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的书法艺术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lei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淄博市是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文坛巨擘赵执信的故乡,赵执信故居就坐落在今淄博市博山城区。淄博市境内的孝妇河流域有清一代人文荟萃,巨星争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神韵说”领袖清初诗坛半个世纪的王士稹(渔洋)、以“谈龙录”揭橥现实主义诗学大旗的赵执信、以“聊斋志异”登临神怪志异小说顶峰的蒲松龄,被称为清初孝妇河畔的“文学三杰”。三人中在书法成就方面,以赵执信造诣最高。淄博市博物馆征集收藏有赵执信书法作品四件、绘画作品一件,其中书法作品具有代表性质,对研究和鉴赏赵执信书法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赵执信(1663—1744),山东益都颜神镇(颜神镇于清朝雍正年间升格为博山县,颜神镇为县治所在地,改名博山,现为淄博市博山区)人,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18岁中进士,官右善赞。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赵执信少年得志,诗名远播,独树一帜,与倡导“神韵说”的另一诗界领袖王士稹分庭抗礼,独倡“诗中有人”的个性化创作主张,作《谈龙录》以攻王士稹,成为当时诗界的另一个主要的领袖人物。在赵执信诗界的赫赫盛名之下,部分掩盖了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应有的地位。就现在所发现的许多赵执信存世的书法墨迹来看,其充满个性的艺术特质,在书法艺术史上亦应占据重要的地位。
  《赵赞善秋谷墨迹册页》(图一)。红漆木板夹封,内页将书法作品装裱于硬板纸上。红漆木版夹封高33.6厘米,宽23.2厘米,木版厚约0.5厘米,每页版心高26.5厘米,宽16.6厘米,每页4行,每行8字,每字高约2,5厘米,共8页。书法的内容是抄录的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七言古诗《桃源行》,其中“安知峰壑今来变”一句,“来”讹为“求”。篇末记有“王摩诘桃源行七言古诗一首乙酉(1705)六月立秋前三日 无想道人执信书”字样,并钤有白文“赵执信印”和朱文“秋谷”印各一枚。
  


  文后有六方印章,并有刻印的收藏题记:“赵执信字神符,号秋谷,山东益都人,颖悟绝伦,乡里号为神童。康熙十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右赞善,预修大清会典,由是名日高,忌者日众,亡何,为忌者所中,罢职归益,放情诗酒。所居因园,依山构亭榭,清泉秀石乔木,各极天趣。徜徉林壑,逾五十年,卒年八十三。著有《谈龙录》。宣统元年藏。”
  《赵执信书“天尊格言”书法立轴》,画心长135.6厘米,宽46.8厘米,书于素面宣纸(图二)。立轴经近代重装,绫裱,画心成暗褐色,脆裂较甚,有些字迹已剥落难识。文字内容为:
  □(圆)明道母天尊格言
  □□(空)有星,窍窍光明;心上有辰,次舍攸分。心之圆明,如斗之尊;□□虚灵,如斗之精。碧落同清,玉衡同平。朝若启明,昧爽夙□。□若长庚,夜气常存。君子小人,为暗为明。富贵贱贫,或正□□。能纬能经,能武则文。可以成名,可以长生。皈依此心,方口至诚。不克事心,何用朝真。
  


  口口道祖奉命流传人世。青州赵执信笔受。
  款识无记年。文末有朱白文印各一,印文漫漶不清。
  《赵执信诗作书法中堂》,画心高153厘米,宽47.5厘米,宣纸,无地纹,质地细软,淡黄色(图三)。非原装,后经揭裱,全绫装裱,品相完好。该幅中堂是赵执信用规整的小楷,抄录自己的两篇五言古体诗,分别描绘烟台芝罘观海市蜃楼和太(泰)山秋色的所谓山海旧咏:
  今晨雪乍晴,寒日升扶桑。出门邀何伯,东向同盳亡洋。昨日之罘山,紫翠点水如鸳央(鸯)。未至二三里,见人欲飞翔。朅来忽复不相识,回峰迭嶂皆摧藏。光然烟霭中,城郭连帆樯。疑是秦楼船,归来阅千霜。又疑瑶宫与贝阙,神山倒影沧流长。飞仙骖虎豹,晃漾凌波光。招招不得语,目极天苍黄。同游竞指是海市,对之使我神杨扬。岁序嗣(闭)冰雪,鱼龙走颠僵。非时出瑰丽,此遇超寻常。当年苏夫子,雄词自炫警海王。嗟我本凡才,未敢执笔相颉颃。不请亦得睹,失喜欲发狂。巨川细流两无拒,信知大海真难量。准拟还家诧乡党,讵肯此地辞杯觞。天穷人厄两莫问,微尘大地俱荒唐。客散景变灭,半山还夕阳。辞归却听暮潮上,浩浩天风吹面凉。雪后过海上,海市见之(芝)罘,下坐对竟日,饮酒成诗,时十月十日。
