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康熙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是康乾盛世的┉┉”我的“开创者”三个字还未出口,就听到教室后排发出滋滋的声音,我立刻判断出是手机的短信声音。好呀,上课不认真听课却在发短信玩,我强压怒火,“谁的?交上来!”教室里静默了一会儿。我想让这件事速战速决,让了一步“交上来就算了,不然的话,这件事没完”我发出了最后通牒,教室里更静了,可手机的影子我还是没看到。没有人回应。这个班是个艺术班,因为专业课的需要而每周少排一节历史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又差造成教学进度与其他班差距较大。为了让他们既听懂又要跟上其他班的进度,我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有空课就上,甚至有时早读也占用。终于进度赶得差不多了,可在课堂上又出了这种事。更可气的是竟然无人承认错误,回想起我的辛苦,我拿出了杀手锏“没人承认是吧?那好,这历史课我不上了,直至有人承认为止。好了,大家自学吧!”其实,说完这话我就后悔了。一是课时这么紧,耽误一节课我怎么补上呢?二是如果有同学承认还好,如果还是没人承认,我该怎样收场呢?(岂不尴尬?)可是话已出口,为了我的师道尊严我怎好收回出口的话呢?就这样我熬完了这节课。
下课后,我暗想如果在明天上课前还没同学来找我,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反思一下课堂上我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也有欠妥之处呢?如果我把这件事“冷”处理一下,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
我心情沉重地度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有一名我不认识的同学来找我,交给我一封信和一部手机,是L同学的。“她不敢来见您,让我把这封信和手机交给您。”我打开了信“辛老师,我是一个懦弱的人,我开始还存在侥幸心理,不站出来。可随着同学们和您态度的变化,我更不敢站出来了┉┉”。看完信后,我约小L同学谈心。开始时,她连头也不敢抬,不停地抹眼泪。我知道她是个怯懦的人,她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她还缺乏与人沟通交流和相处的能力。我柔声说“你是真心向我道歉的么?”,“是”。“那你就应该用眼睛看着我以表示你的真诚呀?”。她慢慢头,看着我“老师,真对不起,那天那么多同学,我不敢。”看着这个手足无措的女孩子,我说:“昨天的事,我也過于急躁了。可是课堂上发短信多影响学习呀!我这么希望你们的文化课成绩有进步,希望将来你们能顺利进入自己喜爱的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你的做法不是辜负了老师和家长么?况且课堂上发生这种事,不仅仅影响了你,还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咱们是个集体,因为你的错误耽误了大家,多不应该呀!昨天的事就过去了,希望你今后在学习上更用心,课堂上更专心。”下午我走进五班的教室,小L正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与她对视了一下,她的眼神慌忙躲开了,我平静地开始了新课。
反思一下整件事情的经过,怎样更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呢?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在处理偶发事件中,要注意策略、要宽容。宽容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和纵容与包庇。宽容要使学生能在心灵深处反省,宽容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和良苦用心。如果教师只因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受到挑战,感情和威信受到损害而采取居高临下、以牙还牙的方式处理问题,会使突发事件更加恶化。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和理解,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收效才会更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责罚是一种特别刺人和不无危险的教育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应用更多的鼓励、激励和爱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是从培养年轻一代所应有的素质而言的。这决定了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在学生求知、做人中的引领者,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那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对语、数、外、政、史、地等知识的学习么?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目标,这些只是教育的低层次目标——“学会认识”而已。而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人成君子”。他在谈到“好学”时这样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他在说到最欣赏的学生颜回时,称赞颜回“好学”的理由是“不迁怒,不贰过”;称赞颜回“贤”的理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先贤也并不把对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令人深思,我们太过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作为“人”的成长需要。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培养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之外,更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
下课后,我暗想如果在明天上课前还没同学来找我,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反思一下课堂上我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也有欠妥之处呢?如果我把这件事“冷”处理一下,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
我心情沉重地度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有一名我不认识的同学来找我,交给我一封信和一部手机,是L同学的。“她不敢来见您,让我把这封信和手机交给您。”我打开了信“辛老师,我是一个懦弱的人,我开始还存在侥幸心理,不站出来。可随着同学们和您态度的变化,我更不敢站出来了┉┉”。看完信后,我约小L同学谈心。开始时,她连头也不敢抬,不停地抹眼泪。我知道她是个怯懦的人,她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她还缺乏与人沟通交流和相处的能力。我柔声说“你是真心向我道歉的么?”,“是”。“那你就应该用眼睛看着我以表示你的真诚呀?”。她慢慢头,看着我“老师,真对不起,那天那么多同学,我不敢。”看着这个手足无措的女孩子,我说:“昨天的事,我也過于急躁了。可是课堂上发短信多影响学习呀!我这么希望你们的文化课成绩有进步,希望将来你们能顺利进入自己喜爱的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你的做法不是辜负了老师和家长么?况且课堂上发生这种事,不仅仅影响了你,还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咱们是个集体,因为你的错误耽误了大家,多不应该呀!昨天的事就过去了,希望你今后在学习上更用心,课堂上更专心。”下午我走进五班的教室,小L正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与她对视了一下,她的眼神慌忙躲开了,我平静地开始了新课。
反思一下整件事情的经过,怎样更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呢?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在处理偶发事件中,要注意策略、要宽容。宽容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和纵容与包庇。宽容要使学生能在心灵深处反省,宽容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和良苦用心。如果教师只因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受到挑战,感情和威信受到损害而采取居高临下、以牙还牙的方式处理问题,会使突发事件更加恶化。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和理解,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收效才会更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责罚是一种特别刺人和不无危险的教育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应用更多的鼓励、激励和爱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是从培养年轻一代所应有的素质而言的。这决定了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在学生求知、做人中的引领者,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那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对语、数、外、政、史、地等知识的学习么?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目标,这些只是教育的低层次目标——“学会认识”而已。而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人成君子”。他在谈到“好学”时这样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他在说到最欣赏的学生颜回时,称赞颜回“好学”的理由是“不迁怒,不贰过”;称赞颜回“贤”的理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先贤也并不把对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令人深思,我们太过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作为“人”的成长需要。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培养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之外,更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