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一塘荷花开得更美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读,整体感知
  课前要求诵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色。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何时、何地、何情才在笔下流淌出如此朦胧柔美的诗情画意?这是解读课文的关键。因此,在文中找出作者情感的痕迹,也就基本理清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淡淡的喜悦)——“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采莲,美好遐想),可惜我们现在已无福消受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淡淡的哀愁)
  难点突破:作者“不宁静”心情的缘由——写作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一个宁静、清净的自由之地,于是一幅笼着朦胧月色的荷塘画卷徐徐展开。“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是作者氤氲在其中的无言情愫。
  二、研读,品味鉴赏
  (一)突出重点,揣摩词句
  散文是诗歌的扩展,具有语言美、绘画美、情感美。鉴赏散文首先要学会品味语言,循着清美的语言之水去舒展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去触摸作者内心那最柔美的情感。《荷塘月色》就是一幅笼罩着淡淡月色、摇曳着婀娜荷花的幽雅图景。此文最精美之处,就是月下清新脱俗的荷塘和荷塘之上如流水一般清莹的月色。所以,教读《荷塘月色》重点就要引导学生研习本文写景的4、5、6自然段。鉴于学生鉴赏诗文知识和方法的不足,教师可先作第4自然段的分析示例,再要求学生对5、6自然段进行品读实践。
  第四段教师分析示例:
  问题引导:本段依次从哪几个点来描写荷花?各具什么特点?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依次写了荷叶,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荷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写了微风中如闪电般传过去的荷波;最后还写到荷叶下的流水,虽被遮住,不见其形,却脉脉含情。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此段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多次运用叠词,描写景物准确而有层次美,语言诵读有音韵美。具体艺术效果分析如下:
  荷塘:“曲曲折折”,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突出荷叶多、密;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荷香:“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流水:“脉脉”,拟人,默默而有深情。
  ……
  此段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和叠词的运用方面对优美的语言进行鉴赏。
  教师通过这样的分析示例,再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美的体验自然就形成了。在满口余香、朗朗成诵的基础上再鉴赏学习第5、6段就有法可依,学生自然也就有了跃跃欲试的热情。
  第5、6段的研读,应以学生为主,采取学生合作探究、开放鉴赏,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充分展开讨论,找出鉴赏角度,教师再稍作归纳总结。
  讨论:第5段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荷塘的月色?
  明确鉴赏角度1:动词的准确运用。
  ①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②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艺术效果:这些动词的准确运用,写活了静态的月色,使荷塘、月色这整幅画面灵动起来,形象而生动。“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濛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画面柔美而清逸。
  鉴赏角度2:正侧面描写结合。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侧面)黑影、倩影艺术效果:多角度的描写,具体而丰富地再现景物。
  讨论:第6段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荷塘四面的景物?
  明确鉴赏角度1: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景物。
  这一段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鉴赏角度2:修辞手法和叠词的运用。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以动衬静) 蝉鸣、蛙叫
  总结:文章的第4、5、6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研读此部分,引导学生品味精彩语言,揣摩其中情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鉴赏方法的示例启导,学生自由的讨论,既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美读的潜力,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又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对语言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思考探究,匠心独构
  作者在月下环游了荷塘之后,虽有“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暂时陶醉,淡淡的喜悦一时洋溢心中,但月下的蝉声和蛙声却不解风情,最终还是不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和忧伤。面对今晚田田的“过人头的莲花”,作者禁不住浮想联翩,故乡江南采莲的热闹美好的联想油然而生。
  讨论:此处联想的内容,在文中似有似无,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此处联想的内容是作者在回家路上触景而生。江南采莲之美好,是上文荷塘月色美好的自然延伸。对美好景物的描摹,对美好人事的联想,更显作者今日之心情的苦闷和彷徨。联想中带出的诗文,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平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今夜朦胧柔美的荷塘月色的实景和蕴含风情的采莲虚景,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美好世界。此处联想,既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又是作者行文的匠心独构。
  通过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既可使学生体会作者行文的匠心,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结构,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三、美读,美之回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朗读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在师生合作研读完课文之后,学生应沉浸在美的体验中,此时一定有了再次诵读的欲望。这时教师就应该放手,把课堂的完全交予学生,把琅琅的读书声还给课堂,让他们在大声的自由朗读中一次次体悟语言的精美,升华情意,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四、拓展、训练提高
  学过了《荷塘月色》,学生对朱自清其人其文又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至此可引导学生在美读读《荷塘月色》之后,回顾初中学过的作者的其他美文,串联记忆,激情提笔,在美的感悟中,在语言的实践中,加深对朱自清散文的审美体验,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拓展训练:仿写句子。结合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续写出3-4个句子,写出对其散文的审美体悟。
  在父亲蹒跚的“背影”中,朱自清惊奇地发现如山的大爱;,
   ;, ;,
   。
  附学生精彩仿写:
  在父亲蹒跚的“背影”中,朱自清惊奇地发现如山的大爱;在不经意的瞬间,朱自清惊奇地发现光阴已匆匆滑过;在一潭碧透的水波里,朱自清惊奇地发现“绿”原来是那样的温润可人;在一个淡月朦胧的夜晚,朱自清惊奇地发现一池荷花竟可摇曳得如此婀娜!
