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预防:给宝宝健康的投资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我们都还记得,那时候,每到冬春季,爸爸妈妈就要带我们到居委会去打预防针或者是吃糖丸,糖丸色彩艳丽,放到嘴里不一会儿就化了,甜甜的……这就是“小儿麻痹糖丸”。大人们还告诉我们,吃了这种糖丸,就不会得一种可怕的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了。
  为什么近年来我们再也听不到有人得“小儿麻痹症”,有哪个孩子“出麻疹”,哪个孩子得了“白喉”?为什么30岁以下的人群中不再有“脊髓灰质炎”患者?这都要归功于计划免疫工作。


  1956年,预防脊髓灰质炎的“赛宾氏口服活疫苗”(简称OPV)在国外研制成功;1960年3月中国第一批口服OPV试制成功。1971年,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选育出中国自己的“脊髓灰质炎Ⅲ型活疫苗”。经国务院批准,从1993年12月开始,每年连续多次在全国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强化免疫日活动,为孩子们喂服OPV糖丸。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行,使全国“脊灰”病例由1990年的5065例,下降到1995年的168例,到1999年6月,中国已连续4年多没有发现本土“脊灰”病毒。也就是说,在中国本土上,已经阻断了长期肆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
  记者访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计划免疫办公室副主任张兴录研究员的时候了解到,消灭脊髓灰质炎只是我们国家预防免疫工作取得伟大成绩的一个缩影。张兴录研究员告诉记者,我国解放后,先后研制出了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脑、甲肝、乙肝疫苗,这些疫苗基本上能满足我国儿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需要。
  我国的计划免疫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1978年,是计划免疫由初起到发展的阶段。
  旧中国的人群免疫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天花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天花、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总数每年超过1000万,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50年代,全国多次开展秋季补种牛痘运动,使天花发病范围逐渐缩小,发病率明显下降。同时,在部分城市开展卡介苗、白喉疫苗的补种活动。到60年代基本上消灭了天花,又陆续研制成功了一些新的疫苗,继续进行麻疹、白百破、脊髓灰质炎、复合制剂的接种工作,开展了破伤风的免疫接种。由于这个时候还没有冷链设备,我们只能在冬春两季依靠自然条件突击接种。
  第二阶段是1978年以后,计划免疫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我国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发起的扩大免疫规划活动,加强了计划免疫组织的组织建设、冷链建设、目标管理、规划实施。1978年以后实现了以省为单位普及儿童计划免疫的目标,即周岁内儿童4种疫苗的接种达到85%;1990年、1995年分别实现以县和乡为免疫接种单位的目标。


  如果说80年代是计划免疫建设和扩大儿童免疫服务的时期,那么,90年代就是以消灭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为重点普及儿童免疫服务的大发展时期。我国政府承诺要在2000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并为此加大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力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回顾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历程,最大的成就是消灭天花,这个目标的实现比全世界早了近20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冷链建设。冷链是保证疫苗安全使用的重要条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共建600多座低温冷库,1150座普通冷库,装备冷链运输车3300辆,冰箱9.6万台,冷藏包91.6万个。
  由于普及了儿童免疫工作,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数量急剧减少,提高了人口的平均寿命,即从解放初的35岁,增加到现在的70岁。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1978年至1997年的20年中,计划免疫针对疾病下降了90%以上。
  麻疹发病率降至0/10万
  百日咳发病率降至0.1/10万
  白喉发病率降至0.01/10万
  初步分析,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白喉、麻疹、百日咳,在过去的20年里减少发病2.8亿人次,减少死亡342万人,直接减少住院费用364亿元人民币。
  成功地阻断了脊髓灰质炎的传播。从1994年10月以来,我国本土上再也没有发现脊灰;1996年以来,也没有从国外输入过来的病例。到目前为止,可以讲,消灭脊髓灰质炎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为实现到2000年以县为单位新生儿活产儿破伤风发生率降至1/1000活产儿,1995年我们对全国542个高危县的育龄妇女实施破伤风疫苗接种,接种率达到75%,有效地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
