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让学生在尝试和实践中学习语文。正所谓“自古成功在尝试”,“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学好语文,不也是如此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我们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尝试。
一、编列提纲,让学生尝试阅读
在学习范文前,教师先出示有关课文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理清写作顺序、写作线索,尝试编列写作提纲。接着进入课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再拿自己编列的提纲和课文的结构提纲进行比较,从阅读和比较中悟出范文写作构思的妙处,找出自己构思的差距,并进行修改,最后再尝试写一篇作文。如学习《入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首先挂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平面图”,引导学生看懂挂图后,要求学生先尝试编列一份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提纲,提纲编好后,再对照老师讲课时编的说明提纲,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其优劣,思考其得失。最后教师启发,除了这些构思方法外,有无更理想的方法昵?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构思的,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边阅读欣赏范文的巧妙构思,一边比较自己的写作提纲,并在反复思考、比较中修改,最后以《我的家》为题,学习范文的构思方法尝试仿写一篇作文。这样从尝试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同时也从中受到了启发,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未教先写,让学生尝试写作
在教某一篇范文前,教师先出一个与范文类似的作文题,教者不作任何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去审题、选材,并尝试写一篇习作。接着转入对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后,用范文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想想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有哪些差距,然后启发学生按照范文的写法去修改或重写。如教《我的母亲》一文时,在教之前,教师可出一道《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尝试写一篇作文。作文草稿写好后,要求学生收好稿子,在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教师点拨启发后,引导学生悟出课文通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感人的细节描写和截取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并把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比较,想想自己的习作有没有精选最典型的生活片断,有没有运用感人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细腻、深沉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果没有,应反复修改或重写,努力使自己的习作达到要求。学生通过这样有效地尝试学习,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又将在范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成功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改错
在教某一篇课文前,叫学生暂不看范文,先听教师口述课文,教者故意将课文讲错,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老师的“口述课文”与教材上范文原文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指出教师的“口述课文”毛病出在哪里,应怎样修改。然后借鉴范文的写法,尝试写一篇同类的习作。这里的所谓“口述课文”是指老师把学生平时习作这类作文时最易犯的错误故意编列到课文中去的“文章”。这样,学生听后,通过阅读比较,明辨“是非”,尝试作文,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教《范进中举》,要求学生不要翻书看课文,先听老师把改动的课文口述一遍。在口述时,教者故意将范进中举的故事讲得空洞无味,略去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然后讨论,让学生细读课文,把老师讲的和范文进行比较,想想是“口述课文”好,还是范文好,为什么?并展开讨论,在论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体会范文在写作上的长处,然后要求学生借鉴范文的写法,以《——的故事》为题,尝试写一篇习作。这样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新课标所指的“语文实践”实际就是指学生学语文的尝试与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注重语文实践,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敢于并善于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就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
薛德楼,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一、编列提纲,让学生尝试阅读
在学习范文前,教师先出示有关课文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理清写作顺序、写作线索,尝试编列写作提纲。接着进入课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再拿自己编列的提纲和课文的结构提纲进行比较,从阅读和比较中悟出范文写作构思的妙处,找出自己构思的差距,并进行修改,最后再尝试写一篇作文。如学习《入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首先挂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平面图”,引导学生看懂挂图后,要求学生先尝试编列一份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提纲,提纲编好后,再对照老师讲课时编的说明提纲,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其优劣,思考其得失。最后教师启发,除了这些构思方法外,有无更理想的方法昵?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构思的,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边阅读欣赏范文的巧妙构思,一边比较自己的写作提纲,并在反复思考、比较中修改,最后以《我的家》为题,学习范文的构思方法尝试仿写一篇作文。这样从尝试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同时也从中受到了启发,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未教先写,让学生尝试写作
在教某一篇范文前,教师先出一个与范文类似的作文题,教者不作任何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去审题、选材,并尝试写一篇习作。接着转入对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后,用范文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想想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有哪些差距,然后启发学生按照范文的写法去修改或重写。如教《我的母亲》一文时,在教之前,教师可出一道《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尝试写一篇作文。作文草稿写好后,要求学生收好稿子,在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教师点拨启发后,引导学生悟出课文通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感人的细节描写和截取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并把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比较,想想自己的习作有没有精选最典型的生活片断,有没有运用感人的细节描写和真挚、细腻、深沉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果没有,应反复修改或重写,努力使自己的习作达到要求。学生通过这样有效地尝试学习,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又将在范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成功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改错
在教某一篇课文前,叫学生暂不看范文,先听教师口述课文,教者故意将课文讲错,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老师的“口述课文”与教材上范文原文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指出教师的“口述课文”毛病出在哪里,应怎样修改。然后借鉴范文的写法,尝试写一篇同类的习作。这里的所谓“口述课文”是指老师把学生平时习作这类作文时最易犯的错误故意编列到课文中去的“文章”。这样,学生听后,通过阅读比较,明辨“是非”,尝试作文,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教《范进中举》,要求学生不要翻书看课文,先听老师把改动的课文口述一遍。在口述时,教者故意将范进中举的故事讲得空洞无味,略去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然后讨论,让学生细读课文,把老师讲的和范文进行比较,想想是“口述课文”好,还是范文好,为什么?并展开讨论,在论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体会范文在写作上的长处,然后要求学生借鉴范文的写法,以《——的故事》为题,尝试写一篇习作。这样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新课标所指的“语文实践”实际就是指学生学语文的尝试与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注重语文实践,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敢于并善于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就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
薛德楼,教师,现居江苏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