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在影视剧中的传播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ko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现“井喷式爆发”的态势,各种传统的、新颖的、有深度的、猎奇的信息层出不穷。相比之下,红色文化在这些信息流量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本文以《觉醒年代》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影视剧的传播。《觉醒年代》播出之后,越來越多的观众开始“在线催更”,社交平台上的激烈讨论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这部老少咸宜的电视,带人们重温了建党的历史,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人们心中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
  关键词:红色文化;精神文化;影视剧;《觉醒年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1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的红色文化,形成于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多少年来,支撑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鼓舞人们实现伟大复兴。它所象征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儿女的不竭动力和可靠源泉。”[1]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的“井喷式”爆发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娱乐休闲的内容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却无人问津,在内容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新闻媒体作为精神文化的一大创造者,凭借其专业性承担着教化社会的责任。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丰富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让红色文化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社会大众认识和接受是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影视剧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除了能够让受众在观看时享受听觉盛宴,同时其清晰而直观的图像信息还能“使人们直接获取到信息,实现视觉上的满足。”[2],成为传承和宣扬红色文化的主要渠道。
  《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党史题材献礼剧,自央视首播以来,获得了许多关注。从影视作品层面来说,《觉醒年代》剧本扎实、主创团队用心、制作精良;从事实层面来说,这部剧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更是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频上热搜,让网友们“在线催更”。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觉醒年代》在人们面前逐步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红色文化精神也随着剧集的“火爆”在广大受众群体间传播。
  2 优势凸显,吸引广泛关注
  《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在立项起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央视全程参与其制作。
  2.1 题材宏大,生动叙事
  《觉醒年代》讲述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为始,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进程呈现在人们眼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渊源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的重要意义。
  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导演将镜头对准这一历史时期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人物故事入手,将历史娓娓道来。“相比于‘空泛说教’,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更为有效。”[3]例如,在展现中国历史先驱们面对英国的压制而表现出来的立场和自信时,该剧并没有描述一系列的不平等文件或军事侵略,而是通过北京大学解聘英国教授克德莱一事,展现各方政府的态度与斡旋。将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和革命先烈的抗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使红色文化的丰厚底蕴得以保留,同时以浓厚而又积极的面貌和形式被大众接受。”[4]
  2.2 内容写实,情感交融
  作为一部讲述建党进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刻画人物时,除了介绍他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还用大量的故事情节描述他们的个人生活,让这些在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人物变得更为立体鲜活。例如,英雄人物陈独秀尽管在众多学者面前意气风发,但回家之后也会面临两个儿子的“戏弄”;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会时不时地耍小孩子脾气;李大钊回国时已经捉襟见肘,尽管如此也要接济穷人;毛泽东在闹市中读书;鲁迅在创作时用放在一旁的辣椒取暖等。
  这种“生活化”的拍摄方式卸掉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光环,展现了他们的赤子之心,一下子拉进了历史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深入了解到这些革命先烈的性格和情感,从而对他们所作的历史功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2.3 细节刻画,意味深长
  “一个好的名字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一半,每一种语言现象都可以在诸系统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建模类别。”[5]“觉醒”二字是对整个剧集的一个概括,从故事情节再到人物性格,他们的成长历程都在展现着“觉醒”二字的内涵。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作中,导演擅长运用镜头语言进行人物刻画,通过细节的描写让观众体会人物的转变和成长,最终实现思想上的“觉醒”,让观众产生回味无穷之感。
  例如,袁世凯府邸天空的“末世景象”;张勋复辟时,龙旗戏猴;陈独秀、蔡元培和李大钊等人前往《新青年》杂志社时,脚下道路泥泞,寓意这些先烈探索革命道路的坎坷和不易,而他们拿出砖头铺路的动作正意味着他们就是引领中国走向正确道路的领路人;鲁迅执笔的镜头与木雕关公收执青龙偃月刀的画面相结合,寓意鲁迅以笔为刀的写作态度。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说,在影视作品中,关乎作品成败的当属情感因素。”[6]艺术化的镜头语言引人入胜,让观众们感受到革命先驱的思想光辉,激起了当代人们心中的热血。
  3 传播策略得当,红色文化“出圈”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空间中的信息呈现‘井喷式’爆发。”[7]各类新的传播思路、产品、形态层出不穷。比起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红利“海量的内容储存、便利的社交互动以及高效迅速的传输性能,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极大的提升。”[8]《觉醒年代》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宣传,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红色文化和价值理念实现了很好的传播。