  昨行太(泰)山东,白云蓊天门。但觉耳目异,岂识岗峦尊。晨朝路南转,北面朝丈人。秋风生西极,万里开朝暾。披豁盛大容,摆簸雷雨痕。洗然心眼前,光矣神灵存。两观耀日月,指顾引越秦。三溪郁参差,秀色相吐吞。左拥千寻壁,松柏晴犹昏。禅亭久荒没,辇道方增新。右映万碧瓦,瀑布悬天绅。冉冉水帘垂,——白崔驯。喷薄冰玉碎,腾攫蛟龙伸。谁掬沧海波,濯此青嶙峋。匡庐抱银河,失意空南奔。何况峄与蒙,停停复云云。我如蓬虆士,意外睹九闻。崴嵬但遗视,虎豹无轻嗔。平生几两履,咫尺惭逡巡。终当结茅宇,长与神房邻。天绅、水帘、白崔,皆西溪瀑泉名,道书太(泰)山有神房阿阁。望太山诗。壬午(1702)立秋后四日,偶忆得山海旧咪各一首,腹稿不无错误,因见晓先生年长兄之索书也,录请是正并质笔法。益都赵执信。
  


  押脚印三方,一为朱文方印“执信臣印”,一为白文方印“更庵”。一方朱文的金石书画的收藏印。
  《赵执信书木质楹联》,木质,两版,每板长118厘米,宽26.8厘米(图四)。紫红漆地,线刻阳文,浅浮雕,字漆篮彩。联语为:“高添雅韵松千尺,暗养清阴竹数科”,题款为:“无愆大侄新斋成,为书唐贤诗句于吴,岁乙巳(1725)小雪后,无想道人漫笔”,题款下刻两方印文。
  《赵执信“粉色花卉图”中堂》,画心宣纸,黄褐色,质地细密。纸裱,镶绫边(图五、图六)。画面构图简单,线条飘逸凝练,墨色淡雅。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占据中心位置,以繁枝茂叶衬托。整个画面于浅淡恬静之中透出郁郁生气和高雅气韵。画面粉彩脱落颇甚,莫辨本来颜色,唯于枝叶披离的线条间尚能略窥作者道劲挺拔的笔力。画面上方题款:
  恽南田先生画芍药,点色绝妙。昔见其画红紫二种,自题云:吾乡汤世厨家有徐熙复钧紫色芍药横幅一卷,并王晕先生家藏有徐熙粉芍药小立轴,此一时高流名笔。余用其法,终日揣摩,无从临摹,实属令人兴叹耳。癸丑(1753)初春,偶拟其意并录原记。秋谷。
  圆形朱文印一枚,印文难辨;方形朱文印一枚,印文为“秋谷”。
  综观这几幅赵执信的书法墨迹,可以看出,虽然有时间先后之分、质量高下之分、精审和随意之分,但书法风格是一致的。从笔划力度、行笔习惯、墨色神韵、间架结构、谋篇布局等诸多方面考察,可以说这些墨迹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赵执信书法艺术特色:墨色凝滞,浓墨重彩;中锋用笔,骨力道劲,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间架 结构以长方取势,笔划劲紧促迫,以劲力为追求;谋篇布局规行距步,整齐划一,方方正正。不难看出,赵执信书法受欧阳询、褚遂良的影响甚大,法度紧严,自出机杼。
  勿庸否认,书法艺术的基础是所谓的“功力”,亦即“法度技艺”。但是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其灵魂是“个性”,是个人的“灵性”,即艺术上的“这一个”。就“功力”和“法度技艺”而言,其中的部分内容,或许有其普遍意义的审美标准和评判依据。但卓立于“功力”基础之上的“个人风格”和“灵性气韵”,却人言言殊,见仁见智,很难有普世的、统一的评判标准。环肥燕瘦,姚黄魏紫,各领风骚,各有千秋,这方面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的高低优劣,则主要靠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修养、审美境界、灵气和悟性。
  


  赵执信在《谈龙录》中曾精辟地指出:“昆山吴修龄(乔)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中有云‘诗之中须有人在’,余服膺以为名言”。“诗之中须有人在”可以作为评判一切艺术作品优劣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人在”即有个性,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艺术作品中是否“有人在”,是区分“艺术家”和“艺术匠人”的主要依据。以此为据,审视赵执信的书法艺术,其鲜明的个性元素和独特的风格特征,锋芒毕露,率性而为,不趋附,不媚俗,人木三分,跃然纸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赵执信诗歌艺术的风格,评价为:“王(渔洋)以神韵飘渺为宗,赵(执信)以思路鑱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未派病于纤仄”。