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家 舒均均:父亲交 给我《心灵密码》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北京天桥剧场,著名舞蹈编导家舒均均编创指导的舞蹈《心灵密码》成功出演,全场掌声如潮!作为红色书法家舒同的女儿,舒均均向我们讲述了舞蹈《心灵密码》的编创,记忆中的父亲舒同以及父爱的点点滴滴
  
  父亲舒同:党内一支笔
  1905年,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他好学聪颖,6岁调泥水为墨苦练书法,被称为“神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秋冬,参加了红军,在红一军团四师政治部当秘书。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是挑战生命极限,更是对人的意志与精神的严酷考验。前后围追堵截,头上飞机、地下重兵,枪林弹雨,在长征中,父亲舒同提着墨汁桶到处写标语鼓舞士气,写文章在《红星报》上发表以壮军威。他的文笔和书法功力被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及众多革命同志所称赞。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众日报”请毛主席题名,主席说:“让大书法家舒同来吧,我就不题了。”全国农业展览馆则是毛主席批示:“山东,请舒同同志题。”
  少年时,舒均均觉得父亲的字不够帅,缺少锋芒,觉得父亲做人温文尔雅,做事留有余地显得刚性不足。十年浩劫,父亲遭到迫害,然而他“宁可把牢底坐穿,绝不低头”的气节,让舒均均真正理解了父亲,理解了舒体藏锋不露的内涵。父亲的书法回锋起笔,运笔中锋,柔中有刚,含蓄、内敛、藏而不露。这是中国文化追求的至高境界与美感。那个年月,爱好舒体的很多人冒着危险悄悄剪下墙上的“大字报”,那出自被迫害的书法家舒同之手的字体,是原汁原味的舒体啊!这令舒均均非常感动,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和革命军人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永远不倒!
  1976年,舒同先生得到专案审查平反,晚年,他走到了人生的又一高峰,担任中顾委委員、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的书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1998年,舒同先生以93岁高龄在北京逝世。一生低调的他,一定还有很多精彩却不为人知的故事,也随之悄然而去,正像他的书法艺术那样,给人们永远留下藏而不露的美妙。他的葬礼受到退居二线的国家领导待遇。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代表书协用丈二宣纸题写的一幅长联,在多如雪海云瀑的挽联花圈中格外突出:
  “从疆场作战到夺取政权军内一支如椽笔,
  由马背写字而创建书协艺坛元勋树巨碑”。
  
  “中国式芭蕾”梦
  舒同先生的一生到底留下多少书法作品?无法统计。作为在他身边长大的孩子,舒均均深知,父亲深爱书法,稍有闲暇,他便要工作人员与家人帮他准备笔墨纸砚,他要临池笔耕,有时一写就是一整天,写得汗流浃背,他仍然兴致勃勃、精神焕发,完全是忘我无我状态。这是书法艺术给他带来最大乐趣的时刻,一位书法家的至高境界。而这种为了艺术事业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舒均均的人生中,也时时在体验:
  2011年6月,芭蕾舞团的排练厅里,“含胸、撤腰、脖子,走——”著名芭蕾舞编导舒均均正在指导舞蹈动作,在生活中温和如水,在排练场上气指千军。排练忙的时候,经常几个星期都不休息,偶尔半日休息,舒均均家电话响个不停,她在电话里讨论着演员服装颜色、排练演出具体细节。她心里唯一想着念着的就是舞蹈,作为自己芭蕾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升华,舒均均对它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她要以东方美学“大写意”的理念来打造中国芭蕾,这也是中国芭蕾舞人对“中国式芭蕾”的探索和追求。芭蕾是她的爱人,是她为之献身的事业,是她永远的追求。这是舒均均的性格,家人都说,在这点上,她很像父亲。
  小时候,舒均均看了一场外国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之死》,便与芭蕾结下了不解之缘。报考北京舞蹈学校时,她才上小学五年级,本不够报考资格。当时担任主考官的俄罗斯著名芭蕾舞演员及编导古雪夫发现了这个爱跳舞的小姑娘超群的天分。他说:“这孩子有个性,要了!”舒均均被抛开年龄限定,破格录取了。多年后,当舒均均带着自己编导的作品去莫斯科演出时,又见到了恩师古雪夫。忆起往事,师生二人感慨不已。
  十年动乱打乱了舒均均优美轻盈的“小天鹅”之梦,埋葬了她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闪光的黄金时段。含泪告别舞台之痛常纠结在舒均均的心里,挥之不去。“文革”后,舒均均当起了芭蕾舞编导。