  3.1 多渠道发行,形成规模优势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且多样,不同的受众人群有着不同的“圈层”和喜好,如果渠道单一,“圈层”之间的壁垒将会对不同人群的宣传形成阻碍。因此,要想使宣传内容得到广泛的传播,扩大发行渠道、营造规模优势必不可少。   微博是当下用户数量最多的社交媒体软件之一,《觉醒年代》创作团队在前期的宣传工作中,首先将微博作为宣传主阵地,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和互动性,使广大受众对该剧形成基础认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强大的信息交流与社交属性,通过与网络用户进行互动,”[9]成功地为剧集火熱造势。随后,《觉醒年代》不仅在央视一套播出,同时还登陆优酷、爱奇艺等各大网络视频平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3.2 强阵容出演,引发舆论热潮
  明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粉丝群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促生强烈的圈层情感共鸣及内部强化,这种牵绊为话题的‘破圈’带来极大的关注度”[10]。一般而言,明星的知名度与其粉丝数量成正比,明星的知名度越高,粉丝自然也会形成一定的规模,粉丝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除了自己观看影视作品外,还会自发地为自己的偶像进行宣传,从粉丝内部的线上交流互动到粉丝与自己社交圈形成线下交流,从公开的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到私密的朋友圈的“安利”,粉丝的自发力量不容忽视。
  3.3 大环境烘托,调动全民狂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值得中国广大民众庆祝和纪念的一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背景下,我国影视剧创作者根据我党的革命故事以及革命先人的事迹创作出不少主旋律剧集。《大江大河2》和《山海情》的播出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股爱国浪潮,让人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两部剧集的热度带领下,主旋律内容的影视作品得到了观众进一步的认可,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人作为“追剧”的主力军,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提高话题热度,为《觉醒年代》造势,实现“全民狂欢”。
  4 情节扣人心弦,精神深入人心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具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觉醒年代》所呈现的历史故事,不仅让受众个人实现了情感上的升华,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更在社会形成了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4.1 个人情感实现升华
  “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在选择信息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1]在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洪流中,《觉醒年代》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从播出开始就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这表明,生产用户喜爱的优质内容,传统文化更具现代审美。”[12]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观看影视剧以缓解自己的压力。《觉醒年代》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让人们在看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历史故事,而且能够被剧中展现出来的红色精神深深感染,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4.2 红色文化得以传承
  “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碎片化阅读、短视频资讯盛行、信息更替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13]《觉醒年代》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伟大历史进程,从创作之初就坚持以中国红色文化为核心,从内容来看,该剧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经过了导演和演员的细细打磨,故事情节中所展现出来的文人风骨和革命精神引发人们的广泛思考。《觉醒年代》凭借优质的品质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剧中所展现的无畏精神等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传扬。
  4.3 社会共识不断凝聚
  “皮埃尔·莱维认为流行的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吸引器’的作用,也就是通过文化产品可以把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观众召集到一起,并使这些观众相互之间产生价值的认同。”[14]“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起着教育启蒙、社会教化的作用。”[15]《觉醒年代》的“火爆”将党的历史以及先人的故事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情感由此得到了广泛传播。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尽管在地域、教育程度、价值立场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观看这部剧后都会产生无言的感动,产生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对先驱们的敬佩之情,心灵上靠得更近,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
  5 结语
  《觉醒年代》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获得年轻一代的喜爱,在社会中引起巨大的反响,离不开创作团队的精心付出,也离不开演员们的实力演绎。该剧的热播表明了当代人们对历史故事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红色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广大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在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媒体工作者更应致力于拍摄高质量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让观众在知识和精神上都得到巨大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新跃,徐济益.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N].安徽日报,2021-02-02(007).
  [2] 管兰兰.论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J].大众文艺,2019(12):159-160.
  [3] 张刘刚.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点和路径[J].新闻知识,2019(06):84-87.
  [4] 胡铭.社交平台“网红式KOL”与地方民俗文化推广[J].汉字文化,2020(22):146-147.
