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受众心理,创新新闻报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ngib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闻工作者应了解受众接受新闻事物的需求、动机,以及接受新闻报道后的反应、效果,对新闻报道采取风格独特的创新形式,树立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关键词: 电视新闻工作者电视受众新闻需求
  
  电视作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媒介之一,凭借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吸引着广大受众。新闻工作者应了解受众的需求,分析受众的心理,弄清受众接受新闻事物的动机、要求,以及接受新闻后的反应、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新闻报道,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
  
  一、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一)得益心理
  有一部分受众希望从新闻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益处。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主要在于它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从中获得益处,给其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带来方便。人类的基本需要概括为五大类:1.生理需要,即吃、喝、睡眠、避寒暑等;2.安全需要,包括生活有保障、居住能安全、免于恐惧和伤害;3.相属与相爱的需要,包括感情、恋情、归宿等;4.受尊重的需要,包括荣誉、地位、成就、功业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大都与得益需要有关,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考虑观众的这种得益心理,满足他们从新闻中得到某些好处的愿望和要求,把那些与他们的各种利益关系密切的新闻提供给他们,而凡能使受众得益的新闻,就会受到欢迎。
  (二)好奇心理
  喜新、好奇、求异是人们的一种常见心态,多数人需要新闻都存在从中获知新奇事物的心理,因此,越是新鲜、奇特、异常的东西,受众越感兴趣。为了满足受众的这种新奇心理,新闻工作者就应向受众提供一些积极、健康,有助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丰富知识、活跃生活的新奇报道。
  (三)求知心理
  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繁荣进步,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受众需要了解科学技术新发明、新成就,了解各类知识的新发展、新变化,希望用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成果充实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劳动生产和工作学习的需要,更好地安排生活娱乐。人们往往希望从各种知识中获得精神享受,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使自己成为能推动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积极而有作为的一员。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随时将各种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给受众,使他们从中获益。因此,越是能够增长各种新知识的新闻,受众越欢迎。
  (四)对比心理
  有的受众总希望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对比与分析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而不希望别人在旁边指手画脚地说教。这就告诫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要尽量避免讲空头道理,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应提倡多用实事说话,多向观众提供各种事实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鉴别,自己获得结论。许多事例说明,越是对比鲜明的事实材料,越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二、采取风格独特的创新形式
  
  (一)拓展新闻题材
  新闻以其独特的风格决定了它的题材的包罗万象,如人间真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娱乐动态、动物趣闻、考古发现。总而言之,老百姓关注的题材,新闻工作者都可以报道。
  一些时政新闻也可以通过处理变得通俗化,易于受众接受。这将“硬”新闻“软”化,善于从大局入手,采取以小见大、以小见深、小而快、小而活等形式,能使“硬”新闻成为贴近受众和受众喜闻乐见的“软”新闻。如对于每年的“两会”,新闻工作者就可以将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报道,这样新闻节目会得到受众的喜欢。
  (二)突破常规写作
  对于新闻的解说词,新闻工作者可以采取多种手法来写作,甚至可以汲取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技巧,以使新闻人物生动、丰满,事件真实、可信,从而让受众乐看。比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就曾报道了一条有关亲生母亲残暴地殴打、虐待女儿的事件。播音员的导语就采用了描述的手法,一听就让人有一种探其究竟的想法,吸引受众接着看下去。此外,为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的标题要追求语言美,不落俗套,让人们感到贴身、亲切。
  (三)加强深度报道
  由于新闻事件的复杂性,简单的报道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必须是背景介绍、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次报道。除了单个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新闻工作者还可以采取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踪采访,实现深度报道。
  在深度报道中,新闻应当注重新闻背景运用。当前,不少新闻工作者不重视新闻背景交待,使得受众看过新闻后产生了许多理解障碍,大大地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四)强化服务功能
  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的新闻是满足受众需要、提高收视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工作者应关注寻常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有趣事,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即新闻工作者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新闻应将镜头聚焦于街头巷尾的百姓生活,反映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烦、所恼,可以说新闻是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关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切合“三贴近”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对群众的问题、困难、要求、呼声加以关心,并尽其所能,帮助解决。
  
