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向型企业会不会在危机中消亡?小打小闹的企业会不会灰飞烟灭?传统的家族企业能否基业常青?
灾难还是机遇,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当宏观经济过热,民营经济走到了风口浪尖,民企的困难在哪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是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
中国经济遇到困难,很可能出现一个拐点。效益好的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时机把自己的企业做大。无论是实现技术进步也好,还是实现品牌优先也好,首先一个前提,必须把企业做大。只有做大,才能做强。
企业如何做大?寄望于大家用自愿联合的方式把企业做大,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权力控制欲是人的本性,谁都想自己说了算。合并一些小的企业壮大自己的实力是现在企业做大的有效途径。
合并的最佳时期,就是当有的企业遇到拐点时。现在有许多企业过不下去,这就是一些好的企业兼并别人,把自己做大做强的好时期。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世界集装箱两个寡头之一,它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集装箱制造企业特别多,约有几百家。由于产品价格竞争激烈,集装箱的价格一度被打压到了1000多美元/个,导致许多企业在价格战中落败而破产。此时,中集集团迅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兼并一些破产的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把自己做大了。并在这个基础上,引进和创造了核心技术,进一步做强。
上市是家族企业的“救命稻草”
中国有“子承父业”的传统,民营企业大多也是家族式的。
在危机中,家族企业如何与时俱进,让基业常青呢?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行股份制改造。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原本也是一个地道的非上市企业。在那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他成功控股了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和南非的德比尔斯公司,这几家当地最赚钱的公司,现在仍然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控股的。他们的家族企业做得如此辉煌的原因就是上市。
然而企业的上市意识普遍不强。这点江苏的企业值得借鉴,比如在江苏一个小小的江阴市,上市企业已经达到30多家,所以目前江苏的企业比浙江的日子好过多了。
很多的企业家都说“上市干什么?我们自己有的是钱。我们不需要上市去筹资”。企业在上市方面做得不好,引发了现在的困难。作为企业的领头羊,首先就应该规避这种狭隘的思想,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作为衡量的标准。
实际上,上市不仅仅是一个筹资的问题。上市以后,企业的运作会更加规范化。同时上市企业的信誉可以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企业要做成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从家族企业转向股份制企业。
敢打“游击战”,企业才能活下去
我们说企业要向外转移。所谓向外转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国内落后的地区转移,一个是向国外落后地区转移。
在国内,广东省政府给东莞许多困难企业提供了一个出路,值得效仿。当地政府鼓励企业向广东韶关、惠州这些落后的地方进行转移,并对这些企业的转移做了很多辅助,提供很多优惠措施。企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后,仍然可以持续发展。
向国内转移最有利的是向省内转移。因为相对来说,同一个省内的政策是基本相同的,企业移植后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另外,就是向国外转移。其实,有不少企业纷纷把厂房迁到了外地。一家打火机厂把厂房搬到了柬埔寨,为的是防止贸易壁垒。一家仪表制造厂把业务拓展到了南非,享受着当地丰厚的优惠政策和广阔的市场。
非洲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地方。由于历史渊源,非洲对中国人民留下了友好的印象,这个是企业家投资的有利条件。同时,非洲是落后国家,全世界都给他们最优惠的条件。比如拿欧盟来说,工厂办在中国,出口到欧洲就有很多限制,而非洲就不受任何限制。
“为她人做嫁衣”也是种机遇
企业想活下去,一定要给自己定位。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为大企业做配套和服务的,这就需要企业把服务做好,提高产品的质量。
2008年,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来说,注定是特别寒冷的一年。然而华通精工器件有限公司里却没有这种大环境所带来的寒意。
这家机械类精密加工制造企业今年把产品打入了世界著名手表制造王国瑞士市场,半数以上的瑞士名表都装配着他们生产的手表螺钉元件。
对于众多的介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网络体系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而言,是简单的接单、加工、定制,还是培育核心竞争力,从而确立在国际分工网络中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华通精工器件有限公司用生动的实例提供了中小企业培育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典型样本。
