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教学反思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12345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实秋的《雅舍》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如何才能上好,笔者几易其稿,可堪回味。
  一、教学重难点——抓住本质,不避重就轻
  一篇散文,教什么,怎么教,重心何在,可以说,是个本质问题,也是体现一名教师眼力的问题。比如《雅舍》,最基本的问题当是:“雅在何处?”这个问题无法绕过,因为从篇幅来看,它确实已占了绝大部分,文章的1~5自然段都是在诠释这个问题,分别可从“景致优美”“陈设不俗”“有好友拜访”“与蚊鼠共居”等几个角度加以剖析。可是,是不是讲清楚这些就可以了呢?一稿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梳理并分析文本
  1“雅舍”是一座怎样的房子?
  2作者眼中的“雅舍”是怎样的?
  3身处其中,作者心情如何?
  (三)结合课题,进一步研读文本
  “雅”在何处?
  (四)作者介绍,拓展延伸
  1梁实秋是个怎样的人?
  2这样的人,是不是独此一个?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
  (五)总结
  二稿做了如下修改:
  1这是一所怎样的房子?(客观角度)
  (一)导入
  (二)学生分工朗读全文
  (三)梳理并分析文本
  2“雅”在何处?(主观角度)
  结合文中关键句“有个性就可爱”,请学生具体展开分析。
  (四)深度研读
  雅舍之“雅”主要在于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而“可爱”,仅仅是因为这个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引入第6段重点分析。
  (五)作者介绍,拓展延伸(点到即止)
  (六)总结,学生再读第6段
  两次设计,除去前边环节的紧凑压缩,最大的改变在于关注到了第6自然段。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看懂,就连教师恐怕也要琢磨琢磨。这样的地方,当是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或一带而过。若像一稿那样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就停留于表层,只是走了个过场,而真正深刻、深沉处未解读出来。而如果前面浮浅,那么后面部分对其他人物的延伸阅读(由个到类)也是隔靴搔痒,意义不大的。
  第6段讲的到底是什么呢?此段中,首先有以下这些地方学生理解有难度:什么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什么叫“人生如寄”,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又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逆旅”即为“客舍、旅馆”意,这句话是说:“天地,原是世间万物的旅馆啊。”“人生如寄”即言“人生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综合以上,开头一句话首先表明作者与雅舍间的客观关系——“非我所有”,“房客之一”,颇有些事不关己之意;然后笔锋一转,当作者想到天地苍茫,人生只是过客,一个人又是那么卑微,一种珍惜的心情便油然而生(而不是放弃)——只要“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来领受这份在乱世中的难能的馈赠。他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漂泊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哪怕极其简陋的小小的居所可以容他栖身,可以让他品悟生命的酸甜苦辣。这里可说是作者的一种主观认知了,故前后表述并不矛盾。
  因为这份庆幸,这份感恩,所以接下来用刘克庄的诗句说“客里似家家似寄”——对“我”来说,“雅舍”即似“我”家呀——从中折射出的是作者一份随遇而安的心境。写到此,似乎可以打住了,可是他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在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已不是“家”这种“实体”的存在,而是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我”的心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所谓“心安即是家”。这一小节是在告诉我们雅舍于“我”之“意义”了——让“我”找到精神归宿。
  二、板书设计——体现核心,骨血丰满
  固然,板书应随教学内容而定。一张板书,体现的当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所以,板书质量体现的实际上是一节课的设计水准。比如,一稿板书相对平面、干枯,更像是理科的一个分解公式,骨感有余而血肉不足,缺少内涵;相比较而言,第二稿的板书就要血肉丰满一些,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字眼逐层展开。
  三、关键词句——择要而讲,灵活处理
  一篇课文,不可能一一尽述,应抓住关键(重要)词句进行研读。关键词句有哪些?一般而言,可以是文眼句,可以是表明思路的一些句子(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也可以是主旨句。比如在《雅舍》一文中,首段末的这句话——“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在结构上是个过渡,又从内容上告诉我们下面要讲这房子的“个性”所在了,全文主体内容即为讲述此点。再比如,在这样一间陋室,作者的心态如何呢?如果你能抓住几乎在每段都出现的“安之”“仍安之”“已数见不鲜”“亦不复他求”“正合我意”这些字眼,相信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朗读——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培养情感,加深体会。但不是所有的朗读都能起到良好效果,要视班级情况而定,要据情况而变。比如有诵读才能的可个人朗读,或几人分工读,没有的就小组读或齐读;若早晨安静可小声读,午后吵嚷困倦则需放声读;柔美的段落可让女生读,粗犷的段落可让男生读。在处理本课的朗读时,笔者先安排男女生齐读1~3节,再由女生读描写月夜雨景的第4节,接着是男生读居室布置的第5节,最后齐读6、7节。总体效果还行,但如果重来,笔者会选择由教师来朗读最后两段,因为此两段为文章理解最难处,也是情感最深沉处,或许由具备一定阅历、情感体验的教师来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
  真正的语文,应该是“脱离了种种概念、程式和现实利害”的,应该“从技术而至学术”,才能达到浑朴归真、“春风化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学至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215005)
其他文献
作为保证公路质量的基础,路基的施工需要加强技术与质量控制.公路是保证人们正常出行,同时也是关系到人们出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仅是路基施工技术需要符合相关要求,同
在教《边城》一课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在品读沈从文的先生的《边城》时,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上面。的确,沈从文的创作动机就是虚构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是在如诗如画的风景后面,笔者读到的却是一种潜藏的忧伤情怀,这种情怀,源于作家对理想人性失落的担忧,更源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  一、田园牧歌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作为时下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新媒体日渐流行起来,其强大的写作功能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极大吸引了中学生的注意。微博是一种娱乐化的写作方式,正逐步走进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并在教师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高中写作教学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但如果引进微博,借助微博进行写作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微博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其无暇观察和体验生
鲁迅是伟大的。他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倘没有鲁迅,本世纪中国的文化史,尤其是文学史,不说黯然失色,也肯定要减色几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鲁迅的“骂人”现象呢?  一、鲁迅“骂人”的“实骂”和“虚骂”  关于鲁迅的“骂人”,从一定意义上理解,可以分为“实骂”和“虚骂”两类。  所谓“实骂”,意即针对具体的某人某事,就事论事,不及其余。比如,鲁迅与高长虹冲突中关于“太阳、月亮和夜”的问题,梁
“智趣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学生兴趣培养的基础上,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契机打造活跃且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由此也产生出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的“智趣语文”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智趣语文”中的“智趣”不是“智”和“趣”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智慧的趣味”或是“充满趣味的智慧”,下面就从这
在城市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地铁这一交通方式以其安全、便捷、准时、方便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极为重要
《离骚》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文学作品。屈原将自身经历的四个阶段都写入其中,因此我们可以将《离骚》分为四大段落,将作者四个阶段的心灵感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离骚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是语文课的三大板块内容。作文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文能全面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因此,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以说,作文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科学合理地指导作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提高写作水平,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但是,现阶段的作文教学机械化、模式化严重。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