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学生常说没有素材,其实写作素材都在身边,特别是江南地区,人、事、物都可写、可感、可悟,只要留心。所以,帮助学生学会挖掘身邊的写作素材,成为必备的作文教学事项。
关键词:写作;乡愁;素材;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107-2
写作,学生往往更倾向写议论文,因为素材好找,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各种“作文素材”都整理齐全,只要“拿来”便可用。写记叙文,要写身边事,学生比较迷惘,不知该写什么,于是,大多数人就写自己的读书奋斗史,枯燥得如流水账一般,寡淡无味。于是,便催促我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写作资源,融到自己的写作中。
一、乡愁入文缘由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自古以来,乡愁常入文人笔下,这是人类原始的一种情感,人们感叹,出了国才发现祖国有多好。而现在学生住校,也算离家,多少能体会这种感情。所以,现在提及乡愁,学生也能感同身受。
其次,故乡是人、事、物,学生都比较熟悉,不用死记硬背,稍加回忆整理便可。
再次,写故乡可以使文章具有文化感,增加文章的底蕴。
二、乡愁如何入文
1.明确内涵,扩展思维
这里说的乡愁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对故乡的思念。只局限于写对故乡的思念,会陷入另一种瓶颈,是文章乏味。广义的乡愁,只要是故乡的人、事、物都可以写,也都能写出彩。
2.分组讨论,归纳素材
家乡的人、事、物都是身边的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搜集归纳。所以,归纳素材的时候,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愉快的学。
分组条件:学生自由组队;每组人数不超过7人;选出一名组长及一名秘书。
归纳方向:故乡的人;故乡的物;故乡的事。
限时:45分钟。
结果:把讨论好的故乡的人、事用书面形式呈现。
身边的人、事,学生都比较熟悉,也有话可说,所以课堂讨论十分热烈,讨论结果也丰富多彩。
从家乡的人的角度出发,学生归纳出了三大主要方面:①家人。其中主要包括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②周围的人。同学、朋友、邻居。③新××人。
从家乡的物的角度出发,学生归纳出了四大主要方面:①衣:丝绸。②食:太湖三白、螃蟹、袜底酥等特色糕点。③住:粉墙黛瓦、小桥流水。④行:船。
从故乡的事的角度出发,学生归纳的比较零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比以前多等。
3.阐明立意,确定主旨
有了自己的素材库以后,要帮助学生明确立意,这样的素材可以写怎样的立意,有了立意,哪些素材可以使用到该立意中。
首先,先让学生根据所归纳的材料写立意。学生写了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同学朋友间的友情;新××人的辛苦;丝绸的举世闻名;特色糕点的美味;粉墙黛瓦的美丽。
这些立意属于最表层也是最浅层的,放到作文中,即便写了,也是没有深度的文章,反而可能变成“导游手册”类的文章,机械而不灵动。
如何能够不用灌输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我想到了用例文的方式。牛汉的《灯笼红》是学生做过的一篇文章。文中,作者用一种叫做“灯笼红”的香瓜作为线索,把我的曾祖母对我的关爱、希望有所寄托,也水到渠成的表达出来。让学生重读这篇文章,提炼故事梗概,而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曾祖母生命的价值,以及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这样的主题丰富而有层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重读这篇文章以后,学生有所感悟,重新根据整理的素材立意。有以下出色的立意:
①爷爷奶奶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
②朋友的亲密无间、邻居的关心帮助,体现的浓浓的人情美、人性美。
③新××人,社会的发展与困惑。
④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思考,对慢生活的回归。
⑤袜底酥等特色糕点,对传统手工艺的赞美,对坚守传统的赞颂,对传统即将消失的反思。
这样的立意对于写作来说,无疑是先成功了一半。学生也感觉收获颇丰,这样的立意反过来会让文章更有话可说,也更能把文章写得丰富,写得有内涵。
4.微型作文,激发灵感
如今,微博、微信十分流行,学生也乐意看,也乐意写。所以,在整理好素材以及确定好立意后,让学生写一些微作文,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这里所说的微作文,不是像微博、微型的一句话的“说说”,而是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有所寄托的表达出自己的主旨。
如,有学生这样写:
