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表白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得从四十多年前讲起。1976年正月初四,阳光明媚,春风送暖。小雪刚过,大地一片清新、湿润。我随三叔父到姨奶奶家拜年。已有六七年没去姨奶奶家了。上午十点钟到达后,姨奶奶十分高兴,特别热情,不停地夸我个子高,职业好。
  临近午饭,姨奶奶的孙女秋云回来了。六七年没见,秋云已出落得如花似玉一般。约一米七五的个子,身材苗条,皮肤白皙,浓眉大眼,脸庞端秀,牙齿洁白。尤其俩酒窝儿随着笑口而动,一张一弛恰到好处。那一年我20岁,她19岁。她说刚从村文化室排练文艺节目回来,晚上还要演出。姨奶奶露出一排不关风的门牙,插话说:“她是主角儿,专演李铁梅、阿庆嫂、柯湘、江水英。”说罢,满脸放着光彩。
  生性腼腆的我,话很少,只是低头抽烟,不敢过多地正视秋云。两家亲戚原本走得火热,我一岁时拜继过她家,也就是认干亲,称她爹叫“爹”,称她妈叫“妈”。小时候,我俩常在一起玩耍,如今都已长大成人,反倒有一种莫名的羞涩和胆怯,不敢像小时候那样嘻嘻闹闹,甚至连单独交谈的勇气也没有。
  从走这趟亲戚回来,我魂不守舍,秋云的美丽日夜在我眼前闪现,怎么也驱赶不散,心里暗自盘算着,如果我们能结为连理,那该是多么美妙啊!只可惜我仅仅是个小学民办教师,哪儿来那福分,那么动人的秋云怎么会看上我呢?
  过了一个星期,年近八旬的二舅爷来到我家,说是来当大媒人的。二舅爷走后,母亲悄悄告诉我:“秋云家里主动找到你二舅爷,要把秋云介绍给你。我和你父親都没意见,只是觉得你们还小,暂时把这事定下来,过两年再举行订婚仪式也不迟。”
  惊天喜讯!真是日思夜想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此后很长一段日子里,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兴奋之际,我把业余精力投入到学唱歌曲之中,硬是把歌剧《洪湖赤卫队》、豫剧《朝阳沟》中的所有选段全部唱会。走在路上唱,课堂上教学生唱,田野里无所顾忌地唱。只有唱歌才能释放出心中的甜蜜;只有唱歌才能拉近和她的距离。
  就在这年初夏,秋云突然来到我家,说是全公社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要在公社培训一周。因为我家离集镇较近,所以顺便来玩玩。
  春节那次见面,她是一身冬装,这回见面已是夏日打扮:月白色的确良衬衣,天蓝色的涤纶裤子,袖口稍微卷起,配上白色的平跟凉鞋,人显得精明干练,更加苗条。说实在的,她虽是乡下人,可看上去比街上人更得体、更耐看。
  心上人的到来,让我始料不及。既高兴,又感到手足无措,只是跑前跑后,催促母亲做晚饭,尽量多做几个菜。
  吃过晚饭,我送她到公社培训班。一路上,我们都聊了些无关紧要的,两人的事竟只字未提。
  1977年初秋,我从小学调到初中,还是民办教师。有一次,三叔父送奶奶到姨奶奶家走亲戚,三天后带信来,让我骑自行车去接奶奶回家。我觉得机会来了,表现得十分积极,哼着小曲,抖起精神,伴着秋风,飞奔而至。
  本打算这次去,如果有机会一定向秋云表白我的内心,也探探她的虚实,是否有什么变数,毕竟有一年多没音讯了。事不凑巧,那天她不在家,让我大失所望。我也没好意思寻问她的去向。把奶奶驮回家,我迫不及待地向奶奶打听她的情况。奶奶说:“人家担心你们将来会变卦,又没有举行订婚仪式,所以,别人给她也介绍了一个民办教师,还给了彩礼钱,买了许多布料,听说那个民办教师家里很有钱,所以,她们家里就同意了。不过,听说买的布料她全放在柜子里,一件衣服也没做。”
  晴天霹雳,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我失眠了,我偷偷地大哭。这也难怪,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光彩夺目,艳丽芳香,迎风招展,怎么会独自开放而无人眷顾呢?不过,回味奶奶其中的一句话,似乎让我捞到了一根稻草,那就是男方给她买的布料,她放在柜子里,一件衣服也没做。按农村的规矩,布料未做成衣服,是可以将布料彩礼退回,毁掉婚约的。这说明什么?怎么办?去表白?去说服?去发誓?去让人家毁约?思来想去,怯懦的我却没有那个胆量。我在万般痛苦、整日懊悔中迎来了恢复高考、中考的第一年。于是,我极力忘掉痛苦,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备战高考中,期以优异的成绩来挽回损失,夺回所爱。
  一天晚上,我正在给学生上晚自习,突然,我妹妹领着秋云来了。让我帮忙找一些复习资料,准备考中专。我慌忙找了一部分给她,竟忘了问她点儿什么,表白点儿什么。等她走后,我才如梦方醒,后悔得恨不得把地板跺通。
  1978年春,传来她成家的消息,我独自躺在寝室里,整整一天粒米未进,泪水浸湿了大半条枕巾。伤心过后,人还得活下去。于是,我一头扎进书海里,让看书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这一年,我虽未考上大专,却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文革”后首届高师函授中文系。为端上一个“铁饭碗”,后来又考了个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县直机关。
  艰辛的努力,使我逐步成长为县直机关干部。尽管我小有所成,却丝毫没有在秋云面前显摆的想法,反而一直觉得有愧于她,她的容貌和言行举止经常在我眼前闪现。
  一天,我在市区大街上和她不期而遇。她带着儿子走亲戚,儿子十多岁的样子。她还是那么漂亮,只是比年轻时稍黑一些,眼角和额头已爬上了细细的褶皱。毋庸置疑,这是她长年累月田间劳作的缘故。我对她说:“你变化不大。”她低着头,踩揉着脚尖道:“都晒成老太婆了,哪像你们当官的,风吹不到,日晒不到,行走坐小车子。”我又问她的丈夫现在怎么样。她说:“前不久参加民转公考试,也不知道这回能不能转正,到时候还想找你帮忙。”我答应到时候一定尽力帮忙跑腿。话还没说完,她儿子就不耐烦地拽着她乘车去了。
  不知她是否知道,有一个一生不曾忘记她的人,有一个一生为她而悔恨的人,有一个希望在来生不再失去她的人。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某天傍晚,我和妻子沿着江边河堤公园散步,江岸上一排排海钓客们稳坐钓鱼台。  “快看呐,钓着一条大鲤鱼了!”江滨古船码头一阵嘈杂声,人群争相往前涌。我循声望去,只见月影婆娑,或明或暗的漏斗状的灯光下,一条鲜活的大花斑锦鲤咬住鱼钩正上下扑腾,拼命挣扎着,估摸着有十多斤。老翁的一只手攥紧鱼竿线,老妪手脚麻利地用双手猛抵鱼背,一拉活线,鱼儿就毫发无损地掉进盛满水的红色塑料桶,还真是奇了。江滨河岸上的旁观者
