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宝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近三百年来,《红楼梦》的评点者纷纷对贾宝玉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而其中,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作为此书的知音,脂砚斋甚至参与到了小说的创作中,其评语相对更加具有影响力和深刻性,裕瑞所谓“本本有其叔脂研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1]刘拴福所谓“脂砚斋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利事,故批语不从臆度”[2]正可见“旧红学”时代传阅、收藏者对脂批的认识。笔者认为,脂砚斋的点评既对宝玉的命运进行了带宿命论色彩的解述,又于字里行间引导读者穿过重重“假语村言”看到本质,将宝玉的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得更为丰满生动。因此笔者选择于脂批中探求其对贾宝玉的形象塑造作用。
【关键词】:脂砚斋;贾宝玉;形象塑造;命运暗示
一、青埂顽石今何在
贾宝玉的前身为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石头因无补天之才而终日嗟叹,后闻听一僧一道所说的红尘繁华之事,凡心大作,央求二人带它到红尘中游历一番。此段中脂砚斋颇多评注,于字句间将贾宝玉的形象提前告示于众并将“顽石”与贾宝玉的形象相挂钩,而此类追溯贾宝玉身世的评点在后文中亦有颇多体现,笔者认为,此举意在通过重复贾宝玉的前身来加深读者对于贾宝玉“疯癫”之举的理解。
如僧人将顽石变小并笑言“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一句,甲戌侧批“妙计!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这句批注看似是在说世间徒有外表之人,可难道不是点明、直击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特质吗?再如文段中“然后携你到那…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脂砚斋更为直白地批注:“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句句指向贾宝玉之为人,三两句评注中贾宝玉“情痴”“相貌俊美然而不晓事理”的形象便显现于读者脑海中。
此后于甲戌本批注中多次提到青埂峰,宝黛初会时与,宝玉听闻黛玉无玉佩,“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此处,脂砚斋几乎用的调侃语气批道“试问石兄,此一摔,比在青埂峰下萧然坦卧何如?”又如第八回中宝玉与众姊妹饮酒取乐,“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甲戌侧:“试问石兄,比当年青埂峰虎啸猿啼之声何如?”,多次提到青埂顽石,无疑是在向读者传达一种“人石合一”的宿命意识,使贾宝玉与前文顽石的联系更为紧密,为作品对贾宝玉无论是性格抑或人物命运的描述都做了铺垫,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贾宝玉这一“今古未见之人”。
在为读者提供贾宝玉与青埂顽石的联系的同时,脂批还兼有暗示、点明贾宝玉及贾府命运的作用。解读《红楼梦》,关键是作者在“假语村言”的掩饰下是否另有隐情,贾宝玉是否真是一个如判词所言的“愚顽”“乖张”呢?脂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如王夫人于第三回所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脂砚斋在此处用带了与先前情绪大不相同的哀愁笔触如此写道:“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这“血泪盈面”“作者痛哭”这样情感激烈的词语让人不得不重新回看这句话,“孽根祸胎”四字是否真的一语成谶?否则又为何要用如此激烈的字句进行评述?大抵是只有经历过才能有此情此感。可以说,脂砚斋的“血泪盈面”中,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宝玉乃至贾府的悲剧意味,脂砚斋的评点将此句情感大大加深加强,从而让读者不得不停下思考语句背后的含义,也从而让读者对宝玉的命运有更深刻的思考。
对于贾宝玉,脂砚斋于评点中中或多或少地交待了一些他的前世及最终命运,并且非常注意以当下文字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后文宝玉的命运发展,进行其人物形象的纵向比较[3],对贾宝玉的命运发展的描写起了一种衔接、串联的作用,加强了全书的宿命论色彩,有利于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贾宝玉的身世命运。
二、实为小儿心性
