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慧光与僧稠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林寺由魏孝文帝建造于公元495年,孝文帝是一位新宗教信仰的支持者。他下令建造少林寺,目的是让印度僧人沙门跋陀在中国传教。跋陀是一名早期的传教士,他自印度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备受孝文帝的青睐。少林寺位于登封县西北,建造在沿着嵩山山脉的少室山脚下。据说,因它与山东北部接壤而命名,寺庙称少林,意思是“少室山的森林”。
  跋陀是第一位寺院的大住持,直至终生。他翻译了婆罗门经典中的箴言(佛教所写的书),而且在寺庙中传授佛经。据说跋陀热衷于中国武术,吸收了有武功绝技的人为门徒。
  跋陀有几位杰出的门徒,其中有一位名叫慧光。跋陀是在旅行到洛阳附近时遇到慧光的。他走过时,注意到一个男孩正在踢毽子。当时踢毽子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很寻常的,孩子们通常是在身体前方踢,而这个孩子却在自己的身后踢,这是较难的技巧。跋陀注意到这位男孩踢毽子500次没有落地。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个男孩正在做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站在高高的石院墙上向下俯瞰。此时如果失去平衡,男孩就会掉下去。跋陀被这个男孩的专注和胆量感动,他设法接近这男孩。男孩也完全被他吸引住了,后来经父母同意跟随跋陀来到寺庙。跋陀给男孩取法名叫慧光。
  慧光成为僧人之前就身怀绝技,他被认为是将武术引进少林寺课程的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与跋陀一起修炼,并翻译和编写了许多佛经中有关释迦牟尼原话(婆罗门经典中的箴言)的注释,被认为是佛经学派的创始人。
  僧稠是受跋陀赏识的另一位弟子。僧稠生长在河南省安阳县,28岁时发誓成为一名佛教僧侣。跋陀收他为弟子不久,他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记忆力就为世人所知,哪怕最枯燥的经文他只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和背诵。
  僧稠体魄非常强壮,精通武术,喜欢摔跤,常在节假日期间为参观寺庙的人表演,据说没有一人能打败他。为了娱乐,他爬上房间至少离地面3.6米的主梁上,然后从这条梁跳到另一条上,两根梁之间的距离至少3米。他也喜欢以神奇的速度敏捷地在高墙上行走。
  传说在一次旅行途中,僧稠跃过王屋山,独自一人在山中修炼。一天,忽然一声雷鸣般的吼叫和巨大的震岩声发自附近的山林里,僧稠忙出来查看,原来是两只老虎正在搏斗。不等这两只凶猛的野兽互相伤害,僧稠忙冲上前去,抡起沉重的大铁杖将两只野兽分开,大吼着威慑这两只凶悍的动物,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僧稠在佛教中的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在公元552年,文宣帝为他建造了一座寺庙,坐落在龙山南坡上,也就是安阳的西北部,在这里僧稠编辑了两部佛经。
其他文献
少林武术,系中华武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其源远流长,门类众多。久练少林武功,既可陶冶情操,又能强身壮体,御辱敌强,难怪历代武学家无不感叹“穷毕生之精力,窥其一二者鲜矣”。  少林桩功,民间称之为“站八姿”,据传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开封“七式门”中。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独特的少林功夫渐近失传,仅剩陕西关中一带部分回汉青少年武术爱好者随民间武师杨茂财老先生习练。笔者少年时代师从杨老先生习练站八姿而获益匪浅。 
期刊
闪身还击法是不与敌攻击的肢体接触,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和步法的移动避开敌攻击动作,适时择机进行反击的技法。  防守时,要求时机恰当,移位准确。闪躲早了,敌则转移进攻,闪躲晚了则被击中。闪身时,身体要上下协调,不论是前避后撤,还是左闪右躲,都应注意动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上体保持格斗势的基本姿势。闪躲的距离要以能避开敌攻击锋芒,又能迅速进行反击为宜。还击要及时准确、有力,达到效果。  技法总要求:对敌攻
期刊