  备教手记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凸现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丰富的人文元素和精神内涵及审美情趣,语文学习沦为一个功利的寻找答案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新理念,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是我们现时应该孜孜不倦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荷塘月色》,同时具备了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的特征,很适合于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无论初读、研读、美读还是最后的拓展训练都力求以学生为主,创设机会让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而教师只是站在他们身后帮助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改变了由于教师包讲支离了课文美感,僵化了审美模式的沉闷气氛。在这堂课中我惊喜地发现一贯被我们抱怨反应迟缓的学生,原来竟可以有这么灵动的思维,原来竟可以有那么多新奇的发现!只是长期被教师不信任的填充式教学压抑得太久了。
  把课堂还给学生,原来我们的课堂竟可以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5月8日,浙江省“ 村播计划”在衢州正式启动。  农民当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今天的农村,因直播电商改变着面貌。  5月8日,浙江省“村播计划”启动仪式在衢州市柯城区举行,百名农民主播参会。许多人表示,新冠疫情给浙江省经济发展带来新命题,“直播 电商”作为一种线上新型消费方式逆势而上,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成为提振经济动能的利器。  就在半个月前的4月23日,全国首个阿里巴巴“村播学院”落地
纵观作文教学,各种教学模式花样百出,可一届一届的学生对作文的惧怕程度却没有减少,其实不在于形式的多样化,关键在于能否细致深入地把功夫用在实处。笔者认为把最常见的作文评语写好,方能做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成绩的目的。现把我的思考和做法展现给大家,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案例一】余映潮老师简评学生作文《良师》: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扣人心弦……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出好的课堂导入,拨动学生的“情弦”,上课伊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引领学生步入文本,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课堂导入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遴选了大量山水游记类文章。其中无论是景的描绘还是情的抒发,无不散发着动人的魅力,让人心驰神往。如何让这些美的元素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感受到,甚至自我发掘到,在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课堂上,全靠想象与讲解不免会留下些许遗憾。而多媒体的运用,则能弥补这一不足,让学生对山水之美感受更真切,对人物情感理解更深入,更让语文的课堂活跃起来。  一、展现图景,感受意境美  山水游记文章中山川风物
【教材简析】本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
美国总统 特朗普  当地时间2月5日下午(北京时间2月6日凌晨),美国参议院就特朗普弹劾案举行全体表决。最终参议院以52票反对、48票支持否决了第一条弹劾条款“滥用权力”,以53票反对、47票支持否决了第二条弹劾条款“妨碍国会调查”。这意味着持续4个多月的特朗普弹劾案终告结束。特朗普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位被众议院弹劾,又在参议院被宣告无罪的总统。这也意味着,特朗普将留任总统之位,同时将在今年的大选中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师生之间也不例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娇生惯养缺乏必须的教育。问题学生犯错时有发生,如与同学发生直接冲突,打架、逃学……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应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高中语文校本研究要立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突出“研”字,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中总结新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搞好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对解决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揣摩人物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文本中,一个最简单形式的话语,有时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只理解它的理性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附加意义,既话语的言外之意,才能实现对语言的全面的、立体的感受。  语用学指出,话语有静态、动态的区别。所谓静态、动态是从话语意义及同其他语用其他因素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静态的话语,指话语片段本身它不同语
阅读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放任塞责,而是要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阅读教学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重视“三读”。  一、边读边想象  根据汉语的特点培养语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不光是写人记事、写景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