“(赵执信)大旨主于诗中有人,不当为飘渺无着之语,使人人可用,处处可移”。赵执信艺术个性“鑱刻”“纤仄”,反对“飘渺无着”,千人一面,无病呻吟。依此艺术之论衡量赵执信之书法艺术也是十分贴切的,以《赵赞善秋谷墨迹册页》为例,其用墨之沉枯浓滞,笔划之劲险努挫,骨力有余,温婉不足,怒目而视,倔强执拗,目为“鑱刻”,不亦宜乎。在字形的结体构造方面,不管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中宫紧凑,少有空隙,“乡”“躲”“虆”“谿”等,逼仄密匝,紧凑有余,舒缓不足,“未派病于纤仄”的评价,亦是十分恰当的。总之,赵执信的书法作品,功力深厚,个性鲜明,体现了其艺术追求和个人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艺术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
  研究和鉴赏赵执信的书法艺术,对当前宏观的书法艺术导向,亦有现实意义。当前书坛之偏颇有二:或不重功力之历练,不重文化与艺术理论之修养,求名心切,一味争奇斗巧,剑走偏锋,以“险怪”相标榜;或一味强调传统技艺之法度,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同样不重文化之修养,难以激发艺术创作所必须的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础的情趣、意境和灵气,流于“匠气”。赵执信在《谈龙录》中曾说:“清新、俊逸,杜老所重。要是气味神采,非可涂饰而至”。其实,就功力基础而言,其法度和技艺是可以言传口授、苦练而成的。而作为艺术灵魂的个性神采、才情韵致,只能通过提高综合的文化素养来涵养升华,自然天成,是不可教、不可学的,“非可涂饰而至”。大器晚成的艺术大师黄宾虹、潘天寿,皆是研究和教授美术史出身的学者,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修养,为他们在艺术领域开宗立派、独树一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是也。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的西北隅,原是清代贵族园林“鸣鹤园”旧址,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即坐落在这处风景如画的所在。2010年8月28日,一场名为“鸣鹤清赏”的展览在这个古朴典雅的博物馆开幕,近百件私人收藏精品首次与观众见面。“鸣鹤雅集”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收藏团体就此进入公众的视野。2010年12月中旬,笔者在展览闭幕前夕采访了“鸣鹤雅集”的两位发起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徐
期刊
艺术品和旧货的区别    玉器作为财富的承载者,既有普通艺术品及文化消费品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这是玉器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并有较高的艺术性与保值性的根本原因。  右页图片所示民国时期的小玉坠,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换句话说,今年200元买下,明年最多值220元,而增长的20元只是物价的上涨导致的,没有任何意义。再如烟嘴,当时就是作为生活消费品,而不是艺术品。买这一类器物没有任伺价值
期刊
编者按:1月24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八讲邀请钟表鉴定专家,杂项专家郭福祥先生王讲卉代皇帝玺印的鉴赏与收藏。  郭福祥1985-1989年在吉林大学考古系学习,毕业后到故宫博物院从亨保管工作,观为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宫廷生活文物的保管、研究、陈列工作,擅长明清帝后玺印及钟表、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著有《明清帝后玺印》《明青皇帝与钟表》《中国皇帝与洋人》《故宫钟表》等专著。近年来,他为
期刊