  三、树立创新意识
  
  (一)新闻主播制
  设新闻主播可以避免生硬的播报形式,缩短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如“我是海霞,与你共同分享现在播报”,让人们记住了“现在播报”的同时也记住了新闻主播海霞的名字。主播的个性能影响整个节目的个性,其个人魅力能使整档节目在受众的心里像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二)“说”新闻
  “播”新闻是我国电视新闻中最常见、最早的播报方式,这种播报方式庄重严肃,所以在其它形式的新闻中显得与节目风格不协调。早、晚新闻主持人应该采用个性化很强的“说”新闻方式,不应沿用照稿念读的传统播音模式,而应将新闻内容以轻松、诙谐的语言,亲切、自然地告知观众,整个播报过程就如朋友间谈话聊天一样,富有情趣和交流感,使得主持人与受众距离拉近,也使得受众有人际交流的角色认同和感情互动。
  (三)新闻互动式播报
  新闻工作者要关注平凡人家的家长里短,因为它的背后蕴涵着对道德伦理的弘扬、人情风俗的展现、扶助弱小的呼吁,彰显着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民间关怀。通过网上留言、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交流方式,电视受众可随时随地参与到新闻节目中。灵活、便捷的通信技术使电视新闻的制作者近距离地接触到受众,掌握受众的趣味中心,从而推出具有时效性、可看性的新闻节目。同时,互动模式也使受众有幸成为新闻信息的点播者,能够看到“想看”、“有用”的新闻节目,并可随时在收看过程中发表意见和评论。在上海卫视的《媒体大搜索》中,主持人经常一边播新闻一边检索受众信息平台,从而在节目播报中就观众提出的一些问题、要求作出现场回答,真正实现新闻的互动式播报。
  (四)把握节奏
  新闻工作者在编排新闻时除了可以把当天最重要的新闻放在节目的开始外,还可以把比较重要的新闻分散在第一个小节里,从而形成多个高潮,使整档节目始终抓住受众。如导语的使用,新闻工作者可以把导语放在整档节目中作通盘考虑,将它作为调整节奏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根据每天新闻的整体情况统一编写导语,使导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五)节目包装
  节目包装是多方面的,包括片头、片花、音乐、音响、主持人形象、演播室背景、新闻字幕等,应当与风格相统一,体现大众化、通俗化,使整个节目亮眼顺耳,吸引受众。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生命源泉,一家新闻机构若是得不到受众的支持和信任便无法生存与发展。了解受众心理,努力满足他们获得新闻信息和各种兴趣与需要是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闻赢得受众信任的关键所在。新闻工作者应时刻把受众置于自己工作的中心位置,真正做到时时想着受众,处处为了受众,事事方便受众,尽心尽意地为受众提供一流的服务。可以说,只有当广大受众自觉地把接受新闻当作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新闻工作者当作他们不可分离的益友知音时,新闻才算真正实现了传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刘建明.当代舆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戴元光主编.现代宣传学概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4]秦绍德.宣传心理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5]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6]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7]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丢下我》,主要从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层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乌托邦元素。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
摘要: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发展成了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的一个综合性的认知理论。该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主要从语用预设、语篇分析、新词语义及语法四个方面对该理论的可解释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心理空间概念整合可解释性    1.引言    Fauconnier于1985年在其专著《心理空间》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对人类语言使用与心智及大脑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为研究
摘要: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介绍了配价理论引入中国后的发展,将学界关于配价语法性质的探讨归纳为:配价属于语义范畴、句法范畴、句法—语义范畴的三种观点,总结了学界对定价的原则及辨价的方法等理论问题的不同观点。  关键词: 配价性质定价原则辨价方法    1.配价的性质    配价的性质是配价语法理论研究的基础,只有明确该问题以后,才可进一步展开后续研究。    1.1配价属于语义范畴。  配价是一种语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可溶性簇分化抗原26(s CD26)和二肽蛋白酶Ⅳ(DPP-Ⅳ)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各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建国四十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还能不能作为
摘要: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渐加深,各民族或国家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是将自身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另一方,与此同时还会将对方的文化价值收为己用。这种文化上的复制现象就是文化的模因现象。文化的复制又体现在文化符号,即语言符号的复制上。通过语言符号的复制,两种文化达到了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效果。  关键词: 模因论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语言符号    一、引言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信息化、网络化、传媒
摘要: 文化语境线索对翻译过程中词汇意义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它有助于意义的提取,使翻译中意义的表达更加清楚明白。本文以价值观念、成语典故、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四个方面为例,说明文化语境线索对翻译中词汇意义选择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文化语境翻译意义选择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相同的意义时所使用的词汇也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文化对词汇意义
目的:  运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以加减宣痹汤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作为治疗组,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观察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性指标(
摘要: 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会发生母语的迁移现象,有促进作用的即为正迁移,起到阻碍干扰的作用为负迁移。本文主要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负迁移现象,以及如何减少负迁移,促进二语的习得,提高二语水平。  关键词: 母语的负迁移二语习得二语水平    一、引言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会发生语言的迁移。“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
摘要: 模糊、歧义和概括是人类语言的特有属性,本文从语义、语用和句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模糊、歧义和概括作了语用对比分析,旨在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关键字: 模糊歧义概括英汉语用对比分析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征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符号。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赋予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其中人们普遍关注并进行研究的特性就是语言的模糊性、歧义和语言的概括性,这三种属性在具体的语言中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