笔者曾阅一论文,其中写道:“作者笔下的贾宝玉自始至终是一个才貌双全、感情细腻的聪俊之儿…脂砚斋却对宝玉持批判、否定的贬斥态度”[4]大觉不妥,脂砚斋对于宝玉的情感虽不至于深重过曹雪芹,却也绝不至于到“贬损”的地步,反而于字里行间透出对宝玉的怜惜。而曹雪芹笔下多次对宝玉进行不留情面的痛批,谓之“混世魔王”,“禀性乖张”,也全然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样,是需要读者们细细品味方可感悟其中七分呵护三分无奈。脂砚斋扮演了一个“引客僧“的形象,提醒着读者要看到曹雪芹字句背后的深意,并不断提醒读者宝玉的种种劣迹不过出于小儿心性,且并不是外界所传那般不堪,甚至还对宝玉进行回护辩解,帮助读者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宝玉这一人物。
脂批中多次出现“小儿”二字来形容贾宝玉。首次出现在宝玉听闻黛玉无玉时痴病大作摔玉时,在听过贾母的劝慰后,宝玉“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此处甲戌侧:“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贾宝玉本是性子一片天真烂漫,就算胡闹发昏也是一时起性,用几句话哄一哄也就好了。再如贾宝玉对贾母撒娇时一句“好祖宗”引出“跳出一小儿”的评注、宝玉缠着宝钗要冷香丸吃时脂批“仍是小儿语气,究竟不知别个小儿,只宝玉如此”等等,无不带出一片天真烂漫之态。通常若不关注《红楼梦》人物年龄表的话,我们很容易把贾宝玉想成十八九岁的少年,那么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对贾宝玉提出太高的道德行为要求,而宝玉此时究竟几岁呢?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黛玉“年方五岁”,已开始上学识字,“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黛玉六岁多就丧母了,后被接入荣府。同一回中,贾雨村有“上月其母竟亡故了”,还有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之语,也说明宝玉比黛玉大一岁。[5]然宝黛初会时贾宝玉不过七岁,宝玉缠着宝钗要冷香丸时不过十二岁,正是孩童最喜玩闹的年纪。所谓“混世魔王”不过是一黄口小儿,在姊妹堆里厮混,又加之祖母的溺爱,难免更为顽劣一些,实在无须苛责。 三.腹内并非草莽
都说宝玉不喜读书,脂砚斋也对宝玉读书一事做了许多评注,似无奈调侃,似解意回护。如第三回中,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甲戌侧“是极恶每日<诸之>[诗云]子曰的读书”。认为脂砚斋即为贾宝玉真身的人们认为这一句是自我辩解,笔者不置可否,不论如何我们都可看作是脂砚斋出于对宝玉的怜爱之心而作此批,全书罕见这样的急急辩白,让人不禁莞尔。
说到“读书”,不得不提宝玉的一大“怪癖”——自己不喜读书却总爱问别人读没读过书,在与黛玉、秦钟初次见面时皆如此,以至于脂砚斋近乎是字中带笑地以“自己不读书,却问到人,妙!”“宝玉问读书,亦想不到之大奇事”相对。笔者看来,脂砚斋此时端的是一片慈爱之心,看宝玉有模有样地“装正经”,根据前文脂砚斋的评点,贾宝玉并非不读书,不过所读非“圣贤书”,那么他在交友时便极看重他们的喜好是否与自己相同。尤其在面对黛玉、秦钟这样第一眼便极心向往之的人,更是看重,因此一见面便急着先询问对方读书的情况。但此事所谓“妙”与“大奇”,奇在贾宝玉不问吃喝玩乐而单单问读书一事,这样的举动在脂砚斋心中无疑是一种出乎意料的形象反转,因此他半是惊叹半是调笑地用这样明贬暗褒又充满感性色彩的评点,引导我们于脑海中描绘出一个成长于书香门第的小公子板起面孔、小心试探初次会面的朋友图景,有趣别致,使得贾宝玉的形象越发玲珑剔透起来。
四.痴极愚极却自是一派灵性
贾宝玉不仅浑噩不晓事,不喜读书,还有一最最重要的特征“痴”。宝黛初见时,脂砚斋共用了三个痴字三个疯字三个奇字三个怪字来形容宝玉,既站在书中人的角度来看宝玉之“痴”“疯”,又站在局外人角度看宝玉之“奇”“怪”,一时竟将宝玉的性格特征囊括。而在第五回宝玉游幻境时,脂砚斋于“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一句后批注“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今却于警幻意中忽写出此八字来,真是意外之意。此法亦别书中所无。”又于第六回中在“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后批注“四字是极不好,却是极妙。只不要被作者瞒过”这两句批注近乎于明白地呼吁、要求读者认真体会这字里行间看似对宝玉的贬讽背后的呵护之意、辛酸之感了。警幻仙境不同于凡俗之地,是不存在谎言的,无须靠“假语村言“掩饰什么,脂批中提到了这“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八字的不同寻常,恰有点醒读者的意思。而后文的批注“四字是极不好”,这个“极不好”是针对世俗眼光来说,人人都喜欢清醒机灵的孩子,而宝玉偏偏一片混沌朴拙不谙世事,而“极妙”却超脱了世俗眼光来进行评判,宝玉的不谙世事使他的赤子之心得以最大保留,而这样的心境实际上正是曹雪芹、脂砚斋所真正赞赏的。“愚拙偏僻”这样的形容词颇适用于形容石头,此时又联系到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文中称为“蠢物”,正与“愚拙偏僻”相对,贾宝玉正是那块顽石,自有一番灵性而不受红尘俗事左右,这“愚拙偏僻”实际上是质朴痴心的反语说法,为让我们看到这一点,脂批悄悄点破“只不要被作者瞒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示不过是想告诉我们,通部《红楼梦》看似是对宝玉的贬损、嘲讽,实际上却是一片呵护之意。