在数量型增长和技术型增长之间,有一个过渡,这就是质量增长。有的企业不见其有核心技术,不见有技术进步,但是同样的技术,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是好,这个就是突破。作为一个中小企业,以绝对的质量优势让大企业反过来依附自己,就可以依赖这个大企业活下去。
差异化战略,特色化经营
中小企业要寻求自己的经营特色,这就是所谓的差异化战略。如果能有一套成功的经营策略,小企业同样可以做大。
“小肥羊火锅”本来也是一个很小的企业,但是小肥羊的涮火锅有特点: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羊肉都是从内蒙过来的,一点也不膻。另外一点,火锅的底料配方都是由总部配好的,分发到各地。所以美国的投资公司也看好它,投了钱,现在越做越大了。
北京的“小管家”家政公司也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家政业,实现了家政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从一开始就已经突破了传统家政, “小管家”申请了“400”全国统一服务电话,建立携程式的呼叫中心,推行“中央厨房”式的服务模式。它有自己的中心库房,统一的物料配送,甚至连服务人员进门时敲门都有自己的标准。
虽然比传统的家政服务收费更昂贵,但在北京市场,很多人记住了“小管家”,去年它在北京做了2个亿,其实在8年前,这个公司还在地下室办公,总资产只有10万元。
外向型企业要分国内市场一杯“羹”
只要汇率有上升,利润就会消失。现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赖外向型的市场。人民币汇率上升,成本增加,企业低成本的路就走不下去了,最典型的就是纺织企业,全国有三分之一面临破产的境地。
作为出口型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应对,尽快地由出口型向内销型转型,努力开拓国内的消费市场。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外向,又有内向,那么当遇到外向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内向扩张自己,让企业能生存下去。比如很多服装企业现在就应该尝试在国内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不可能一下子就从国际起步,只能通过国内市场先创品牌,然后扩大到国际上去。同时对许多外向型企业来说,国外市场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因素的干扰。国内市场应该说是比较稳定的。以外向为主的企业,怎么样向国内市场转型,尤其是在国内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是企业进步的一个新起点。
灾难还是机遇,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当宏观经济过热,民营经济走到了风口浪尖,民企的困难在哪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是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
中国经济遇到困难,很可能出现一个拐点。效益好的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时机把自己的企业做大。无论是实现技术进步也好,还是实现品牌优先也好,首先一个前提,必须把企业做大。只有做大,才能做强。
企业如何做大?寄望于大家用自愿联合的方式把企业做大,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权力控制欲是人的本性,谁都想自己说了算。合并一些小的企业壮大自己的实力是现在企业做大的有效途径。
合并的最佳时期,就是当有的企业遇到拐点时。现在有许多企业过不下去,这就是一些好的企业兼并别人,把自己做大做强的好时期。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世界集装箱两个寡头之一,它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集装箱制造企业特别多,约有几百家。由于产品价格竞争激烈,集装箱的价格一度被打压到了1000多美元/个,导致许多企业在价格战中落败而破产。此时,中集集团迅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兼并一些破产的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把自己做大了。并在这个基础上,引进和创造了核心技术,进一步做强。
上市是家族企业的“救命稻草”
中国有“子承父业”的传统,民营企业大多也是家族式的。
在危机中,家族企业如何与时俱进,让基业常青呢?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行股份制改造。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原本也是一个地道的非上市企业。在那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他成功控股了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和南非的德比尔斯公司,这几家当地最赚钱的公司,现在仍然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控股的。他们的家族企业做得如此辉煌的原因就是上市。
然而企业的上市意识普遍不强。这点江苏的企业值得借鉴,比如在江苏一个小小的江阴市,上市企业已经达到30多家,所以目前江苏的企业比浙江的日子好过多了。