  1985年,《觅光三部曲》诞生,并被舞蹈界誉为“中国现代芭蕾的曙光”。而后舒均均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广受好评。她编创的《兰花花》《梁祝》《黄河》《二泉映月》等舞蹈,连获国内外多个奖项,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舞蹈编导家。
  在舒均均家不大的客厅里,有一整面墙全是镜子,客厅就是一个小型的练功房。在这里,已60岁有余的舒均均每天还要练上一个小时的芭蕾,她面色白里透红充满神采,看上去比同龄人至少要年轻十岁。客厅的其他几面墙上挂着一幅字和两幅画,字是舒均均的父亲舒同所写,画则是弟弟舒安画的。一幅画的是年轻时的舒均均,另一幅则是舒均均跳舞的梦境。 在这样的房间里练功,舒均均享受着父爱常伴身边的幸福。
  
  父女俩的心灵密码
  2011年清明前夜,父亲悄然入梦,依旧温和慈爱,面色红润健朗,他坐在观众席上看女儿创作指导的舞蹈演出,满脸幸福的微笑,轻轻颔首⋯⋯舒均均就在那时突然惊醒,已是泪流满面,无眠到天明。就在这天清晨,她有了新的创意,要编创一个新舞剧《心灵密码》,把书法和舞蹈、舒体的内涵,父爱、父女的心灵对话、女儿的成长,对于父亲的理解和领悟,用舞蹈完全展示出来……
  编创舞蹈《心灵密码》的过程,是个幸福的过程,舒均均似乎在一个女儿享受父爱的分分秒秒中,与父亲进行一场心灵对话。记忆里长辈描述的那些故事依稀在眼前显现:长征路上,尽管天上有敌机,地上有追兵,父亲舒同从未放弃书法研习。行军休息时,右手食指总是不停地在膝盖上练字;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毛泽东主席赞扬他为“红军书法家”“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
  舒均均记得,母亲曾说,才华能征服心灵。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边区政府管辖的旬邑县时,为团结抗战,中共拟请当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边区参议员。那位老夫子才高八斗、声望颇高,但傲气十足。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舒同以中央名义给他写一封信,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位前清遗老读了信后连声称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人才啊!”随即出山参政。
  编创舞蹈《心灵密码》的过程,是个艰辛的过程。一个多月近乎“闭关”似的辛苦编创结束了,舒均均把《心灵密码》带到了芭蕾舞排练场,获得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其实,舒均均对于芭蕾中国化的执着探索与父亲不无关系,她说:“父亲是大书法家,我编的舞蹈里也有很多是运用了书法的韵律。”同时,舒同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后形成了他独具一体的“舒体”,这也使得舒均均“努力在芭蕾方面形成自己的个性,不停地去攀登高峰,只有支撑到最后,才能达到一种境界”。舒均均一直很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她提出想学芭蕾时,父亲为她写下一段话:“治学如治兵,要有顽强的攻攀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胜不骄败不馁,循此以往,终有成功之一日。” 这句话,她保存至今,始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舒体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舒同先生的风骨气韵。说到此处,舒均均的眼睛里闪着泪花:“父亲低调内敛,在艺术人生执着忘我,做人做事忠诚投入,是父亲给了我《心灵密码》,让我读懂了艺术的真谛。让舞蹈和书法对话,我很幸福,我相信父亲也是……”
  (编辑  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多久没有费尽心思地挑选对味的小馆了。还是某天我们刊物的校对老师问我:“怎么不写了?”我想也就是那样就不写了,顺其自然地犯懒:“您觉得应该继续写吗?”“反正没有它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是个极易感动又讨厌嘴上肉麻的姑娘,淡淡地笑着回应,心里却笃定了要找间好吃的小馆。隔天,便约了朋友走街访巷地寻见——立春小馆。  进门迎客的大爷话少但笑容很多,后来知道他们一家是老北京,父子打点着店里生意。靠墙冰柜里摆放
期刊
老北京话所言说的昆虫里,再也找不出比蜻蜓花样更多的了。  总括说来,有两大类,一种称之为蚂螂,指的是体形比较小、常见的那种蜻蜓。夏日雨后,有个水坑就会高高低低聚集一群,飞累了,石榴枝儿、扫帚苗(学名地肤)、鬼子姜(学名菊芋)上一落,小心凑近捏着尾巴就可以逮住。四五岁的孩子,没捕虫网只要能挥得动扫帚,一样可以战果辉煌,夹一手指缝儿抿一嘴(注1)。  另一类称之为琉璃或老琉璃,这类蜻蜓体型较大,坑池稻
