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当代初中生的特点,从我国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现状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为学生顺利地社会化奠定基础。本文重点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为导向,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即(1)教学内容思创新;(2)教学措施图功效;(3)网络优势求活用;(4)教学环境尽优化。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途径探索
1.首先,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
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不能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 1、教育观念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错误的教育观念会误导人们的行为,有些学校的领导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在专职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不引进专职教师,而安排一些其他老师去“充数”。又由于时间和经济上的原因,部分学校很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教师将课本上的重要概念、知识要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后,要求学生强记下来,争取考试得高分,至于这些概念、观点为什么要学?学有何用?学生一概不关心。这样,完全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初衷。
1. 2、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与学生具体实际脱节
从教学内容上看,目前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与初中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已接轨,但具体针对性还不够,与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教师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进行补充和创新。
从教学目标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目标呈现着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特点,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求,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 3、教学措施滞后
长期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简单,强调单向的灌输与说教,注重说理,忽视践行。学校只重视管理的力度和措施,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需求,没有做到以关心学生思想为本、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本、以培育学生素养为本,结果导致“费力不讨好”、学生不接受、不理解等现象。
1. 4、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上网已成为中学生的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的快速普及,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有的学生为上网而不吃不喝不睡甚至不上学、性情暴烈、不服管教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极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深入开展。
2.然后,对初中《道德與法治》课教学途径做出探讨
2.1、教学内容思创新
现代初中生思想活跃,思路敏捷,常常会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异议,所以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课时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着实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力求生动合理。理论方面的论述要少而精,具体的现实材料要多而针对性强,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法治观念。这样,我们的教学便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2.2、教学措施图功效
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很有道理。这里所指的“法”是指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显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与学生的接受特点相契合密切相关。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怎样才能与学生的接受特点相契合从而实现教学功效呢?
第一,课堂教学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灌输,轻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便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有足够时间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相关事例,特别是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要闻、时政热点等等。要恰当地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体会生活,将学过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
第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烦恼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运用法律常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平时以为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自然便会高涨起来了。
第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从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半天的状况必须消除,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平时收集到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录像或录音展现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理性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对于案例分析问题,加强录像或录音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清案例的原由,迅速实现对案例的正确分析。
第四,改革检测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由以往的闭卷考试现已改为开卷考试,不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时 ,应灵活运用测试方法,把开卷和闭卷结合起来,让笔试和口试结合起来。如基本常识用闭卷,实践应用采取开卷检测,期中期末检测用笔试,平时单元检测用口试。
2.3、网络优势求活用
建立校园《道德与法治》教育网站,这是发挥网络作用、活用网络优势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这个网站中,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素养养成为主的方针,吸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通过建立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让学生感兴趣的、能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平台,吸引学生,凝聚学生。
2.4、教学环境尽优化
学校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环境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依托。建设校园环境,营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氛围,首先是学校各门课程都要认识到加强对学生德育目标落实的重要性,注意通过各门学科的渗透,形成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其次是社会都有义不容辞地担负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加强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建设,消除一些违法的、腐败的社会现象,加强法治建设和打击的力度,减少一些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形成优化教育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一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61.
[2]袁闻.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接地气”[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147-148.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途径探索
1.首先,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
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不能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 1、教育观念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错误的教育观念会误导人们的行为,有些学校的领导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在专职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不引进专职教师,而安排一些其他老师去“充数”。又由于时间和经济上的原因,部分学校很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现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教师将课本上的重要概念、知识要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后,要求学生强记下来,争取考试得高分,至于这些概念、观点为什么要学?学有何用?学生一概不关心。这样,完全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初衷。
1. 2、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与学生具体实际脱节
从教学内容上看,目前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与初中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已接轨,但具体针对性还不够,与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教师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进行补充和创新。
从教学目标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目标呈现着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特点,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求,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 3、教学措施滞后
长期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简单,强调单向的灌输与说教,注重说理,忽视践行。学校只重视管理的力度和措施,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需求,没有做到以关心学生思想为本、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本、以培育学生素养为本,结果导致“费力不讨好”、学生不接受、不理解等现象。
1. 4、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上网已成为中学生的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的快速普及,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有的学生为上网而不吃不喝不睡甚至不上学、性情暴烈、不服管教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极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深入开展。
2.然后,对初中《道德與法治》课教学途径做出探讨
2.1、教学内容思创新
现代初中生思想活跃,思路敏捷,常常会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异议,所以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课时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着实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力求生动合理。理论方面的论述要少而精,具体的现实材料要多而针对性强,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法治观念。这样,我们的教学便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2.2、教学措施图功效
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很有道理。这里所指的“法”是指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显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与学生的接受特点相契合密切相关。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怎样才能与学生的接受特点相契合从而实现教学功效呢?
第一,课堂教学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灌输,轻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便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有足够时间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相关事例,特别是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要闻、时政热点等等。要恰当地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体会生活,将学过的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
第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烦恼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运用法律常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平时以为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自然便会高涨起来了。
第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从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半天的状况必须消除,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平时收集到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录像或录音展现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理性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对于案例分析问题,加强录像或录音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清案例的原由,迅速实现对案例的正确分析。
第四,改革检测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由以往的闭卷考试现已改为开卷考试,不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时 ,应灵活运用测试方法,把开卷和闭卷结合起来,让笔试和口试结合起来。如基本常识用闭卷,实践应用采取开卷检测,期中期末检测用笔试,平时单元检测用口试。
2.3、网络优势求活用
建立校园《道德与法治》教育网站,这是发挥网络作用、活用网络优势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这个网站中,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素养养成为主的方针,吸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通过建立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让学生感兴趣的、能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平台,吸引学生,凝聚学生。
2.4、教学环境尽优化
学校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环境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依托。建设校园环境,营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氛围,首先是学校各门课程都要认识到加强对学生德育目标落实的重要性,注意通过各门学科的渗透,形成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其次是社会都有义不容辞地担负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加强社会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建设,消除一些违法的、腐败的社会现象,加强法治建设和打击的力度,减少一些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形成优化教育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一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61.
[2]袁闻.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接地气”[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