仿古行为源自复古思想,复古思想从孔子初启。孔子自称“信而美古”,“好古敏以求之”。崇古不仅成为儒家思维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表面上看是崇拜“古之制”,实际上是崇拜“古之叙”,而最根本的是崇拜“古之人”,正是中国古人终其毕生的追求,这也是崇古的最终所在。  中国铜镜的仿古,出现于铜镜发展的鼎盛期——唐代,北宋时期政府崇古,文人好古,于是构成了收藏、著录、研究的风潮。北宋之后,金、明、
期刊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关于苏麻离青,很早就流传着用乌黑的苏麻离青在干燥的瓷坯上绘图案,再挂上白色的长石釉,经高温烧造,图案的颜色由原来的乌黑变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美丽的蓝色的说法。其实,苏麻离青是烧瓷器的时候往上画的染料,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染色剂。  鉴定或识别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根据资料,首先使用氧化钻为着色剂彩绘装饰,过去说最早出
期刊
明代前期禁止开采黄金。《明史·食货志》记载:太祖朱元璋认为金银矿最为民害,不可开,禁止民间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罪。永乐宣德时期虽有所松动,但因征收高矿税,抑制了黄金生产的积极性,故黄金总体产量并不高。同时立法限制庶民用金,仁宗时期亦罢市民间金银,仅在用银上有所松动,故有限的黄金资源基本成为皇室成员及高级贵族的消费品。  外国贡金及海外采买黄金也成为明前期用金的来源之一。《明史》中常有西域各国贡金
期刊
耿宝昌先生在《孙瀛洲的陶瓷世界》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孙老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毫不保留,几十年来从师之门生不知几几,其中包括一些外国学者,如英国研究中国陶瓷著名学者白兰士敦,1936年初来中国时,年纪尚轻,他就学于孙老,研究明初永宣青花与永乐甜白瓷,回国后写就《明初景德镇瓷器》一书,其学术价值至今仍被看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也许会问,一个年轻的英国人怎么会成为研究中国陶瓷的著名学者?《明初景德镇瓷器》
期刊
2010年9月20日至10月7日,对正处于国庆黄金周的北京市民及来京游客来说,又多了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简约隽永——明清黄花梨家具精品展”在世纪坛东方艺术馆举办,给古典家具爱好者们呈上一场文化盛宴。这次展览陈列的黄花梨家具都是精挑细选的作品,汇集了包括美国加州古典家具博物馆旧藏在内的63件黄花梨家具,陈列设计构思精巧,将家具与古代书画作品场景融为一体。一批又一批的
期刊
作为美术教育家和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者,徐悲鸿先生倡导的中西绘画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思想影响深远。作为艺术家,活了58年的徐悲鸿,其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鲜有人能及。徐悲鸿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和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
期刊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蓦然回首,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艺术品,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铜镜,也在这拨收藏投资热潮中,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美是衡量文物艺术品生命力的唯一标准。铜镜游离于古玩中的“软片”(书画)和“硬片”(瓷器)之外,又属杂项中的偏项,正在被今人以特有的眼光发掘出来。包括铜镜在内的古代青铜器在旧时被奉为金石,排在书画前面,但铜镜地位曾不如小小的方孔钱,旧时铜镜收藏鲜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