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人的文明化,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体育文化就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鉴赏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后,整合出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对"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探讨,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各持一端。广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所有的高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指高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体育文化概念,即:"是学校体育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其特点是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全局性,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地域文化特点等提供体育学科课程的活动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实施方案。"它是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法规、行为和学校的制度等文化因素,对学生实施的体育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己从单纯的肌肉活动及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一方面,素质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思想性,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使被教育者形成它所期望的规范性的意识品质等,其目标和发展过程是可控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即是主体又是客体,主动与被动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或载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是以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环境为依托的一种审美文化,是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文体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满足大学生求新知,求技能,喜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同时大学生由于人格上的不成熟而导致许多认识误差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和指导。
一、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体育文化有着很强的渗透力,能够通过竞赛的形式发挥集体的凝聚力。健全领导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畅通的前提,因此,应该有以学校领导领衔的宣传部、团委、学生处、体育系(部)为主导,各院系为基础的领导机构。这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交融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学生会和体育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倡导者,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整个机构工作流程要符合学生的利益,要围绕学生群体进行。提高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要重视体育课的延伸
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是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激发体育热情,增强运动能力,强化体育锻炼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各自喜爱的运动项目不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自己可以找到自我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来满足个性化发展。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得不同人群都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乐趣,弥补了课内的不足,显示了体育课延伸的优越性。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超过了体育课的功能,因此,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要拓展,要引入社区、野外环境中,这样能够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从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底蕴。
三、竞赛形式要有趣味性与多样性
通过体育文化节和非正规的体育趣味比赛等,把体育的情感与文化理性结合,通过以下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竞赛、摄影比赛、最佳运动评比、作品赏析、图片资料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体育,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给予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教育,既达到了宣传体育文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或观看录像,使学生了解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优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通过网络、宣传画、板报、校广播站等媒体来介绍奥运知识、体育消息等,使学生理解并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了解我国的体育发展现状。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其它学科难以具备的功能,课余体育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娱乐性、挑战性,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有组织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扩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密切学生与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接触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文化节是各院系展示自己才能的最佳表现时机。院系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院系承办或和体育系(部)联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来提高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文体生活。院系间相互的竞争可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上一个台阶,同时也提高了承办院系的知名度。
四、要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
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社团有着齐备的组织功能,各社团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管理队伍。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制定计划、自我完善规章制度,学校体育系(部)进行宏观调控。一般在每个社团机构内选派1-2名教师作技术指导,同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要发挥社团的号召力,社团可以承担组织和竞赛工作,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常规体育竞赛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繁重工作压力。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可以转变学生的行为角色,学生可以在活动、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有很好的作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各自的选择与爱好,并且还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活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在体育比赛中以公开竞争、公平竞争、求真务实、遵守原则、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精神、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尤其是团体竞赛活动,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们团结协作、乐于奉献、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五、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
各类学校的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学校所处区域的不同,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思路。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是关键。各学校有它的不同发展历史,要充分利用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的功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体育发展的知识、思想、智慧,它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观念、价值等。它们属于物质文化层面,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等。大学生们有着旺盛的精力,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释放出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加强体育雕塑以及体育宣传栏的建设,它们不仅能够激励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弘扬体育精神,还可以成为宣传普及体育知识是阵地。它们应该是高校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校园的一大人文景观。场馆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符合人的心态的色调,都可以给予人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体育文化的传播旨在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大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师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团结协助、进取创新精神。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它可以营造出教育的氛围、能够增添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军.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2004.
[2]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史[M].2005.
[3]陈永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己从单纯的肌肉活动及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一方面,素质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思想性,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使被教育者形成它所期望的规范性的意识品质等,其目标和发展过程是可控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即是主体又是客体,主动与被动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或载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是以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环境为依托的一种审美文化,是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文体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满足大学生求新知,求技能,喜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同时大学生由于人格上的不成熟而导致许多认识误差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和指导。
一、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体育文化有着很强的渗透力,能够通过竞赛的形式发挥集体的凝聚力。健全领导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畅通的前提,因此,应该有以学校领导领衔的宣传部、团委、学生处、体育系(部)为主导,各院系为基础的领导机构。这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交融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学生会和体育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倡导者,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整个机构工作流程要符合学生的利益,要围绕学生群体进行。提高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要重视体育课的延伸
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是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激发体育热情,增强运动能力,强化体育锻炼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各自喜爱的运动项目不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自己可以找到自我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来满足个性化发展。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得不同人群都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乐趣,弥补了课内的不足,显示了体育课延伸的优越性。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超过了体育课的功能,因此,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要拓展,要引入社区、野外环境中,这样能够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从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底蕴。
三、竞赛形式要有趣味性与多样性
通过体育文化节和非正规的体育趣味比赛等,把体育的情感与文化理性结合,通过以下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竞赛、摄影比赛、最佳运动评比、作品赏析、图片资料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体育,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给予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教育,既达到了宣传体育文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或观看录像,使学生了解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优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通过网络、宣传画、板报、校广播站等媒体来介绍奥运知识、体育消息等,使学生理解并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了解我国的体育发展现状。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其它学科难以具备的功能,课余体育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娱乐性、挑战性,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有组织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扩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密切学生与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接触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文化节是各院系展示自己才能的最佳表现时机。院系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院系承办或和体育系(部)联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来提高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文体生活。院系间相互的竞争可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上一个台阶,同时也提高了承办院系的知名度。
四、要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
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社团有着齐备的组织功能,各社团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管理队伍。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制定计划、自我完善规章制度,学校体育系(部)进行宏观调控。一般在每个社团机构内选派1-2名教师作技术指导,同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要发挥社团的号召力,社团可以承担组织和竞赛工作,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常规体育竞赛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繁重工作压力。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可以转变学生的行为角色,学生可以在活动、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有很好的作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各自的选择与爱好,并且还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活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在体育比赛中以公开竞争、公平竞争、求真务实、遵守原则、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精神、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尤其是团体竞赛活动,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们团结协作、乐于奉献、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五、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
各类学校的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学校所处区域的不同,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思路。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是关键。各学校有它的不同发展历史,要充分利用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的功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体育发展的知识、思想、智慧,它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观念、价值等。它们属于物质文化层面,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等。大学生们有着旺盛的精力,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释放出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加强体育雕塑以及体育宣传栏的建设,它们不仅能够激励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弘扬体育精神,还可以成为宣传普及体育知识是阵地。它们应该是高校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校园的一大人文景观。场馆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符合人的心态的色调,都可以给予人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体育文化的传播旨在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大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师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团结协助、进取创新精神。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它可以营造出教育的氛围、能够增添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军.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2004.
[2]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史[M].2005.
[3]陈永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