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旨在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正确处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有助于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和自主发展。
【关键词】课改 文本 自主 对话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42-01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课堂的预见性。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切入口。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阅读思路启发引领学生的阅读思路。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滞时,为他们扫除障碍,但不是以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对文本有预见性把握,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教师对文本也应该有创造性的见地,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建立在自己的真实体验之上,切忌盲目照搬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去感悟真善美的人性,学会辨别假恶丑。学生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文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閱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课文时,主要靠自觉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各种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读完,然后产生一种朦胧的、散乱的感受,却很难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会思考。三是给学生充分的质疑契机。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四是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中,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彰显课堂的开放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自主动起来。“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也正是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学生之间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对话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最好。二是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激发学习热情。中学生单纯活泼,思想活跃,想象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学习的基础上,或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或设计一些有兴味、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体现课堂的平等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教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教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生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对话的情境中,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二是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以话题作牵引,学生参与阅读对话的兴趣就浓厚,课堂的气氛就热烈,思维也就更活跃。同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散思维,从自己的角度来与文本对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而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开放的话题正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师生对话绝不是单纯的教师问而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三是善于倾听学生。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教师可以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对话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1日印刷。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版。
作者简介:
穆洪良,汉族,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课改 文本 自主 对话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42-01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课堂的预见性。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切入口。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阅读思路启发引领学生的阅读思路。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滞时,为他们扫除障碍,但不是以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对文本有预见性把握,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教师对文本也应该有创造性的见地,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建立在自己的真实体验之上,切忌盲目照搬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去感悟真善美的人性,学会辨别假恶丑。学生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文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閱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课文时,主要靠自觉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各种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读完,然后产生一种朦胧的、散乱的感受,却很难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会思考。三是给学生充分的质疑契机。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四是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中,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彰显课堂的开放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自主动起来。“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也正是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学生之间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对话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最好。二是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激发学习热情。中学生单纯活泼,思想活跃,想象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学习的基础上,或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或设计一些有兴味、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体现课堂的平等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教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教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生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的权威转入对话的情境中,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二是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以话题作牵引,学生参与阅读对话的兴趣就浓厚,课堂的气氛就热烈,思维也就更活跃。同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散思维,从自己的角度来与文本对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而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开放的话题正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师生对话绝不是单纯的教师问而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三是善于倾听学生。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教师可以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对话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1日印刷。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版。
作者简介:
穆洪良,汉族,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