  与1978年相比,我国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0%,死亡率下降了95%。到2000年,把麻疹的发病率再降低50%。麻疹的有效控制,将使这种疾病对孩子健康的威胁大大降低。
  另外,国家还大力推行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现在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8%。1991年我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到1997年,我国周岁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50%以上,其中城市80%,农村40%。有些地方由于开展了乙肝疫苗接种,使这些地区的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降到了2%左右,下降了90%,效果明显。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完全可以预见,乙肝作为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最严重疾病的情况将成为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免疫的范围将不仅仅是四种疫苗防六种疾病,而是要将所有的以疫苗为主要预防手段的疾病都纳入免疫规划管理。过去的计划免疫的功能就要扩大到规划免疫的范畴,即所有的疫苗,所有的人,过去疫苗接种的对象只是孩子,现在要涉及到大人。换句话说,只要用疫苗作为预防手段都在这个范围内,这就是我国的免疫工作将要进入的第三个阶段:免疫规划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免疫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免疫服务。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问张主任对家长有什么要说的,张主任回答:


  首先,家长要认识到,接种疫苗是每一个孩子的基本权利,应从人权的高度来认识孩子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第二,家长要了解国家关于免疫计划的安排。在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疫苗主要是针对儿童的传染病的。因为孩子出生后对一些疾病易感,所以一生下来就要打疫苗。如果不打,随着年龄的增加,就可能会得传染病,而打了疫苗,终身受益。作为个体,你的孩子打了疫苗,保护了他自己的健康;所有的孩子都打了疫苗,就可以形成免疫屏障,病毒细菌来了,这些孩子都有了免疫力,不易被感染,就阻断了疾病的传播,保护所有孩子的健康。从这个角度讲,给孩子接种疫苗,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有两点要提醒家长,1.疫苗是经过科学家多年研究开发,并经过大量人群观察,最后才推广使用的。我们常用的疫苗都经过几十年、在几亿孩子身上使用过,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2.要积极地按程序来打疫苗。现在规定基础疫苗都是在周岁以内打,乙肝是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以内打,卡介苗也是这样。这对在生命早期就防止疾病感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家长应按规定,接到通知就积极主动到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打预防针。
  第三,现在有些疫苗是免费的,即由各级政府出钱。但由于疫苗越来越多,而国家一时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因此有些疫苗就要自费。家长给孩子接种哪些疫苗,不接种哪些疫苗,就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的情况,根据孩子身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卫生部门也会给你提供一些建议。的确,有些疫苗的价格比较高,但花一些钱防病,比起将来万一孩子得病付出的医药费、孩子受的痛苦、家庭的精神压力来说,要合算得多。
  如果人们在做父母之前就了解一些免疫知识,精神上和经济上都有一些准备,在孩子生下来就能更有计划地考虑给孩子接种疫苗,那就更好了。这是对孩子健康的投资。实际上,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并不都是免费接种疫苗,也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收入状况,在保险部门监督的基础上确定哪些人免费接种,哪些人要自费接种。
  第四,父母自身的身体状况直接关系到孩子,因此,父母也要有用疫苗保护自身健康的概念。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疫苗还没有推广到成人身上,还只是有针对性地给特殊人群打,如水灾过后,出血热流行,疫区的人要打出血热疫苗等。给成人打疫苗主要是看需要。但如果家庭有经济条件,成人,尤其是老年人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打疫苗。
  我国生产的一些疫苗,已经有效地保护了两代人的健康,但这是一项未尽的事业。儿童的健康关系到你我他,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21世纪即将到来,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国家将逐步把计划免疫扩大到免疫规划,即进一步扩大疫苗种类和覆盖人群,只要需要,就可以满足。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在各种疫苗的保护下,我们的孩子将更加健康地成长,拥有更高的生存质量。■