期刊
西藏,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在那里,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援藏干部。他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辞别妻儿老小,远离繁华都市;他们普遍承受着鲜为人知的身心挑战,却把这段经历视为一辈子的珍宝;高原、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是援藏干部生活中永恒的关键词    初来乍到 缺氧不缺精神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正在拉萨热闹地拉开帷幕,作为雪顿节重头戏之一的当雄县赛马节,也在距离拉萨1
期刊
1953年,我出生在北京南城的一个小院里,一排排红砖砌成的平房,院子里有七户人家,我家就住在院子的第一户。那时的天空,每天都是湛蓝色,在湛蓝的天空下有个孩子,喜欢站在院子里看天上的云彩,把它们想象成各种小动物的样子,感觉一伸手就可以触碰到,天很高,云很近。  我的童年最喜欢和同院的小伙伴们一起玩丢沙包,倒立在墙上,比谁坚持的时间长。也许在现在的孩子眼里,这些都是索然无味的游戏,但我们却乐此不疲,玩
期刊
2011年11月11日,被称为百年一遇的极品光棍节。北京的各大社区这一天也都活跃着“脱光”派对的帖子。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沉重话题。  天通苑作为亚洲最大的社区,常住和流动人口的数量达五六十万,其中单身男女占了很大的比例。李艳生最想做的,就是让他们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春节别一个人回家过年。    周六上午11点,天通苑东区一栋普通居民楼的三居室里,30岁的雯雯在说笑着和大家一起择
期刊
北京不只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快、越来越贵,她也越来越高。  2010年8月30日,北京国贸三期竣工,以330米的高度获封“京城第一高楼”,令之前拔得头筹的京广中心、央视新楼相形见绌。然而,这个宝座国贸坐得并不安稳,它雄心勃勃的纪录,在令北京老百姓艳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刺激着周边商圈乃至各区县市政部门、建筑、商贸集团的神经。在国贸三期规划、破土、完工的几年间,“继任第一高”的争夺战始终硝烟弥漫,而战
期刊
历史已经尘埃落定,但闪烁在其中的那些真实、那些细节,至今还在被掩埋,我们的任务,是把覆盖在上面的那层尘土轻轻抹去,露出历史本来的面目。尽管它曾经是那样残酷,那样让人触目惊心……    吕植中:爱国将领吕汝骥之子原民革北京市委秘书长    吕植中,是我采访的这些将领后代中口才最好的一位。那天我们在玉桃园民主党派办公楼里聊天,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仍感觉有些话没有说完。  他说,他父亲吕汝骥1920年
期刊
饥饿是对人性的大考验,上至位及大学士的纪晓岚,下至他的平民后人,为此演绎出了许多辛酸却不乏情致的小故事。    纪晓岚与饥饿  《清史稿》记载:纪晓岚是一个体恤民情的性情臣子,对民间的饥饿倾注了自己的一腔感情。乾隆五十四年,直隶发生严重干旱,颗粒无收,老百姓苦不堪言。纪晓岚多次上书陈情,剖析利害,奏请豁免百姓钱粮,并截取南漕官粮数万石加以赈济。乾隆皆依奏而行。  乾隆五十九年,直隶水灾。仅一年,纪
期刊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和思想主张,北京汀州会馆就是福建省闽西客家在京的历史见证。  北京的会馆产生于明朝,清朝达到鼎盛时期。会馆是指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所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会馆中有绝大部分是各地进京科考举子的住宿之地。中国科举考试到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终止,先后在京举行科考201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
期刊
5月的一天,小区里弥漫着各家炒菜的香味的时候,小李仍然呆坐在电脑前,玩着无穷无尽的植物大战僵尸。而旁边的同事,也无聊地玩着手机游戏或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透过贴满了各种房源价签的玻璃橱窗,外面的人们来来往往、匆匆而过,没有一个人走进来。    “没人啊,这活儿是没法干下去了!”而拿着被公司视若珍宝的联系名单打了一上午电话的小王,也愁眉苦脸地跟笔者要了根烟抽,“一上午打了100多个电话,好多接通了就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