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调研我国农技推广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必须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注重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着力推动体制改革,构建“一主多元”型农技推广体系,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投入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又必须依靠农技推广体系[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7%提高到了目前的49%。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80%[4]。如美国实行以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推广模式[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75%以上[6]。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还有很大潜力可挖。通过对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调查分析,旨在探索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保持稳定
  截至2007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2.64万、3.45万、0.44万、1.65万、2.06万个,其中县级2.4万个,县以下(指区域站和乡镇站)10.2万个。与2005年相比,县级推广机构多1734个,增加7.6%;县以下推广机构少6991个,区域性推广机构多了37个,增加1%,乡镇推广机构少了7028个,减少6.7%。
  2.基层实际农技推广人数和编制内人员有所减少
  2007年底,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其中县级农技人员30.88万人,县以下54.17万人(区域站2万人,乡镇站52.17万人)。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编制内人员74.45万人,其中县级27.89万人,区域站1.86万人,乡镇站44.7万人。与2005年相比,县级推广人数减少近1万人,县以下人数减少8.25万人,减幅分别为3.4%和15.2%。
  3.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水平不高
  据统计,县级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占86.4%,差额拨款占8.9%,自收自支占4.7%。县以下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69.8%,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差额拨款的占17.4%,自收自支的占12.9%。在财政全额拨款的机构中,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全由财政保证的仅占36.8%,只保证人员经费的占50%。2007年县以下推广机构获得了财政项目支持的仅有13.5%。可见,目前财政保障水平并不高。
  4.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较差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办公条件缺乏。2007年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70%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50%以上没有专用电话,拥有专用电话的也仅有1/3能够收发传真;近70%没有计算机,配备了计算机的也仅有一半能够与互联网连接;85%以上没有交通工具;而拥有照相机、投影仪、影碟机的更少。区农技推广机构较乡镇略好,拥有固定的办公用房的占48%,有专用电话的占49.5%,配备了计算机的占37.9%,有打印机的占30.1%,有传真机的占27.7%,拥有交通工具的占29.1%。基层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据统计,在乡级推广机构中,95%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种植业推广机构中,85%左右的乡镇站没有便携式土壤养分测定仪和农残快速检测仪器;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中,6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配备小型液氮罐,5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显微镜,4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冰箱,8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仪器;水产推广机构中,85%以上的乡镇站没有配备溶氧仪和水质分析仪。以上分析说明,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缺乏履行职能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不清
  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这样的职能配置必然使农技推广力量分散、精力不集中,导致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公信力下降。一些乡(镇)公益性农技人员都在以不同形式经营创收,重经营轻推广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甚至只经营不推广。农民群众不满意,有关部门和领导不满意,农技人员也不满意。
  2.体制不顺
  全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4个系统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堪忧,导致农技系统工作不顺、信息不畅、业务经费渠道失却,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农技人员50%~80%的时间和精力在乡镇中心工作上。据对陕西18个县的调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后,农技人员下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间和开展试验示范点次分别减少了53%和75%。
  3.保障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有些地方技术培训仅停留在几块教学板和宣传单上,无普通的电视机、影碟机等培训器材,技术推广难度大、效果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在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约占2/3,另1/3连兵也养不起。2007年财政只保证人员经费的占50%,推广机构开展试验、示范等日常工作经费主要靠经营创收解决。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约有95%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缺乏必要的办公基本条件或设施陈旧,服务功能下降。
  4.机制不活
  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推广经费严重短缺、管理体制不顺,客观上难以推行职业资格准入、竞聘上岗、绩效考核、按绩取酬等管理措施。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奖惩并举的激励机制,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和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在一些实行大综合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内部,各专业人员身份、待遇不同,有全额的,也有差额的,还自收自支的,很难统一管理,实际还是各自为战。
  5.素质不高
  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农技队伍素质普遍偏低。2007年底,编制内农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5.9%(其中近1/3的没有本专业学历),非专业人员比重超过2/3,与20世纪末基本相同。另据100个县的典型调查,近5年内,69%的种植业、68%的养殖业、87%的水产业、89%的农机化基层推广机构没有农口毕业生进入。
  6.“科、教、推”结合不好
  当前,有关科研单位、学校及社会团体根据各自的需要,也涉足农技推广,但其规模小、普及性差、影响力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结合不够紧密,农技推广系统对教学、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不甚了解,科研成果利用率不高,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小。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三结合”,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进展。
  7.效益不高
  农业产量和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加突出,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和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可能在国内市场也要受冲击。由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科学预测和及时发布非常缺乏,其生产决策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趋从性,农产品无法通过有效地销售来实现其价值,阻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从机制、技术上都面临挑战。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思路
  1.构建“一主多元”型农技推广体系
  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就是要构建“一主多元”型农技推广体系。“一主”是通过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立足于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强化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多元”就是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立足于市场,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科技需求,可以有项目结合型、大学依托型、科研共建型和农民自学型等多种农技推广形式。综合来说,“一主多元”就是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体系建设改革中要防止2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减财政支出”;二是一味地保机构、保人员、保稳定。改革的立足点要放在强化公益性职能,提高农技推广的活力和效率,提升农业公共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衡量改革成果最终要看改革后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是否明确,体制是否理顺,机制是否创新,能力是否增强,服务是否到位,农民是否满意。
  2.着力推动体制改革,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
  体制改革对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推广效能至关重要。多年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不可避免趋利化倾向,导致公共农技服务缺失、公众形象和财政保障程度降低。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结合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等行业特点,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既要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推向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真正解决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涉及到机构设置方式、财政保障体制等,关系到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能否有效履行,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工作能否高效运转。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提倡“县办县管”;乡镇设置综合站的地方,提倡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无论实行哪一种管理体制,都要明确县乡职责,保证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保障应有的推广工作条件,落实相关的经费和福利待遇,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和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工作受影响的现象再度出现。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编制,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