  [5] 李弋.动物世界——浅析《荒蛮故事》中人物的动物性[J].艺术科技,2019,32(08):82-83.
  [6] 鞠凌莉.融媒体时代公益微纪录片与情感营造——以《三十三》为例分析[J].汉字文化,2020(12):189-190.
  [7] 罗倩倩.新媒体时代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策略探析——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大众文艺,2019(14):195-196.
  [8] 伊丽媛.融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特征、困境与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25-28.
  [9] 管兰兰.论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平台微电影广告的样态[J].汉字文化,2020(14):132-133.
  [10] 赵瑜,沈心怡.观察类真人秀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92-97.
  [11] 薛静.自媒体时代下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网络文化传播——以微博博主李子柒为例[J].汉字文化,2020(19):65-66.
  [12] 韩东池.圈层文化背景下“网红”式KOL与传统文化传播[J].汉字文化,2020(20):148-149.
  [13] 季家敏.网红KOL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以乌镇戏剧节为例[J].汉字文化,2020(23):173-174.
  [14] 陈接峰,冀铮.乡愁共振与寓居想象:乡村综艺的双重侨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98-103.
  [15] 刘日照.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J].今传媒,2018,26(12):36-40.
  作者简介:李怡威(199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研究表明,将人文关怀有机融入公共艺术作品,有助于吸引公众参与。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中央提出要加强美育工作,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在校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显得格外重要。加强校园公共环境的建设,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校园公共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已成为
期刊
摘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红色校史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是一所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红色校史文化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红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价值及融入面临的困境,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实践,寻求融入的有效路径,这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史文化;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迅速发展,但不同城市的独特个性却逐渐消失,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公共空间设计对体现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以南京的公共景观、设施、雕塑、壁画、装置为例,探究城市形象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体现,指出其在发挥基本的审美或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反映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大众诉求,从而提炼出以城市形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公共艺术建筑设计原则:以全局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独特
期刊
摘要:南京鱼嘴城市湿地公园于2014年竣工,是一个集娱乐游玩观赏、自然科学科普、湿地保护为一体的自然亲水湿地公园,宽阔的江面自带豪迈之气,耸立其中的灯塔为这里增添了文艺的氛围。湿地内有与南京青奥运动馆建设相配套的设施。本文根据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总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进行分析,精心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关键词:南京市;湿地;城市湿地公园;环境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生态  中
期刊
摘要:在新消费时代背景下,流量模式已不再是电商平台实现商业化的唯一途径了,社群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小红书作为社群电商平台的代表,在短短7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发展,用户数量累积超过2亿,成了业内的标杆企业。本文从小红书的社群商业模式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对小红书以及其他社群电商企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小红书;社群电商;社群营销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由于同类节目间的争相模仿,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同质化愈发严重。2020年,浙江卫视创新性地推出了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奔跑吧·黄河篇》,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探究《奔跑吧·黄河篇》在内容、形式以及宗旨上的创新,在此基础上,为未来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些许意见。  关键词:竞技类真人秀;《奔跑吧·黄河篇》;创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血色清晨》是中国导演李少红根据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改编的电影,将一桩发生在南美小镇上荒诞偶然的凶杀案,改编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偏远农村一起愚昧思想导致的悲剧。本文从人物性格、叙事方式、作品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两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探索中国电影改编外国畅销小说的路径。  关键词:《血色清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乡土化;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直接影响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高校需要着力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武装,旗帜鲜明地开展舆论斗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效,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  关键词: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实效性;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
期刊
摘要:教师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属性及其变迁通常被大众传播所反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对一些教师相关事件的报道和舆论追踪也让我们看到不同于以往公众话语中崇高的教师形象。本文以罗翔、戴建业、欧阳娟等教师为例,分析互联网传播下的教师形象相较于传统公共话语体系中教师形象的变迁。由于上述教师在互联网上产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这也激发出对智能媒介时代下网络教学角色重构的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教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价值的经典理论,研究敦煌研究院、阿凡达、蒂姆联铂等文化科技融合的经典案例,并以“星辰大海”公司为例,阐述如何构建融合文化与科技的模式,即在坚持故事驱动和膜拜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创新与融合,再造和提高体验价值,从而形成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文化价值;文化科技;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