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析几何题的解题策略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a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析几何中经常碰到处理取值范围的问题,这类问题着重考查解析几何与函数的综合运用. 下文以一道高三一模调研题为例,在用常规思路,通解通法的前提下,分析此类问题的切入点及后续处理方法.
  关键词:解析几何;求解策略;调研试题
  解析几何中经常碰到处理取值范围的问题,这类问题着重考查解析几何与函数的综合运用. 在这类问题中,往往最终化为函数值域问题,此时选取合适的变量尤为重要,所选变量最终决定函数形式及处理的繁简;此外,此类问题的切入点往往是直接或间接设点或直线,切入点的选取往往又直接决定了变量的选取.
  下文以一道高三一模调研题为例,在用常规思路,通解通法的前提下,分析此题的切入点及后续处理方法. 笔者就此问题的解题思路、策略进行了整理归纳. 不妥之处,望同仁斧正.
  题目:(2013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第19题)已知椭圆E:+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B,圆x2+y2=4上有一动点P,P在x轴上方,C(1,0),直线PA交椭圆E于点D,连接DC,PB.
  (1)若∠ADC=90°,求△ADC的面积S;
  (2)设直线PB,DC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k2,若k1=λk2,求λ的取值范围.
  (1) 思路分析:在Rt△ADC中,已知斜边AC=3,要求S△ADC,因为S△ADC=DA·DC①或S△ADC=AC·高②,无论选用公式①还是公式②都离不开对点D的求解.下面给出3种常见解题策略.
  策略1:设点D(xD,yD)→
  DA2+DC2=AC2,
  D在椭圆E上或kDA·kDC=-1,
  D在椭圆E上或
  D在椭圆E上,得D坐标→DA,DC→S△ADC=DA·DC;
  策略2:(同策略1)→D坐标→S△ADC=AC·
  策略3:设kDA→kDC=-→kDA,D→lDA,
  kDC,C→lDC→交点D(用kDA表示)在椭圆E上→kDA→lDA,
  椭圆E→D坐标→S△ADC=AC·
  说明:策略1与策略2直接设点D坐标求解,策略3间接设斜率kDA,求解出点D坐标,进一步计算求解. 3种策略思路清晰,想法简洁,从计算量及充分运用题目条件两个角度讲,策略2为第1小问的首选解题策略.
  (2)思路分析:由条件出发,点D,C及kAP,k1,k2都为未知变量,则解题时可从设点(D(xD,yD),P(xP,yP))或设斜率(kAP,k1,k2)入手;从所要求目标思考,要求λ的取值范围,就是要求的取值范围,从而只要将化为关某个变量(xD,yD,xP,yP,kAP,k1,k2)的函数,进而求解此函数的值域即可.
  策略1:设点D(xD,yD)→kDA=kPA,
  kPA·k1=-1→k1,
  D,C→k2,→λ=
  (用xD,yD表示),
  D在椭圆E上,
  →λ=(关于xD(或yD)的函数);
  策略2:设点P(xP,yP)→P,A→
  l,
  椭圆E→点D坐标→D,C→k2,
  P,B→k1→λ=
  (用xP,yP表示),
  D在椭圆E上,→λ=(关于xP(或yP)的函数).
  策略3:设kAP=k,A→lAP,椭圆E→D,
  lAP,圆→P→D,C→k2,
  P,B→k1→λ=(用k表示);
  策略4:k1,B→lPB,
  圆→点P坐标→P,A→lPA,
  椭圆E→点D坐标,C→k2(关于k1的函数)→λ=(关于k1的函数);
  策略5:k2,C→lDC,
  椭圆E→点D坐标→D,A→lDA
  圆→点P坐标,B→k1(关于k2的函数)→λ=(关于k2的函数);
  策略6:k2,C→lDC,
  椭圆E→点D坐标,A→kAD(关于k2的函数)→k2=-→λ=(关于k2的函数);
  策略7:A,C,设D(xD,yD),
  D在椭圆E上→kDA·k2(关于xD(或yD)的函数)→λ==(关于xD(或yD)的函数).
