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关键词:职高数学 数学教学 能力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④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课前预习时,我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移,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这叫换位思考法。在学习每一个问题,每项学习内容时,先让学生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样才能给别人讲清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主动钻研,积极思考,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动学习的位置。如在讲“独立重复试验”时,我把这节内容留给学生课前思考,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例和有关的练习。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换位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课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学生的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而这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勤于思考
创新的前题是理解。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勤于思考的表現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2.善于提问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
3.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努力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夯实基础,时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就一定能够把数学教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职高数学 数学教学 能力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④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课前预习时,我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移,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这叫换位思考法。在学习每一个问题,每项学习内容时,先让学生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样才能给别人讲清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主动钻研,积极思考,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动学习的位置。如在讲“独立重复试验”时,我把这节内容留给学生课前思考,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例和有关的练习。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换位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课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学生的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而这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勤于思考
创新的前题是理解。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勤于思考的表現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2.善于提问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
3.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努力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夯实基础,时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就一定能够把数学教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