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花下坐吹箫(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吵不闹、沉静幽深的洞箫声,如一束澄澈的白月光,如一双女性的温柔手,如一道静夜的花间风,它奏响的不是耳畔的热闹,它是在与人的内心深处对话,牵起人心中角落里的柔情。
  所以箫的阴柔化,也符合女性化的特征。
  自古女子奏箫,本身就是极美的一幅画,在古人画作里也时有体现,比如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明代唐寅的《吹箫图》等。而描写女子情思的箫曲《妆台秋思》,通过王昭君的思乡寥落,充分展现了一份闺怨深深的女性形象。
  在诗词中也常见女子与箫为伴,最著名的要论唐代杜牧的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晚秋,明月桥头,玉人吟箫,山水清秋,多么典型的一幅江南诗情画卷!比秋景更美的是山水、比山水更美的是月色、比月色更美的是佳人、比佳人更美的是洞箫。这箫声从唐代一直吹奏到今朝,每当人们提起扬州,就会想起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玉人清箫夜。
  还有南宋诗人姜夔的《过垂虹》所写:
  自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
  红袖添香,浅吟低唱,吹箫应答,曲乐相和,箫最解人,人最称心。
  这是箫声与人声的配合,而箫与笙也自古相合。有一个典故“吹箫引凤”,是说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最擅吹笙,一日忽闻宫外有人奏箫,箫声与自己的笙极为和谐精妙,于是遍寻吹箫之人。此人在华山,名叫萧史,奏箫技艺能令天地为之动容,于是秦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了他。
  二人婚后笙箫合奏,恩爱幸福。一夜,夫妻俩正在月下鸣奏,忽见一对金龙彩凤从天上飞来,接引二人成仙。于是,萧史乘龙、弄玉骑凤,飞升仙外。这个故事,也是成语“乘龙快婿”的由来。
  其实,与箫最相合的乐器是古琴。琴箫合奏时:
  琴声清丽,箫声悠扬;琴声如珠玉,箫声如引线;琴如阳刚之男儿,箫如婉转之女子。琴箫和鸣,天衣无缝。金庸著名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就以大篇幅笔墨描写了知己之间、情侣之间琴箫合奏、天地作合的逍遥场景。
  古琴是一件格调高古的乐器,意境深远,也正如箫,追求的不是花哨的技巧而是广阔的意境。而且,琴,居于文人四艺“琴棋书画”的首位,是君子必修的功课,它是乐教的工具、是君子的象征。所以箫与琴和谐,正说明箫也具有君子的格调,是品位不俗的乐器。
  格调高远,因此箫声有时候像是起自半空、犹如天外来音,不染尘俗,空灵旷古。这也跟箫的形制有关。——竹箫竖吹,音韵随竹管节节高升,箫声因而显得飘逸、出尘、高妙、灵动。这样的乐声,正适合禅修、适合清心、适合澄澈自身。比如宋代诗人薛蜗的《越僧一书记索赋二绝·松风阁》写:
  何处笙箫起半空,
  满山斜日动蛟龙。
  老僧无语凭栏久,
  过尽白云千万重。
  白云流过,日暮西山,箫声寻无处,似从半空来。这旷古悠远的箫声令老僧感悟良久,良久沉吟。
  所以概括起来,箫是一件非常典雅的乐器,很难把它与喧闹、俗气联系在—起,它的音色柔和,气韵悠扬,格调高远,感情深沉,它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让枯寂的夜柔美起来。箫的阴柔化特征,使它与笛、琴协奏时都能形成阴阳相谐、衬托互补的和鸣。
  总体来说,箫声入耳,音量不大、音色不吵人,它能越过耳目等表层感官,对人心进行一种深层次的浸润。
  最后用元代贡性之的诗《梅》来为洞箫的氣质构画做收梢:
  眼前谁识岁寒交,
  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
  酒醒听彻玉人箫。
  天水极远处,伊人独自闲。酒醒梦散,幽香为伴。有箫,画面就不沉寂;有箫,岁寒也不苦凄。
  箫声旷古,遗世独立,风姿洒然,静夜花香。
  一管竹箫奏青天,流云纤,鸟心闲。长吹千载,风花又春天。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写道: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庸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
期刊
生活素喜  守望初心  以文字以书籍  度好生活  我觉得阅读欲望就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就是对一本书最大的肯定。  一个人内心有了格局、有了气象,文字才会有格局,有气象,它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而是许多年慢慢积累的过程。  写作是一种抵达,抵达内心的同时才能抵达写作的本质和核心,能找到小喜,其实是人生的安慰。  几年前我就恢复了手写,写在古老的宣纸上,也许很长时间不写一篇,写出来之后就随便放在