  说明:策略1、2直接从设点,策略3—6从设斜率出发,单刀直入,一算到底,思维量小,虽计算量稍大,但属于常规解法,易于入手,其中策略2—6都涉及直线方程与椭圆(或圆)方程的联列,消元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处理,此时若注意直线与椭圆(或圆)的两交点中的一点A(-2,0)已知,则另一点的坐标实已跃然眼前;策略7考虑了几何性质,大大降低了计算量,无疑是第2小问的最佳解题策略.
  一点感受: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就是通过解题来完成的,所以教会学生怎么解题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它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展示的往往是正确结论和简洁的过程,问题的解决也是一帆风顺,但在学生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是充满艰辛和错误. 遇到一些较难题时,学生的思维一时不能到达,而采用将题目的求解过程整体展示,这样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就很底.
  我们要提升解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习惯以作为解题策略生成的起点,从常规思路出发,从通性通法入手,逐层深入,展示其自然性;对于超出学生思维习惯、认知基础的解题策略,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合理性,层层揭示.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在指导广大一线教师实施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普遍的不良倾向,本文试对这些不良倾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情境应用;问题设计;思维培养;合作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变革,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在教师.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大教师在理念上已形成共识.教师们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施新课程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建构水平、创新精神为导向,将学生从大量重复、无效的解题训练中解放出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出色探索能力、综合素养的人才. 本文将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创新.  关键词:课堂;创新;新课程;解题;互动  创新是教育的难点,但却是教育的希望.传统课程在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因
期刊
摘 要: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概念教学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认知新知、运用新知,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开拓思维,注重新知的理解和思维的开拓便成为首选. 本文谈谈如何对学生启发新知和开拓思维,并产生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知;思维;课例;直线;圆;位置关系  近日,笔者参与了一次课例研究,选择的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 本课着重体现了解析几何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数形是一家,解题不分离”的意
期刊
摘 要:高考中解析几何解答题学生经常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局面,究其原因是:(1)选择参数随意;(2)建立等式随意;(3)消参数随意;(4)等式变形随意.  关键词:交点;等式;变形;参数;原因;随意  [?] 题目呈现  (浙江高考2009年文科第22题第2问)已知抛物线C:x2=y上一点P的横坐标为t(t>0),过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Q,交x轴于点M,过点Q作PQ的垂线交C于另一点N.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不等式acosθ+bsinθ≤(a,b,θ∈R,ab≠0)(或其等价形式)的结构出发,联想代数或几何模型,得到了该不等式的六种证法.  关键词:不等式;模型;证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可以联想不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题多证.本文以不等式acosθ+bsinθ≤(a,b,θ∈R,ab≠0)的证明为例,供参考.  
期刊
摘 要: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省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本文主要阐述了课堂小结的设计原则和有效进行课堂小结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课堂小结;有效;设计原则;方式  [?] 问题的提出  课堂小结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在一堂课临近结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学习,从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归纳、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使学习更有效,知识掌握更牢固.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探究学习;拓展应用  基本不等式:  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如果a,b∈R,那么≥(当且仅当a=b时取“=”号).  教学时,不能到此为止. 否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预设固然重要,但动态生成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课堂动态生成,以动态的观点来优化课堂教学,巧设教学情境,关注课堂意外,及时捕捉意外资源,随机应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习引领”, 从而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充满精彩与生命活力.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动态生成;路径;策略;探究  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应该是动态而开放的,而并非对预设
期刊
摘 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能够创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关键词:传统教学;问题导学;合作探究;相互质疑;有效教学  [?] 引例  笔者任教的班级是学校的一个普通文科班,班上女生居多,成绩普遍较差,数学也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一门学科. 习惯
期刊
摘 要:几何概型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有着深厚的实际生活背景.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解题并不困难,但是在自主解题过程中常常不能准确理解测度概念,亦不能准确解题. 本文试图寻找学生几何概型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学会应用.  关键词:几何概型;教学尝试;概念理解  [?]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三复习几何概型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两个题目:  题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