夕阳下,小小的水乡被染成橘红色,温暖且惬意,心从未有过的宁静。雀跃着沿桥上栏杆缓步走去,水边一女子正蹲着洗衣物,不时地用手擦擦头上的汗,屋上炊烟袅袅。门前孩童玩闹,母亲亲切地呼唤。小楼上有两老人,手上各执黑白两子,手边一壶香茗,缕缕清香,沁人心脾。门前台阶,一婆婆执扇而扇,身边老伴安详慈蔼,二人享受着晚年的欢乐。小小水乡的黄昏宁静而美好,令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想到不久又要回去喧嚣的都市,便顿觉烦躁,真怕自己迷失在那充满功力与勾心斗角的世界里。
写完以后,让学生在下面跟帖评论,形式新颖,学生乐意参与。
有学生跟帖评论说:选择的景物、人物很有江南的代表性。
有学生跟帖评论说:结尾深化主题。
有学生跟帖评论说: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对宁静生活的留恋。
我也在下面跟帖,留下了自己的评论:语言简练、准确,把古朴的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后转写都市稍稍一点,让人充满思考。
这样的微作文很受学生欢迎,没有了800字的压力,学生反而能够放手写作,文采也较以前有了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善于模仿,形成风格
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写作中,不妨让学生先模仿,再形成自己的风格。高三期末作文有一篇佳作《冬日桂香》。作者通过自己姑姑对传统手艺的坚持的描写,赞颂了她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文章细节描写出色、详略得当,学生也易于模仿。
所以,在让学生自由写作的时候,我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通过一个物品(积累好的家乡的素材),表现一种情感。虽然有这个限制,但学生却没有被束缚。有的通过写一把用了多年的扫帚,表达奶奶的节约淳朴。有的通过写熏豆茶,表现对传统手艺的眷恋。有的通过写一道菜,表现妈妈对自己的爱。
这样的写法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线索、不空洞,主旨也有深度。
多看,多模仿,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习惯养成
心理学家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在学生掌握了素材整理、素材运用以后,每周都让学生自己整理可用的素材,并附上立意,编制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素材本,为己所用。
故乡,是每个人的家园,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心灵的寄托。记叙文,要真挚,要以情动人,必须从身边写起。亲身经历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把文章写好,把情感说透。
关键词:写作;乡愁;素材;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107-2
写作,学生往往更倾向写议论文,因为素材好找,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各种“作文素材”都整理齐全,只要“拿来”便可用。写记叙文,要写身边事,学生比较迷惘,不知该写什么,于是,大多数人就写自己的读书奋斗史,枯燥得如流水账一般,寡淡无味。于是,便催促我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写作资源,融到自己的写作中。
一、乡愁入文缘由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自古以来,乡愁常入文人笔下,这是人类原始的一种情感,人们感叹,出了国才发现祖国有多好。而现在学生住校,也算离家,多少能体会这种感情。所以,现在提及乡愁,学生也能感同身受。
其次,故乡是人、事、物,学生都比较熟悉,不用死记硬背,稍加回忆整理便可。
再次,写故乡可以使文章具有文化感,增加文章的底蕴。
二、乡愁如何入文
1.明确内涵,扩展思维
这里说的乡愁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对故乡的思念。只局限于写对故乡的思念,会陷入另一种瓶颈,是文章乏味。广义的乡愁,只要是故乡的人、事、物都可以写,也都能写出彩。
2.分组讨论,归纳素材
家乡的人、事、物都是身边的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搜集归纳。所以,归纳素材的时候,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愉快的学。
分组条件:学生自由组队;每组人数不超过7人;选出一名组长及一名秘书。
归纳方向:故乡的人;故乡的物;故乡的事。
限时:45分钟。
结果:把讨论好的故乡的人、事用书面形式呈现。
身边的人、事,学生都比较熟悉,也有话可说,所以课堂讨论十分热烈,讨论结果也丰富多彩。
从家乡的人的角度出发,学生归纳出了三大主要方面:①家人。其中主要包括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②周围的人。同学、朋友、邻居。③新××人。
从家乡的物的角度出发,学生归纳出了四大主要方面:①衣:丝绸。②食:太湖三白、螃蟹、袜底酥等特色糕点。③住:粉墙黛瓦、小桥流水。④行:船。
从故乡的事的角度出发,学生归纳的比较零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比以前多等。
3.阐明立意,确定主旨
有了自己的素材库以后,要帮助学生明确立意,这样的素材可以写怎样的立意,有了立意,哪些素材可以使用到该立意中。