结语:
“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棍,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这十几个“说不得”和“实亦不能评出”“终是何等人物”成了很多人痛批脂砚斋的根据,大抵是怪脂砚斋身为《红楼梦》的知音,竟无法准确归纳出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殊不知,爱之深言之难矣,脂砚斋倾注太多情感于贾宝玉,反而一时无法理性地条分细缕地将其归纳总结——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得有多无聊?国人做事最喜标准答案,然而多少形象被标准答案般的归纳总结抹杀了其趣味性和丰富性。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说脂批用了画圈吞枣的批语看似模糊不清,实则精妙地将宝玉形象的丰富性、多层面性和盘托出。脂砚斋并不是真不知宝玉是何等人物,且看如下批语:“宝玉之语全作回圈意。最是极无味之语,是极浓极有情之语也。只合如此写方是宝玉,稍有真切,则不是宝玉了。”“极无味”的表象下,包含的是“极浓极有情”的内核,宝玉形象的实质,脂批评注者有非常深刻的理解。[6]
注释:
[1]裕瑞《枣窗闲笔·后红楼梦书后》,第1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跋》,转引自《红楼梦评论选》,第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胡晴《论脂批独特的情感投入对其人物批评鉴赏风格的影响》,《红楼梦学刊》,第245页,2008年。
[4]宛情《从脂批痛诋宝玉看脂砚斋与曹雪芹的思想差距》,《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
[5]吕步麟《<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运城学院学报,第22卷第6期,2004年12月。
[6]孙爱玲《‘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论‘脂批’的人物创作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参考书目: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步应华《红楼梦时序推演》现代出版社,2015年。
【关键词】:脂砚斋;贾宝玉;形象塑造;命运暗示
一、青埂顽石今何在
贾宝玉的前身为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石头因无补天之才而终日嗟叹,后闻听一僧一道所说的红尘繁华之事,凡心大作,央求二人带它到红尘中游历一番。此段中脂砚斋颇多评注,于字句间将贾宝玉的形象提前告示于众并将“顽石”与贾宝玉的形象相挂钩,而此类追溯贾宝玉身世的评点在后文中亦有颇多体现,笔者认为,此举意在通过重复贾宝玉的前身来加深读者对于贾宝玉“疯癫”之举的理解。
如僧人将顽石变小并笑言“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一句,甲戌侧批“妙计!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这句批注看似是在说世间徒有外表之人,可难道不是点明、直击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特质吗?再如文段中“然后携你到那…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脂砚斋更为直白地批注:“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句句指向贾宝玉之为人,三两句评注中贾宝玉“情痴”“相貌俊美然而不晓事理”的形象便显现于读者脑海中。
此后于甲戌本批注中多次提到青埂峰,宝黛初会时与,宝玉听闻黛玉无玉佩,“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此处,脂砚斋几乎用的调侃语气批道“试问石兄,此一摔,比在青埂峰下萧然坦卧何如?”又如第八回中宝玉与众姊妹饮酒取乐,“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甲戌侧:“试问石兄,比当年青埂峰虎啸猿啼之声何如?”,多次提到青埂顽石,无疑是在向读者传达一种“人石合一”的宿命意识,使贾宝玉与前文顽石的联系更为紧密,为作品对贾宝玉无论是性格抑或人物命运的描述都做了铺垫,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贾宝玉这一“今古未见之人”。