据《峨眉岳门拳谱》记载,峨眉岳门由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强调靠身打法。八段锦是该门的一套强健秘功。  第一段托天望月理三焦  自然站立,两脚自然并拢,全身放松,头往上顶,舌尖轻舐上腭;双肘屈垂体侧,双手指尖触于两大腿外侧并微屈,腹部微收,膝微挺,二目平视正前方。  然后,两手抬起至胸前,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护于右拳面上,行抱拳礼。  然后放下双手,左脚微向左移步;右脚继之外移,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
期刊
一、师承简介    尊师尹长松先生,幼习家传南拳(洪门),后得到湖南明师十数人传授,其中著名者有芷江的左少靖、洪江的刘其武(前河北国术馆武术教官,主习北派少林及八极门)、黔阳的聂秀山(抗日大刀队成员,1984、1986年全国武术观摩会翻子拳金牌得主)。尹师擅长少林拳械、擒拿跌扑,尤以小手功夫见长。本文整理者刘义军,39岁,1988年拜尹公长松为师习南北少林派拳械及擒拿散手技法,作为少林派的传人,希
期刊
《太极拳名义说》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其一的论文。  所谓“名义”,乃是事物的名称和含义,或事物立名的含义。“太极拳名义说”也就是陈鑫要说说太极拳的立名以及含义。  太极拳何以称为太极拳,其立名何以说?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拳名并不是陈鑫立名或发明的,所以,陈鑫文章开宗一句“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深乎太极之理”。哦……太极拳的立名,是古人深深懂得“太极”的道理啊!太极的理念早在5000年前就在中国
期刊
五十七、翻腾术    轻身功之一种,又名皮条功,使人遇有可以攀登之处即可随意升降腾挪。  初练之时,先徒手在地上练虎跳、小翻(即翻斤斗)、腾跃等功夫。凡此种种,为学拳者所必习,即略得皮毛类皆能之,不必细述。  进一步则在铁杠。着手先练升降,以两手高握铁杠缓缓上升,至小腹齐杠为度,然后更徐徐退下,至脚踏实地为此。升降功夫到家之后,更练风车。  所谓风车,即以手握杠使全身在杠之四周旋转也。  至风车功
期刊
(接上期)  (三十一)外格下劈  1 身体右转180度,左脚向前跟半步,膝关节伸直,脚尖外撇,右手松棍换成虎口向左,掌心向下再握于棍端,同时从左手中抽出棍子,手臂外旋使棍子上竖并向右侧格出,目视右前方(图121)。  2 身体继续右转,左脚向前一步脚尖内扣,两腿膝关节弯曲成马步,同时左手向前伸出,在身体右侧包握右手,两手持棍上举至头上方,随身体重心下降之势向前劈击,且视前方(图122)。  要点
期刊
“天已幕,月如初,千里江川任我飞度。歌声住,人欢度,邀月同宿青山深处。”这是《太极宗师》的主题曲歌词。太极,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集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诠释着天地人和的道理,由此发展出的太极拳也寄托着无数人英雄主义的梦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直认为它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  2009年9月1日,这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在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得以实现。这一天是广东检验检疫局陈式太极拳培
期刊
阅读陈鑫文章,确实要下一番功夫。就说此篇文章,很多人对该文的标题就不理解,有的人以为排印时丢了一个“手”字,应为“太极拳推手原解”。其实错矣,原文就是如此。  “推原解”怎么讲?是“太极拳推 原解”,还是“太极拳推原 解”?而这个“推”又是什么意思?  笔者开始也不得要领,经过反复阅读思考,结合文章内容,琢磨出标题的味道。笔者以为,该篇文章标题的句读应在“原”后,即“太极拳推原 解”。“推”当推断
期刊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伟大创举和文化财富。传统武术门派之多、内容之广、训练体系之完备,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技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是我泱泱华夏民族的骄傲,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但是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多少年来我们的传统武术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令其在民间自生自灭,许多优秀的功法、技法与套路随着老拳师的辞世而“人去拳亡”,成为广陵绝响。作为一个自幼习武而嗜武成痴的传统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