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f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让学生在尝试和实践中学习语文。正所谓“自古成功在尝试”,“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学好语文,不也是如此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我们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尝试。
  
  一、编列提纲,让学生尝试阅读
  
  在学习范文前,教师先出示有关课文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理清写作顺序、写作线索,尝试编列写作提纲。接着进入课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再拿自己编列的提纲和课文的结构提纲进行比较,从阅读和比较中悟出范文写作构思的妙处,找出自己构思的差距,并进行修改,最后再尝试写一篇作文。如学习《入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首先挂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平面图”,引导学生看懂挂图后,要求学生先尝试编列一份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提纲,提纲编好后,再对照老师讲课时编的说明提纲,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其优劣,思考其得失。最后教师启发,除了这些构思方法外,有无更理想的方法昵?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构思的,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边阅读欣赏范文的巧妙构思,一边比较自己的写作提纲,并在反复思考、比较中修改,最后以《我的家》为题,学习范文的构思方法尝试仿写一篇作文。这样从尝试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同时也从中受到了启发,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未教先写,让学生尝试写作
  
  在教某一篇范文前,教师先出一个与范文类似的作文题,教者不作任何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去审题、选材,并尝试写一篇习作。接着转入对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后,用范文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想想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有哪些差距,然后启发学生按照范文的写法去修改或重写。如教《我的母亲》一文时,在教之前,教师可出一道《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尝试写一篇作文。作文草稿写好后,要求学生收好稿子,在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教师点拨启发后,引导学生悟出课文通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感人的细节描写和截取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并把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比较,想想自己的习作有没有精选最典型的生活片断,有没有运用感人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细腻、深沉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果没有,应反复修改或重写,努力使自己的习作达到要求。学生通过这样有效地尝试学习,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又将在范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成功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改错
  
  在教某一篇课文前,叫学生暂不看范文,先听教师口述课文,教者故意将课文讲错,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老师的“口述课文”与教材上范文原文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指出教师的“口述课文”毛病出在哪里,应怎样修改。然后借鉴范文的写法,尝试写一篇同类的习作。这里的所谓“口述课文”是指老师把学生平时习作这类作文时最易犯的错误故意编列到课文中去的“文章”。这样,学生听后,通过阅读比较,明辨“是非”,尝试作文,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教《范进中举》,要求学生不要翻书看课文,先听老师把改动的课文口述一遍。在口述时,教者故意将范进中举的故事讲得空洞无味,略去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然后讨论,让学生细读课文,把老师讲的和范文进行比较,想想是“口述课文”好,还是范文好,为什么?并展开讨论,在论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体会范文在写作上的长处,然后要求学生借鉴范文的写法,以《——的故事》为题,尝试写一篇习作。这样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新课标所指的“语文实践”实际就是指学生学语文的尝试与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注重语文实践,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敢于并善于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就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
  
  薛德楼,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其他文献
像无人居住的村庄  一直荒凉……  我的秋天空荡荡  我的身体空荡荡……  桂花的体香消失在拐角处黄昏的街头  我看见贫穷和衰老  孤独和流浪  九月的风霜开始落入凡间  芦花深外  那场白  接近于雪  更接近于故乡……  车过合肥  那条午夜的河流  被时光带远  列车载着我  又一次驶向远方  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  此处我们必须温柔地承认虚空  比如百年孤独,天空之城  折断的翅膀,倒下
在晃动的杯盏与酒液之间  我们很难确认哪一部分是虚无的  杯盏易碎  而酒液易于消溶  我的杯盏里  流淌着一条易溶于血液的赤水河  她时常从峡谷深处呼啸而来  让我在往复的涛声中  一遍又一遍,确认我的存在  我的虚无  坛  我看到他仍然拥抱着  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  拥抱着黝黑的时光坠入  幽深如鐵的往梦  在充满曲折的归途中  把所有关于秋天的风声收拢  试图勾勒出  黑暗生活的黄金弧度 
我的父亲,在梦里  喊我回去  父親坐在小小的山坡  他的手里攥满泥土  脚下踩着清凌凌的郁江河  我想成为郁江的一只水鸟  在父亲的耳边唱一首歌  今夜,沉睡的河里没有水鸟  所有的喉咙开始结痂  水鸟紧紧抱着父亲的山坡  我想成为郁江的一条鱼  在父亲的眼里游来游去  今夜,被豢养的水里没有鱼  所有的眼泪都是隐约的影子  鱼们风干成疼痛的记忆  父亲,我生锈的关节  已走不回故乡  今夜,你
女性,常用月亮、家园、地母、河流去隐喻,或相夫教子,或红袖添香,默默承担着命运的幸与不幸。在女性对命运的承担中,往往忽略了其个体存在的生命意识。波伏瓦说“女性永远处在被看的地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另类女性——林黛玉——中国封建时代闺阁中优秀知识分子的风范,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诗意生存,这位多愁善感的姑娘把历史上谢道蕴、李清照、朱淑真这些女诗人生活际遇形象化了。  红学家王昆仑说:“宝钗在作
虽然结识川木的时日并不长,但其实神交已久,这源于两年多前曾品读过他的一篇创作谈。浸润诗道三十余载,在与诗歌的朝夕相处之中,诗人的哭声、沉默多附着于此,而诸如那些战胜时间、追寻崭新世界与心系返乡之旅的愿望,也在诗歌之中找到了寄托。以真诚眷顾之心沉浸于恒常如新的诗体追求,川木对外在世界的观照,以及对内在情感的剖解得以呈现。当把川木的诗歌作为触摸、体悟的对象时,分明可见一位踽踽独行却怀抱坚定信念的诗人在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  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人本化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它把人置于教育和学校管理的中心,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是终极目标。人本化管理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尊重人、解放人和发展人。具体地说,人本化管理就是要求校长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为本,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人本化管理
人类自古至今,都崇尚“福”,谁都期盼“福”至。可在人的一生中,往往随着“福”接踵而来的又有那人人都想躲避的“灾祸”。“天灾人祸”便是中国古代人民用来表述灾祸现象的一个词语。  “天灾人祸”是一个结构为“并列形式”的成语,“灾祸”在现代汉语中为同义词,基本上是混合运用。既然两个字的“义”相近,那古人在造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时为何不用“天祸人灾”呢?  《古代汉语学源字典》对“灾”的解释为:灾,甲骨
我的父母已经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他们走的时候天空没有下雨  我的泪水比雨水下得还大  我是他们还活着的儿子  如果我不为他们哭泣  谁来哭泣呢  我的父母已经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他们似乎走了很久很久  我还在日日夜夜想念他们  我是他们还活着的儿子  如果我不想念他们  谁还会想呢  我的父母已经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或许他们也在日日夜夜地想我  我是他们还活着的儿子  如果他们不想念我  还
我擅长长久发呆  擅长少言寡语看着  妹妹低头读手中的外语教材  擅长在春运第一个抵达广州  (一个吐纳巨大的人类的肺部)  夜宿二十四小时营业肯德基等待黎明  距离天亮还很遥远  食物、饮料都已精光  摊开的诗集如它的书名“万物静默如谜”  一样像个沉默的谜——  乘客、食客默默吃东西、刷微博、打瞌睡  默默,默默有人走进走出  默默有人脱下外套、穿上外套  默默有人看着窗外不甚明亮的天  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