在为读者提供贾宝玉与青埂顽石的联系的同时,脂批还兼有暗示、点明贾宝玉及贾府命运的作用。解读《红楼梦》,关键是作者在“假语村言”的掩饰下是否另有隐情,贾宝玉是否真是一个如判词所言的“愚顽”“乖张”呢?脂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如王夫人于第三回所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脂砚斋在此处用带了与先前情绪大不相同的哀愁笔触如此写道:“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这“血泪盈面”“作者痛哭”这样情感激烈的词语让人不得不重新回看这句话,“孽根祸胎”四字是否真的一语成谶?否则又为何要用如此激烈的字句进行评述?大抵是只有经历过才能有此情此感。可以说,脂砚斋的“血泪盈面”中,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宝玉乃至贾府的悲剧意味,脂砚斋的评点将此句情感大大加深加强,从而让读者不得不停下思考语句背后的含义,也从而让读者对宝玉的命运有更深刻的思考。
对于贾宝玉,脂砚斋于评点中中或多或少地交待了一些他的前世及最终命运,并且非常注意以当下文字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后文宝玉的命运发展,进行其人物形象的纵向比较[3],对贾宝玉的命运发展的描写起了一种衔接、串联的作用,加强了全书的宿命论色彩,有利于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贾宝玉的身世命运。
二、实为小儿心性
笔者曾阅一论文,其中写道:“作者笔下的贾宝玉自始至终是一个才貌双全、感情细腻的聪俊之儿…脂砚斋却对宝玉持批判、否定的贬斥态度”[4]大觉不妥,脂砚斋对于宝玉的情感虽不至于深重过曹雪芹,却也绝不至于到“贬损”的地步,反而于字里行间透出对宝玉的怜惜。而曹雪芹笔下多次对宝玉进行不留情面的痛批,谓之“混世魔王”,“禀性乖张”,也全然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样,是需要读者们细细品味方可感悟其中七分呵护三分无奈。脂砚斋扮演了一个“引客僧“的形象,提醒着读者要看到曹雪芹字句背后的深意,并不断提醒读者宝玉的种种劣迹不过出于小儿心性,且并不是外界所传那般不堪,甚至还对宝玉进行回护辩解,帮助读者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宝玉这一人物。
脂批中多次出现“小儿”二字来形容贾宝玉。首次出现在宝玉听闻黛玉无玉时痴病大作摔玉时,在听过贾母的劝慰后,宝玉“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此处甲戌侧:“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贾宝玉本是性子一片天真烂漫,就算胡闹发昏也是一时起性,用几句话哄一哄也就好了。再如贾宝玉对贾母撒娇时一句“好祖宗”引出“跳出一小儿”的评注、宝玉缠着宝钗要冷香丸吃时脂批“仍是小儿语气,究竟不知别个小儿,只宝玉如此”等等,无不带出一片天真烂漫之态。通常若不关注《红楼梦》人物年龄表的话,我们很容易把贾宝玉想成十八九岁的少年,那么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对贾宝玉提出太高的道德行为要求,而宝玉此时究竟几岁呢?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黛玉“年方五岁”,已开始上学识字,“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黛玉六岁多就丧母了,后被接入荣府。同一回中,贾雨村有“上月其母竟亡故了”,还有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之语,也说明宝玉比黛玉大一岁。[5]然宝黛初会时贾宝玉不过七岁,宝玉缠着宝钗要冷香丸时不过十二岁,正是孩童最喜玩闹的年纪。所谓“混世魔王”不过是一黄口小儿,在姊妹堆里厮混,又加之祖母的溺爱,难免更为顽劣一些,实在无须苛责。 三.腹内并非草莽
都说宝玉不喜读书,脂砚斋也对宝玉读书一事做了许多评注,似无奈调侃,似解意回护。如第三回中,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甲戌侧“是极恶每日<诸之>[诗云]子曰的读书”。认为脂砚斋即为贾宝玉真身的人们认为这一句是自我辩解,笔者不置可否,不论如何我们都可看作是脂砚斋出于对宝玉的怜爱之心而作此批,全书罕见这样的急急辩白,让人不禁莞尔。
