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会有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i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
  早上,来得早的孩子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黑板、擦门……清洁用具没有了,陈×就从一位瘦弱的女孩手中抢拖把,见她拽着拖把不松手,陈×就照着人家的小腿踹,小女生哇哇大哭起来。
  事件(二)
  课间谈话,老师批评了几名不认真背书的孩子。话音刚落,陈×就向着其中一名被批评的孩子冲去,挥起拳头就打人,还煞有介事地训斥人家:“你怎么不好好背书啦?”
  在管理班级时,免不了会发现班里几个孩子,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顿时火起,争吵、骂人甚至打起来。但像陈×这样,当过接近三十年班主任的我也不由得感觉十分难堪:见过调皮的,没见过这么调皮的!新接的这三年级,是向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症结在哪里]
  小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但其发生频率与可控度像陈×这情况,屡改屡犯实为不多见。
  自己前些时用上的说服教育方法,虽然对曾经班级的孩子有效,但对陈×看来至少现在为止是还没见效的。学生各不同,方法还相同,但那不是规律性地运用,而是有针对新情况适应不足的逻辑缺陷,得从头再来另找办法。
  软磨硬缠般地询问,好不容易问出了些藏在孩子心中的事。他几乎是面无表情地告诉我:在家里,只要妈妈做的事情有一丁点儿不和爸爸的意愿,爸爸就会向妈妈动手。家暴,居然在自己班上学生身上给碰上了,真让人吃惊!
  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我还是鼓起劲头,找来了喜欢动手的孩子爸爸,他的介绍又让我一震!原来,孩子读幼儿班经常被同学欺负,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他打你,你也打他!”“人家怎么不打别人,总打你?”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对情况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后,我认为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暴已在孩子脑中成为正常行为,再加上自小的过度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自然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至于学习目标、纪律要求之类,在他心中是不清晰的。这类孩子,一次的批评或者一段时间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应对策略]
  策略一:克制父母情绪,注意影响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所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老师给家长做出了提示与建议,父母有什么分歧,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发生家暴行为。教给孩子正确地应对他人侵扰的方法。当孩子在学校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父母帮助孩子练习:挨打骂后,不要哭,而是怒视对方,并配合言语警告,如“不许再打我了!”“请你注意点!否则我不客气了!”还可以大声呼喊表示抵抗。一方面,它能引起旁人的注意,获得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给欺负者的一种警告和示威,欺负别人的人毕竟是理亏的,你一喊,他自然会心慌,就不敢为所欲为了。
  策略二:优化交际环境,看到好榜样
  陈×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这种情况下,应让孩子看到好的榜样。如果孩子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孩子脱离这种关系,以消除不利因素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接触表现温和行为的孩子,并给表现好的孩子奖励。当他看见因这种行为而获得奖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效果。要教会孩子新的行为方式,给他机会观察别人如何实施要求做到的行为。
  策略三:树立孩子自信,减少攻击性
  有时候,孩子采取攻击行为以应对各种挫折和羞辱。如果能帮助孩子变得更舒适和自信,他就会更少攻击性。
  他的体育很好,同学们推荐他担任体育委员。学校要开运动会了。他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项目组,课余时间各自开展练习,而他呢,则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瞧瞧,俨然一副教练的模样。虽然偶尔和同学发生争吵,也不过是他看同学练习懈怠而太着急了。看着大家在他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练习,我心里乐开了花。
  对孩子的教育,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配合,而孩子的成长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单靠习惯的开导一通、说服一顿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更多的是要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调查与审视,着力解决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其心理的改变坚持训练,才能有效解决现代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问题。
  教育就像是种花,它需要一定的光照、土壤、肥料等,条件具备、时间成熟,花儿自然竞相开放。
  鲁迅先生说过:“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我愿用我的生命,静静地等待那花儿绽放的时刻!
  参考文献:
  王绛.成长的岁月[J].中国校园文学,2005(10).
  ?誗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在我们小学阶段,要学习到三个统计量,它们分别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其中又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它也是学生学习其他两种统计量的基础。  以前,听过很多教师执教这一内容,总觉得课上完后,学生还是有些迷茫。于是,静下心来,总想琢磨个为什么。“难道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好?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到位?……”再次回想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就算是很好的教学设计,就算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这
前两年,总有家长跟我交流:“老师啊,我家孩子在家写作业心不定,写完也不肯读课外书,请您多教育他,他听老师的。看,课堂上的数学题目和语文、英语阅读做得多认真、多仔细!如果家庭作业也能这么认真就好了。”我当时还不太相信,明明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基本上每次数学作业都得五角星,在家里的学习情境竟然这么差?  这两年,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我也见识到了:看孩子的家庭作业,估计是个学困生。于是坐在他身边,盯着他,
摘 要: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会。大部分的教师也认为数学是很难教授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小学生由于思维和心理不很成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力还比较弱,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就成为一个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生活化;知识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是相当大的,这是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这一时期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思维模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近年来,历史高考从知识型考查向能力型考查转化的趋势在日益发展,这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直接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如何形成一个高效的复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做一粗略探讨。  一、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要求:  1.以周计划为单元,周日不在计划之列,留作调控。  2.越临近考试,历史学习时间越应适当增加,可以每15天为一复习阶
摘 要:2012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对2008版进行了细微的调整,从版面设计、语言简化、任务设置到顺序调整都更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对教材的四个原则性要求: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联系新课程标准,简要阐述2012版教材的可学性、可读性以及语言的交际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教材编写;调整新课改;可学性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有了重大转向:传统教学中,教材被视为“圣经”,必须原原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花鼓》是一首将我国民歌素材和钢琴表现技法相结合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创作典范之作。在这节音乐欣赏综合课上,如何能使学生有双“懂得音乐的耳朵”呢?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一、设计多种实践活动,激发体验兴趣  歌曲《凤阳花鼓》的教学是为欣赏《花鼓》作的铺垫环节。首先,我从节奏模拟互动开始,加声势动作练读衬词,解决了节奏难点。再以极富感
摘 要: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抓住一个“情”字进行古诗词教学,通过朗诵感悟诗词、品读抒情句、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创作时代等方法领悟诗歌的感情,师生的教与学就会变得简单、容易、有效。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情感教学;朗诵感悟;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众所周知,古诗词鉴赏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但是中国古代诗歌教学难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努力探索古诗词鉴赏的教学
折纸活动把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爱探索和模仿的心理特点,又能使幼儿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足,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观察、注意、思维、动手想象等能力的发展。为此,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系列折纸活动,力图将折纸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巧用信息技术开展折纸教学活动,凸显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幼儿
摘 要:江苏省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中尹少淳等教授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其中所传达出的有“以用带学”学习方法。针对“以用带学”的学法方法对一节公开课案例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以用带学;学习方法;兴趣  “以学待用”的学习方法是指先学习,待到用时就直接运用,即古语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以用带学”是指教师把学生代入“用”的情境中去,争取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我国的教育模式大多采用了“
摘 要:陈鹤琴先生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共鸣共感。”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必须重视孩子对舞蹈作品感情和主题上的深刻了解,而不是一味重“形”,而忽略了“神”。3~6岁的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经验的缺乏,但只要用心加以引导,是可以让孩子们“手舞”有物,“足蹈”有理。这样孩子们在表演时就会在心理上与舞蹈角色共鸣共感,忘我投入,表情自然展现,舞蹈表演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