首先,先让学生根据所归纳的材料写立意。学生写了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同学朋友间的友情;新××人的辛苦;丝绸的举世闻名;特色糕点的美味;粉墙黛瓦的美丽。
这些立意属于最表层也是最浅层的,放到作文中,即便写了,也是没有深度的文章,反而可能变成“导游手册”类的文章,机械而不灵动。
如何能够不用灌输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我想到了用例文的方式。牛汉的《灯笼红》是学生做过的一篇文章。文中,作者用一种叫做“灯笼红”的香瓜作为线索,把我的曾祖母对我的关爱、希望有所寄托,也水到渠成的表达出来。让学生重读这篇文章,提炼故事梗概,而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曾祖母生命的价值,以及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这样的主题丰富而有层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重读这篇文章以后,学生有所感悟,重新根据整理的素材立意。有以下出色的立意:
①爷爷奶奶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
②朋友的亲密无间、邻居的关心帮助,体现的浓浓的人情美、人性美。
③新××人,社会的发展与困惑。
④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思考,对慢生活的回归。
⑤袜底酥等特色糕点,对传统手工艺的赞美,对坚守传统的赞颂,对传统即将消失的反思。
这样的立意对于写作来说,无疑是先成功了一半。学生也感觉收获颇丰,这样的立意反过来会让文章更有话可说,也更能把文章写得丰富,写得有内涵。
4.微型作文,激发灵感
如今,微博、微信十分流行,学生也乐意看,也乐意写。所以,在整理好素材以及确定好立意后,让学生写一些微作文,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这里所说的微作文,不是像微博、微型的一句话的“说说”,而是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有所寄托的表达出自己的主旨。
如,有学生这样写:
夕阳下,小小的水乡被染成橘红色,温暖且惬意,心从未有过的宁静。雀跃着沿桥上栏杆缓步走去,水边一女子正蹲着洗衣物,不时地用手擦擦头上的汗,屋上炊烟袅袅。门前孩童玩闹,母亲亲切地呼唤。小楼上有两老人,手上各执黑白两子,手边一壶香茗,缕缕清香,沁人心脾。门前台阶,一婆婆执扇而扇,身边老伴安详慈蔼,二人享受着晚年的欢乐。小小水乡的黄昏宁静而美好,令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想到不久又要回去喧嚣的都市,便顿觉烦躁,真怕自己迷失在那充满功力与勾心斗角的世界里。
写完以后,让学生在下面跟帖评论,形式新颖,学生乐意参与。
有学生跟帖评论说:选择的景物、人物很有江南的代表性。
有学生跟帖评论说:结尾深化主题。
有学生跟帖评论说: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对宁静生活的留恋。
我也在下面跟帖,留下了自己的评论:语言简练、准确,把古朴的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后转写都市稍稍一点,让人充满思考。
这样的微作文很受学生欢迎,没有了800字的压力,学生反而能够放手写作,文采也较以前有了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善于模仿,形成风格
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写作中,不妨让学生先模仿,再形成自己的风格。高三期末作文有一篇佳作《冬日桂香》。作者通过自己姑姑对传统手艺的坚持的描写,赞颂了她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文章细节描写出色、详略得当,学生也易于模仿。
所以,在让学生自由写作的时候,我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通过一个物品(积累好的家乡的素材),表现一种情感。虽然有这个限制,但学生却没有被束缚。有的通过写一把用了多年的扫帚,表达奶奶的节约淳朴。有的通过写熏豆茶,表现对传统手艺的眷恋。有的通过写一道菜,表现妈妈对自己的爱。
这样的写法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线索、不空洞,主旨也有深度。
多看,多模仿,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习惯养成
心理学家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在学生掌握了素材整理、素材运用以后,每周都让学生自己整理可用的素材,并附上立意,编制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素材本,为己所用。
故乡,是每个人的家园,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心灵的寄托。记叙文,要真挚,要以情动人,必须从身边写起。亲身经历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把文章写好,把情感说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