说到“读书”,不得不提宝玉的一大“怪癖”——自己不喜读书却总爱问别人读没读过书,在与黛玉、秦钟初次见面时皆如此,以至于脂砚斋近乎是字中带笑地以“自己不读书,却问到人,妙!”“宝玉问读书,亦想不到之大奇事”相对。笔者看来,脂砚斋此时端的是一片慈爱之心,看宝玉有模有样地“装正经”,根据前文脂砚斋的评点,贾宝玉并非不读书,不过所读非“圣贤书”,那么他在交友时便极看重他们的喜好是否与自己相同。尤其在面对黛玉、秦钟这样第一眼便极心向往之的人,更是看重,因此一见面便急着先询问对方读书的情况。但此事所谓“妙”与“大奇”,奇在贾宝玉不问吃喝玩乐而单单问读书一事,这样的举动在脂砚斋心中无疑是一种出乎意料的形象反转,因此他半是惊叹半是调笑地用这样明贬暗褒又充满感性色彩的评点,引导我们于脑海中描绘出一个成长于书香门第的小公子板起面孔、小心试探初次会面的朋友图景,有趣别致,使得贾宝玉的形象越发玲珑剔透起来。
四.痴极愚极却自是一派灵性
贾宝玉不仅浑噩不晓事,不喜读书,还有一最最重要的特征“痴”。宝黛初见时,脂砚斋共用了三个痴字三个疯字三个奇字三个怪字来形容宝玉,既站在书中人的角度来看宝玉之“痴”“疯”,又站在局外人角度看宝玉之“奇”“怪”,一时竟将宝玉的性格特征囊括。而在第五回宝玉游幻境时,脂砚斋于“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一句后批注“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今却于警幻意中忽写出此八字来,真是意外之意。此法亦别书中所无。”又于第六回中在“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后批注“四字是极不好,却是极妙。只不要被作者瞒过”这两句批注近乎于明白地呼吁、要求读者认真体会这字里行间看似对宝玉的贬讽背后的呵护之意、辛酸之感了。警幻仙境不同于凡俗之地,是不存在谎言的,无须靠“假语村言“掩饰什么,脂批中提到了这“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八字的不同寻常,恰有点醒读者的意思。而后文的批注“四字是极不好”,这个“极不好”是针对世俗眼光来说,人人都喜欢清醒机灵的孩子,而宝玉偏偏一片混沌朴拙不谙世事,而“极妙”却超脱了世俗眼光来进行评判,宝玉的不谙世事使他的赤子之心得以最大保留,而这样的心境实际上正是曹雪芹、脂砚斋所真正赞赏的。“愚拙偏僻”这样的形容词颇适用于形容石头,此时又联系到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文中称为“蠢物”,正与“愚拙偏僻”相对,贾宝玉正是那块顽石,自有一番灵性而不受红尘俗事左右,这“愚拙偏僻”实际上是质朴痴心的反语说法,为让我们看到这一点,脂批悄悄点破“只不要被作者瞒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示不过是想告诉我们,通部《红楼梦》看似是对宝玉的贬损、嘲讽,实际上却是一片呵护之意。
结语:
“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棍,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这十几个“说不得”和“实亦不能评出”“终是何等人物”成了很多人痛批脂砚斋的根据,大抵是怪脂砚斋身为《红楼梦》的知音,竟无法准确归纳出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殊不知,爱之深言之难矣,脂砚斋倾注太多情感于贾宝玉,反而一时无法理性地条分细缕地将其归纳总结——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得有多无聊?国人做事最喜标准答案,然而多少形象被标准答案般的归纳总结抹杀了其趣味性和丰富性。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说脂批用了画圈吞枣的批语看似模糊不清,实则精妙地将宝玉形象的丰富性、多层面性和盘托出。脂砚斋并不是真不知宝玉是何等人物,且看如下批语:“宝玉之语全作回圈意。最是极无味之语,是极浓极有情之语也。只合如此写方是宝玉,稍有真切,则不是宝玉了。”“极无味”的表象下,包含的是“极浓极有情”的内核,宝玉形象的实质,脂批评注者有非常深刻的理解。[6]
注释:
[1]裕瑞《枣窗闲笔·后红楼梦书后》,第1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跋》,转引自《红楼梦评论选》,第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胡晴《论脂批独特的情感投入对其人物批评鉴赏风格的影响》,《红楼梦学刊》,第245页,2008年。
[4]宛情《从脂批痛诋宝玉看脂砚斋与曹雪芹的思想差距》,《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
[5]吕步麟《<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运城学院学报,第22卷第6期,2004年12月。
[6]孙爱玲《‘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论‘脂批’的人物创作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参考书目: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步应华《红楼梦时序推演》现代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