凝聚起法治建设的力量和信心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法治热点面对面》,秉承了已连续出版十余年的系列通俗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的一贯风格和特点,回答了当前百姓普遍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内容包括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怎样理解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怎样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怎样推进科学民主立法、怎样推进严格执法、怎样提高司法公信力、怎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怎样理解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等10方面的问题。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全面阐释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为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法治问题提供了详细解读。
  翻阅这本书,感觉理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百姓生活中,大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如何维权,小到“中国式过马路”,人们总是在这些切身事情里,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并从中认知到法律的尊严。正因为法律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法治热点面对面》一经出版发行,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该书就销售了300余万册,在全国许多书店销售排名榜上均名列前茅。
  为什么该书能在神州大地吹起一股理论清风,并得到广大受众的热捧?这缘于该书很好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的桥梁。翻阅全书,我们看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演绎、从概念到概念的烦琐推理,而是处处体现着贴近百姓的表达方式,拉近理论政策与百姓的距离。书中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实际,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通俗易懂的表达,将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及时地回答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民信仰法治是重要的基础。一个社会、一个公民只有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才能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公民的法治观念也在日益增强。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把“合不合法”作为衡量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准。但也应看到,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重人情轻法治等法治精神缺失的现象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这说明,提升公民的法治观念,塑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仅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也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
  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如何提升公民的法治观念,重要的一环是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意识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公民的各种需求和期待,从而使全体人民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热点面对面》在解读政策、普及法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法治观念方面做了成功且有益的尝试。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需要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的。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凝聚起法治建设的力量和信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当法治成为每个普通百姓发自内心的信仰,当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追求,法治中国的美好蓝图就离我们不远了。
  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对于法治下一步怎么走、往哪里走,做了非常明确的阐述,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性意义。特别是对整个法治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的谋划和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法治改革举措,为下一步法治建设谋划了方向和目标。
  该书还从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到怎样推进科学民主立法、怎样提高司法公信力,做了深入浅出的说理、通俗易懂的阐述。通过反复的学习和思考,广大群众会将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逐渐熔铸到自己的头脑中,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公民的法治观念也会日益增强。
  总之,本书从上述10方面引导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好立法,保证好执法,带头守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只有凝聚起法治建设的力量和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娜拉/文)
其他文献
何谓哲学?从古希腊“爱智慧”的指认和中国“智,哲也”的字义训释,似乎可以寻找出中西传统关于“智慧”探求的相通性。不过,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证明,以及不断出现的“中国哲学非哲学”“哲学是说希腊语”的反诘,似乎明白地显示出理解“哲学”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以及“中国哲学”的身份紧张。这些争论,固然加深了“何谓哲学”“中西哲学异同”的理解,同时却遗忘了阐述此问题更值得思考的历史进路
期刊
近代生物学在中国传播较早,是“西学东渐”的重要产物,对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重要的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刘学礼、刘昭民为代表的科学史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及至21世纪之初,关于晚清近代生物学教育、民国生物学研究社团以及近代生物学学术期刊的研究逐渐出现,但总体来说,生物学史(“近代生物学”是一个专有名词,本文为叙述方便,若无特指,“近代生物学史”统一简称为“生物学史”)仍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寻根或自我认同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喧腾为一种族群镜像。这种镜像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逻辑展开———仓廪足而知精神之贫瘠。21世纪高校接替民间,成为传统文化热的空间支点后,国学热的学理性大为增强,使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者浮现到了公众关注的水位线上,出版了一批专业性较强的国学研究著作。陈壁生《经学的瓦解》(以下简称《瓦解》)作为期间的一本小册子,在对国学的理解把握上有着一
期刊
在民国大学新文学教育研究中,新文学如何进入大学课堂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以民国大学新文学教材为考察中心,可以发现,国文选教材也是新文学进入大学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相关研究并未深入展开。  在有关民国大学国文选教材的研究中,李君先生的《20世纪30—50年代我国大学国文教材部编写特点探析》(以下简称《探析》)[1]是对民国大学国文选教材进行总体考察的文章。在这一方面研究中,具
期刊
天人合一命题在中国思想史上几乎占据着主线的地位,尽管已有许多学者做了富有创见的研究,但仍有许多局部问题尚未澄清,其中就包括董仲舒的学说。正是董仲舒将这个命题完整地表述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深察名号》)[1],但长期以来董仲舒的学说由于被打上“神学”及“服务于政治”的标记,经常被批判,较少被中立地讨论,所以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  余英时在《论天人之际》中将“绝地天通”神话视为上古时期天
期刊
201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名为“先生教你写文章”的丛书,收录民国时期谈论写作的大量著作、文章,汇集为20册。丛书的作者,有梁启超、夏硏尊、胡怀琛、蒋伯潜、高语罕、孙?工、朱自清等20余位。这些人几乎都有大学任教的经历,有些还曾在大学开设写作课。而丛书所录作品,个别著作为大学国文教学或师范教育的产物,多数却是中学写作课程教本或辅导读物,而与大学教育无关。其中原因,颇值得玩味和深思。  
期刊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并不断阐释。新文化运动不仅在历时层面上对文化转型有着重要影响,也在共时层面上由“中心”波及“边缘”。由此,新文化是怎样从中心渗透至边缘,其思想与主张怎样为边缘所阅读、被地方所接受也进入学者视野,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钱理群先生在《抗战时期贵州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历史性相遇》一文中,围绕着“五四新文化”与贵州文化的相遇问题,展开了“
期刊
曾几何时,“80后”曾是中国出版界的金字招牌,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们把中国文坛弄得风生水起。一本本超级畅销书在他们笔下横空出世,而且在各类畅销、借阅排行榜上,这些名字常常垄断前三甲席位,杂志封面、名人推荐、影视剧改编……各种风头,无限风光,真可谓“英雄出少年”。  但少年英雄总有难以抹灭的仲永之殇。最近几年里,“80后”作家们似乎已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不再是书商们青睐
期刊
罗兰·巴特的《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一书,通篇运用符号分析的方式书写,因此主要被作为符号学理论加以理解,巴特在研究者眼中也通常以结构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符号学家的身份来得以彰显。但仅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并不足以理解为什么《神话》要完成对“大众文化神话的解构”,巴特作为左翼思想家的身份出现,方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其解构的动机与最终产物。符号学仅仅作为诠释的手段而存在,而目的在于对历史现实及造就
期刊
在2013年,“梦想”一词成了中国的流行语,与之相关,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字,也大幅度攀升,仅发表的论文在这一年就达上万篇之多。但这些讨论的主声部多倾注于中国梦的具体内容,而有一种声部则似乎比较薄弱,那就是哲学理论的声音。然而现在这一声部也不再低沉了:孙正聿教授新著《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版,以下简称《支撑》)的出版,奏响了一个高强音,改变了这一话语不均衡现象。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