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  自是擎身无妙手,肩上掌上有何分。  ——(清)孔尚任  花鼓燈是流行在淮河流域的民间舞蹈,是汉民族四大舞种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以及后场小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舞种。  说说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吧。  花鼓灯的舞蹈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有步法、打腿、身段、技巧、扇花、手巾花、拐弯、转身、姿态等400多个舞蹈语汇。花鼓灯舞蹈中包括“大花场”(
2018年,戊戌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和我相依为命三十年的妈妈走了。  妈妈最喜欢古典音乐,每年元旦都会守在电视机前,锁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其专注程度远超春晚。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努力奋斗数年后,有了足够经济条件,可以带着她去维也纳现场听一次音乐会。可还没等我挣到钱,这花钱尽孝的机会就已荡然无存。  2015年5月的某一天,当我看到那张A4纸的B超结果时,“癌”这个字像一颗沉沉的铅球,以极快的速度击
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它是怎么一天一天地改变的,我也说不清楚。非常的缓慢,一些工业文明如此缓慢地、一点一滴地让你难以感觉地渗透,没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就像空气流动一样自然地过渡。一切好像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是这样,又是什么样的呢?  村庄,就像一座衰朽的空房子,里面住着空巢的老人,年幼的留守的永远充满了渴望爱和温暖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就像那些盖好了却常年无人居住的楼房,庞大
The service of the fruit is precious, the service of the floweris sweet, but let my service be the service of the leaves,in its shade of humble devotion.  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那么,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岁月之死亡地带,在后世复活。”这是诗人勃洛克在《论艺术与批评》一文中的论述。俄罗斯文坛的诸多事例一再验证了这位大诗人的高瞻远瞩。  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886-1921)是阿克梅派的代表性诗人和领袖,其独特的诗风和传奇经历,为他在诗坛赢得了广泛声誉:三次远赴非洲探险,荣获过两枚“圣乔治十字奖章”,这让许多亲友视他为英雄。而他对安娜
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乡桥背村住着黄氏一家,黄在金、黄在银是一对亲兄弟。他俩都有文化,同一年先后成了婚,不幸的是,父亲当年就去世了。1938年,大两岁的黄在金“两征一”去当了兵,紧接着,黄在银半夜里被强抓去當了兵。  真正的灾难,是兄弟俩去当兵之后。  家里留下一个老母亲和年满6岁的小妹及两位年少漂亮的儿媳,灾难全部落在了这四个女人身上。黄家兄弟去当了兵,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但当的是什么兵他们不详。不出半
苏州城西有个苏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有个镇湖街道,镇湖街道有条绣品街。  1998年建街,全长1.7公里,450间前店后坊,大大小小几百家绣庄的一条绣品街,形成镇湖刺绣工艺品市场,并在北端建有镇湖刺绣艺术馆。绣品街成了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一条青春飞扬的小街,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底蕴。“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巧针”,苏州绣娘一万,镇湖有八千……  八十高龄的马惠云,自小住在苏州桃花坞,从小跟着母亲学做刺绣
八一前夕,很多军队院校摘掉了挂了几十年的牌子,换上新的校名牌匾,我的母校“解放军艺术学院”也是如此,大名鼎鼎的“军艺”从此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换牌那天,军艺大门口的新旧两张照片刷屏,唤起我的无限怀念……  入学时麦家毫不起眼  我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三届的学员,业界戏称“黄埔三期”。1989年入学时,我们这些无名小辈并不被看好,而到2006年第七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召
一  陈显决定给老同学石尚望寫封信,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落笔。很多年前,他俩是大学同学。如今,人家是市委书记,他呢,是一家报社新闻部主任。他觉着,这封信,不好开头。  写信的主意是他和妻子晚饭后坐在沙发上聊天时想到的。每天晚饭后,妻子便守在电视前追剧,那些婆呀媳妇呀的连续剧很是吊妻子的胃口。陈显看书或上网。  这天晚上,陈显出去参加同学聚会,回来后便坐在沙发上发呆。妻子发现了陈显的异常,有些好奇,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