很多的企业家都说“上市干什么?我们自己有的是钱。我们不需要上市去筹资”。企业在上市方面做得不好,引发了现在的困难。作为企业的领头羊,首先就应该规避这种狭隘的思想,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作为衡量的标准。
实际上,上市不仅仅是一个筹资的问题。上市以后,企业的运作会更加规范化。同时上市企业的信誉可以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企业要做成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从家族企业转向股份制企业。
敢打“游击战”,企业才能活下去
我们说企业要向外转移。所谓向外转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国内落后的地区转移,一个是向国外落后地区转移。
在国内,广东省政府给东莞许多困难企业提供了一个出路,值得效仿。当地政府鼓励企业向广东韶关、惠州这些落后的地方进行转移,并对这些企业的转移做了很多辅助,提供很多优惠措施。企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后,仍然可以持续发展。
向国内转移最有利的是向省内转移。因为相对来说,同一个省内的政策是基本相同的,企业移植后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另外,就是向国外转移。其实,有不少企业纷纷把厂房迁到了外地。一家打火机厂把厂房搬到了柬埔寨,为的是防止贸易壁垒。一家仪表制造厂把业务拓展到了南非,享受着当地丰厚的优惠政策和广阔的市场。
非洲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地方。由于历史渊源,非洲对中国人民留下了友好的印象,这个是企业家投资的有利条件。同时,非洲是落后国家,全世界都给他们最优惠的条件。比如拿欧盟来说,工厂办在中国,出口到欧洲就有很多限制,而非洲就不受任何限制。
“为她人做嫁衣”也是种机遇
企业想活下去,一定要给自己定位。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为大企业做配套和服务的,这就需要企业把服务做好,提高产品的质量。
2008年,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来说,注定是特别寒冷的一年。然而华通精工器件有限公司里却没有这种大环境所带来的寒意。
这家机械类精密加工制造企业今年把产品打入了世界著名手表制造王国瑞士市场,半数以上的瑞士名表都装配着他们生产的手表螺钉元件。
对于众多的介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网络体系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而言,是简单的接单、加工、定制,还是培育核心竞争力,从而确立在国际分工网络中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华通精工器件有限公司用生动的实例提供了中小企业培育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典型样本。
在数量型增长和技术型增长之间,有一个过渡,这就是质量增长。有的企业不见其有核心技术,不见有技术进步,但是同样的技术,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是好,这个就是突破。作为一个中小企业,以绝对的质量优势让大企业反过来依附自己,就可以依赖这个大企业活下去。
差异化战略,特色化经营
中小企业要寻求自己的经营特色,这就是所谓的差异化战略。如果能有一套成功的经营策略,小企业同样可以做大。
“小肥羊火锅”本来也是一个很小的企业,但是小肥羊的涮火锅有特点: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羊肉都是从内蒙过来的,一点也不膻。另外一点,火锅的底料配方都是由总部配好的,分发到各地。所以美国的投资公司也看好它,投了钱,现在越做越大了。
北京的“小管家”家政公司也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家政业,实现了家政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从一开始就已经突破了传统家政, “小管家”申请了“400”全国统一服务电话,建立携程式的呼叫中心,推行“中央厨房”式的服务模式。它有自己的中心库房,统一的物料配送,甚至连服务人员进门时敲门都有自己的标准。
虽然比传统的家政服务收费更昂贵,但在北京市场,很多人记住了“小管家”,去年它在北京做了2个亿,其实在8年前,这个公司还在地下室办公,总资产只有10万元。
外向型企业要分国内市场一杯“羹”
只要汇率有上升,利润就会消失。现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赖外向型的市场。人民币汇率上升,成本增加,企业低成本的路就走不下去了,最典型的就是纺织企业,全国有三分之一面临破产的境地。
作为出口型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应对,尽快地由出口型向内销型转型,努力开拓国内的消费市场。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外向,又有内向,那么当遇到外向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内向扩张自己,让企业能生存下去。比如很多服装企业现在就应该尝试在国内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不可能一下子就从国际起步,只能通过国内市场先创品牌,然后扩大到国际上去。同时对许多外向型企业来说,国外市场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因素的干扰。国内市场应该说是比较稳定的。以外向为主的企业,怎么样向国内市场转型,尤其是在国内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是企业进步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