  3.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在推进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体制与机制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特定的体制下,好的机制可以使体制的优势发挥的更加充分,可以弥补体制的某些不足。与体制改革相比,机制创新的自主性和运作空间比较大,农业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在改革中要大力推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加强责任管理,提高推广效能,逐步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完整、管理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明确、方式方法先进、绩效评价客观公正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
  4.切实强化投入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投入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技推广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剥离经营性服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认真研究解决农技推广投入问题的长效机制。要考虑改革本身所需支付的成本,落实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政策。要考虑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保障问题,提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切实保障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将公职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等,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协同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不断完善推广设施,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
  5.明确建设思路
  争取用3~5年的时间,通过对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和建设,对上岗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培训,使基层公益性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与其履行的职能相匹配,能切实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率,真正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要加强条件建设,包括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在建设方向上,实行整合建设,搞好衔接;在投入方式上,实行两级投入、一级建设;在支持重点上,突出支持县以下,兼顾完善县级推广机构;在建设标准上,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不搞低水平重复。在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应建立起能够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的良性机制,解决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素质不高问题。具体内容应包括相关政策法规、现代农业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田间操作技能和新型设备设施的规范操作等。在培训方式上,中央一级主要负责通用教材的编写和骨干师资的培训,省级主要负责当地特色教材的编写和各专业首席专家的培训,市县两级负责一般农技员的培训,3年为一周期,对基层公益性农技人员实行定期轮训。在能力建设方面,要抓紧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规划》、《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和《基层农技推广效能提升行动》等。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业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农民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及内容看,需要建立有效机制,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可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以及“科技入户”、“科技下乡”等多种推广形式,实现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J].中国农技推广,2006,22(10):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J].中国农技推广,2007,23(1):8~10
  [3]农绍凡,侬汉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J].中国农技推广,2006,22(5):13~14
  [4]吴淼,杨震林.现代农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1~42,48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考察报告[J].北京农业,2007(3):49~51
  [6]袁正亮,石业贵.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09(9):71~73
其他文献
滨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原包括约180多个草本和灌木植物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美国西北部干旱地区种类最多。四翅滨藜是美国科罗拉多洲立大学农业试验站、犹洲野生动物资源局、农业部林业局山际林业和牧场实验站、水土保持局等单位通过多年努力,选育出的改良品种,已广泛用于牧场改良、造林绿化和水土保持,具有很多优良特性。1994-1997年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引种研究并取得
期刊
枣树是原产于我国的特有果树,属于李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m,树皮灰褐色,条裂。枝有长枝、短枝与脱落性小枝之分。枣为酸枣演化而来,酸枣为枣的原生种。大量的古文献和出土文物表明,枣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4000年之久。我区地处黄河中游,属于世界红枣原产中心之一。  一、枣树的经济地位  枣树全身皆宝,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它以投资少、见效快、丰产性强、效益高等特点,成为农村脱贫致富,提高经
期刊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统计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是各级党委、政府稳定低生育水平、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而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更是实施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存在误差、统计数据失真、数据质量不高、分析不到位,严重制约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找准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误差及失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尤为重要。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运用调查资料说明了粮食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了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粮食;补贴;政策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为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扶持粮食生产,出台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等粮食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执行状况如何?效果怎样?我们对湖南省产粮大县华容
期刊
[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为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湟中县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及时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多方渠道积极争取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以项目促生产,以项目促发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业生产形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
期刊
[摘要] 本文系统论述了区域合作共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佳木斯市区域合作共建的做法和经验,指出了合作共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合作共建的建议。  [关键字] 佳木斯;区域;合作共建;探讨    区域合作共建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互利互惠的发展关系而开展的合作和共同建设。目前,佳木斯市的区域合作共建主要是在相互接壤的地方政府与农垦农场或森工林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小陇山党川林区森林资源、森林保护及经营现状方面,阐述了该林区生物多样性特点,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 党川林区 生物多样性 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期刊
[摘要]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区域宏观环境约束下,由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导引下运用的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经过对农业推广的长期实践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本文对美国、以色列、荷兰、法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希望能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技术    科学有效的
期刊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和农民素质状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为此,我们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入手,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致富意识,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期刊
[摘要] 我国农业正按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1]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现存问题,如市场主体矛盾复杂化,社会服务与监管滞后化,农民素质较低,意识保守,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产业或者是农民自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