其他文献
诺曼太太的小儿子马库斯和他的妻子萨比娜都是师范学院毕业,马库斯的专业是特殊教育,萨比娜学幼儿教育。萨比娜在社区的一所幼儿园当园长。他们和我专业相近、年龄相仿,也挺聊得来,很快成了朋友。到了周末或节假日,他们经常请我上楼坐坐,吃吃饭,聊聊天。混得熟了,也就随便了,什么都说。我问马库斯:“你是怎么把萨比娜搞到手的?”马库斯一笑说:“是这样: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萨比娜的数学总是跟不上,我就帮她补课。一来二
期刊
记得还是我在读高一的时候,因为刚从普通中学转到省重点中学,心里不免有点惶惑。初中三年,我一直是稳坐年级第一把交椅的佼佼者,自视颇高。可就在到重点高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时,我竟然被远远地抛在了20名之后,挫败感和失落感油然而生,对学校的活动提不起兴趣,对学习更提不起劲,心中有一种被隔离在学校“主流圈”外的感觉。虽然那时候的情绪在现已成年的我看来显得很幼稚可笑,可当时总觉得失却了老师的宠爱,失却了同学
期刊
霉菌性阴道炎为何反复发作?    问:1998年8月的一天,我的阴道口开始瘙痒,白带也很多,医生说我得了霉性阴道炎,用了几天抗霉菌的药物,感觉好了就没有再用药。到现在每个月都要犯一次病。后来我又去看专家门诊也说是霉菌性阴道炎,用药一个星期就好了,可是到下个月又犯了。就这样,犯了就用药,好了又犯,直到现在。  我爱人没有瘙痒的症状,最近发现起了一点白皮,他在我得病前3个月时起过一次白皮,比现在多,也
期刊
小通通表达否定的语言非常有趣。当他想说“不好”时,开始,他说成“好,不要”;过了几天,他又会说“不要好”;今天他突然会说“不好”了。有时他还能主动地表示否定。如妈妈说:“让我看看。”他会说:“不要看看。”可以看出,他的讲话已不再限于简单的模仿了。  现在小通通说三四个字的短句已经没有障碍。如“奶奶再见”、“爸爸起来”、“没有鞋子”等,其中包含着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意思清楚、准确。  另外前两天在爸
期刊
根据1~6个月婴儿的发育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  首先是生活习惯的培养。  1生活要有规律。  婴儿经过了新生儿期对外界生活环境的适应,根据他的生理活动规律,形成了自身的饥、饱、醒、睡、活动、休息、哺喂、排泄的节律和秩序,这时就要在他的生活内容和顺序上给予科学的安排,形成一种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婴儿每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1)保证婴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婴儿一昼夜睡眠时间:第1
期刊
传统的断奶期喂养与问题      宝宝已4个月大了,听保健医生的建议,该为宝宝添加辅助食品了。妈妈们开始让宝宝尝试自制的面糊、烂面或稀粥,一段时间以后,就让宝宝吃和成人一样的食物,可是去看保健医生时发现,宝宝的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不增加。医生说,与宝宝吃的食物营养不够有关。家长们觉得很困惑,几百年沿袭的喂养宝宝的经验和方法,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单独为宝宝精心制作食物的必要性   婴幼儿时期宝宝的
期刊
喜欢“回头比”的现象在学龄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家长谈到这个问题都觉得很挠头,总觉得这是一种没有上进心的表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探究一下孩子之所以这么想的原因。  每个孩子都期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当他考试不理想时,他会本能地害怕失去大人对自己的认可。他说:“还有比我差的呢!”其实是在说:“我还是好的呢。”这是孩子在极力维护自己的形象。有时在成人身上也能见到这种心理。  另外,孩子是比较容易
期刊
刘女士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整50岁。巧的是,她25岁时生儿子,今年她25岁的儿子马上就要做爸爸。而她82岁的老母亲依然健在。她们家马上就要成为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了。  刘女士说:我妈一辈子一共生了11个孩子。那时候哪有什么计划生育,有了孩子想不要也没有办法。到后来她从菜窖上往下跳都不流产。那时候人们既重男轻女还特迷信。我大哥是属虎的,他下面的3个弟弟妹妹都死了,人家就说是他命中不招弟妹。所以等我大
期刊
说起来,假日的概念是这几年随着双休日的出现,随着几个大的节日假期的不断增加而强化起来的。父辈们总是感叹:我们年轻的时候,哪儿有什么假日的概念呀。平时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得一大早起来,赶紧料理一个星期一家老小攒下来的家务活:洗衣服、做顿像点儿样的饭菜、缝缝补补,还要买柴米油盐。稍微奢侈一点,上趟公园,还得带上个鞋底,走累了歇着时纳上两针……一个星期天下来,比平时上班还累。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
期刊
到今年4月,《父母必读》就整整20岁了。作为创刊时期的编辑之一,回忆创业的艰难和读者反应热烈所带给我们的欢欣,真是百感交集。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家家企盼子女健康成长,社会急需帮助中青年父母科学育儿的书刊,这就是我们办刊的依据。但万事开头难,好在有领导的支持。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创刊号著文,呼吁要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父母本人的教育,并把《父母必读》的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