期刊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流通主要靠手抄。大约是在晋代的时候图书结束了简帛时代,进入了纸张时代。由于印刷术是在唐以后才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在此之前图书全部系人工抄写。南北朝时期,抄书盛行,社会上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经生”。隋唐时期,政府十分重视抄书。隋文帝时官家向民间搜求异书,召集国内书法大家抄写,抄写定本后归还原主,共抄三万多卷。唐太宗时,更扩大了抄书工作。  唐玄宗时,设立了修书院,专门掌管抄书校书工
期刊
因是商王的王后,她被赐姓“妇”,因她的出身,从而得名“好”。在现代纷纭的女强人中,也许她并不出众,但要知早在有商时期,女人的地位不高,甚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织物劳作、繁育后代,女性在社会上甚至没有话语权,妇好却从小立志要让女人的地位变高。在男人掌控所有主权的商朝,一个女人挺身站了出来,为天下把持政事,祭奠祖先,占卜未知,这想来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妇好做到了。甲骨文记录了数次妇好主持对历代先王与其
期刊
母亲把铜制墨盒递给我,说全家说你最爱读书,还是你收藏着吧,母亲说墨盒是外公留给她的。我拿着沉甸甸的墨盒,墨盒是用铜做的,上面雕刻着素描兰草画,古朴典雅,让人爱不释手。  我曾在徐州古玩摊上,看到民国时期的日用瓷、铜墨盒、铜锤、铜炉、帐勾等。我仔细看看那些墨盒,虽然有些古旧了,但工艺铜质都一般。老板说还有上等的墨盒,他拿出来给我看,只见墨盒是长方形的,厚重质朴,墨锈暗沉,古意沧桑,包浆古旧而饱满,闪
期刊
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从《诗经》《楚词》,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闪光着诗的光彩,遗憾的是,不少诗的读者、作者、字人却很少关注诗的构件一一一意象问题。意象是中国诗歌的关键性的范畴,《老子》第二十一章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是抽象的,通过“象”可以进入“道”的世界。《易传》则首先把“意”和“象”联在一起,“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
期刊
杭州之兴,起于吴越王钱镠,随着隋唐经济重心的南移,据京杭运河和钱塘江岸之利,杭城至北宋已成为“东南第一州”,因此宋室南渡之后以此作为驻蹕之地,顺理成章。南宋定都杭州,不仅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转折点,也带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大改变。  流传至今的绝大部分关于南宋生活的描述和回忆,当时饮食的种类之繁多,口味之精致,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大量诗文极力描绘南宋生活的繁华图像。只消读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
期刊
案几之上有清茶一盏,窗外有疏影三两枝,茶香、书香、花香,读书若得此,则万卷尽生欢喜。在忙碌的时光里,也唯有读书时,才能心静而安。  一直喜欢读书,喜欢循着一缕墨香,循着一纸素笺打开一个沉寂了百年、千年的世界,追随着先贤的笔触感受《诗经》的淳朴如歌,《楚辞》的华美如画,《全唐诗》斑斓壮阔,《全宋词》的隽秀多姿。也或是在世界各地的著作中寻行数墨领略不同的人情风物,尘世冷暖。籍由着文字一页页翻看着摇曳在
期刊
晚唐才子孟启著有一部名为《本事诗》的好书,专讲唐代诗歌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故事。所谓“本事”,就是原本有其事,以诗记载之。孟启的书很少涉及唐代之外的诗歌,但隋唐本不分家,隋代的故事,它也留下一个,是有关杨素的。  杨素,字处道,北周时期就是一员猛将,后来他又追随隋文帝杨坚夺了北周天下,成为隋朝的开国大功臣。杨素与杨坚,包括唐高祖李渊等人,大都是北魏与北周的政治贵族,祖先世代为官,隋代与唐初垄断朝政的寡
期刊
殷墟作为晚商都邑遗址,所展示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创造文明成果的技术手段都是独有的。仅前15次发掘就持续了10年,规模宏大,收获丰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甲骨文24918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牙器、角、骨器和蚌器等数以万计。甲骨文不仅提供了中国古老汉字独立起源的证据,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这种文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其后发掘不计其数,最典型的是青铜器铸造技术,正是这种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