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教学文化探析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文化是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背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而构建的一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的价值观念、价值意识与精神。本文从领导体制、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对西南联大的教学文化进行探析,以了解它辉煌成就背后的隐形因素。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学文化
  
  西南联大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火,保持大学的发展,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先南迁至长沙,再迁至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短短的几年中,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创造了辉煌的硕果。但联大的校舍却是土墙平房,宿舍是茅草顶,实验室是铁皮顶,师生还要随时躲避战时的轰炸。相比今天高楼耸立、环境幽雅的高校校园,西南联大何以会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除去物质的原因,不得不让人去思考它内在的教学文化与精神实质。
  
  一、教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1]人类的许多实践活动都是一种精神的物化,反映了一定的价值意识,因此人们将这些实践活动纳入了文化的范畴,如:旅游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并以课堂为背景而开展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可将其纳入文化的概念范畴。教学与文化的结合,是将教学这一对象化活动赋予了价值意识与精神的意义。李秀萍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主体在教学互动中构建的,属于师生集体的生活方式,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集体所产生的集体主体文化,是集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2]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与批判,是教学事件与现实的交融,为师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3]两者都认为教学文化是对师生集体生活方式的描述,是对集体价值观念的一种映射,进而创建出一种集体主体文化。因此,教学文化是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背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而构建的一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的价值观念、价值意识与精神。
  
  二、西南联大的教学文化
  
  学校教学文化的塑造与养成,与所处时期、物质环境等有所联系,同时也与学校的领导体制密不可分,更离不开领导者的支撑和引领,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
  (一)从领导体制看西南联大的教学文化
  1、自由、开化思想的渗透
  一种文化的建立,既不能脱离具体的实际,也不能够凭空建起,须有一定的理念支撑。三校的领导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都拥有“自由、开化”的思想,并将其思想渗透到领导体制中,以教师为本位,尊重各自不同的价值意识形态与政治追求。因此,西南联大在成立之初,就坚持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制度。各院的院长、系主任也都充分尊重与信任教授,在学术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上教授都拥有自主权,对于联大教师各自的学术专长、学派特点与政治倾向都加以肯定。由于领导者将自由、开化的思想真正渗透到领导体制中,落实到实处,才能使联大呈现出自由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与思想意识。
  2、教学自由的推行
  每一个理论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意蕴和依靠,也总是在特定的时代与环境中产生。当时的联大教授有180人左右,其中留美97人,留德、法38人,留英18人,留日3人,在其它国家留学和在多国留学的21人。[4]由于不同的留学背景,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与文化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既有闻一多、吴晗等直接反对蒋介石的教授,也有吹捧帝王之术的御用哲学家。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联大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基础上,还推行教学的自由。让能者尽其才,对各自不同的观点与追求既不加以干涉,也不加以评判,而是让他们充分展现在教学中,让学生去吸收各自不同的观点,吸纳其精华。在联大,同一门课可同时由两个教师或是多个教师开设,学生自行进行选择,而且联大的许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选择与讲解。如《中国通史》,吴晗主要讲制度演变史,雷海宗主要讲历史循环史,而孙堂则重要侧重于经济方面等。[5]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来进行讲解,也可以侧重点不一样。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很自由,如闻一多讲一首《天问》就讲了一个学期的四十多节课。[6]教国文的教师,可以今天选几首李白的诗,或者明天选一篇《逍遥游》来讲。[4]
  联大在自由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中,呈现出教学的自由。在教学中,让每个教师将自己所专、所研发挥至极致,无规定的范式,无规定的教法,甚至无既定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行选择。让联大的学术自由也真实的体现在教学之中,让课堂受不同文化,不同学术观点的熏陶,使课堂成为多元而开放的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创新、成长。
  (二)从教师看西南联大的教学文化
  1、教师将自己视为一门可开发的课程
  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语道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陈寅恪公开宣布“前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他说到做到,传授给学生都是自己所研究,而别人都未讲过的东西。沈从文教习作的时候,常常给学生看自己的习作,而时常将这些习作当范例来讲。正如梅贻琦所说真正的大学并不是高楼耸立就可以称之为大学,而是有大师的存在。教学文化的塑造,也与教师的学识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应让学生感受知识是浩瀚而无止境的。联大的教师将自身视为一门可开发的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每次课更新着不同的学术内容,将自己的所专、所研教授给学生。不只是依靠书本,也不只是停留于某个限定的范围与领域,真正做到是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给与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更广阔的眼界。
  2、显性和隐形知识的融合
  隐形的文化潜藏在各类文化事实的背后,是外在显性事物的精神反映和灵魂。联大的教师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融合进了隐形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扩充,还获取了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与人格的熏陶。吴晗、雷宗海等人教授历史的时候,可以各成一派,讲自己所专攻的部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并不唯真理独尊。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学术的争鸣,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与对学术的信心。好的教师,不是灌输,而是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式与广阔的眼界。沈从文将自己的创作当作范例来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有这样的写作风格,文章可以这样来写。在讲授的同时,也接受学生所给建议或是不同的观点,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谦逊的品质。闻一多一篇课文可讲授四十多节课,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给与了学生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角度,使学生了解到知识不是唯一,也没有绝对,只要有更宽泛的思维,多角度的视野,就会发现知识的多层次性和立体性。华罗庚教授在鸡蛋也要分成五份吃的情况下,写出了《堆垒素数论》,朱自清在冬天只披一件毡披风给学生讲课。[5]在当时贫乏而艰难的物质环境中,教师并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而是更加的热情和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认真的教授着每一次课,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求职的热情和教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无形培养了学生对学术的热情,塑造了学生的品质。联大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求知的热情与品质,使显性和隐形知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三、从学生看西南联大的教学文化
  
  1、通专兼顾的培养模式
  西南联大一直保持着学本位思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而且认为大学教育目标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做到通专兼顾。因此,进入联大的学生在一、二年纪注重文理的交叉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三、四年纪按规定范围选修本系的几门专业课课外,其它全是任意选修,而选修不受院系的限制。[4]在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的专,要求学理的学生应该学习大学语文,应该有文学的素养,因为文学可以塑造人的品格与德性。学文的学生应该懂得理科的知识,这样才有助于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开阔。联大在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同时注重专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既通又专。
  2、看似自由,实则刻苦的学风
  联大的学术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使学生也形成了自由的学习方式。学生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所学的知识,选择自己喜爱的老师,自己喜欢的课堂,以及钻研自己的学术专长。当你不喜欢老师的教学风格或是他所讲的知识的时候,又可以自由的离开课堂或是去听别的老师的课。在学生自由的背后又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加以管理,学生在校期间不可以提前毕业,只能延期毕业,每个学生必须取得132-136个学分,而在一个学年内至少取得30个学分,才能升级。一年纪的学生即使修够学分,若必修课有一门达不到70分以上,也不得升级,基础课程不及格只能重读。二年级时,理工科被淘汰的高达20%,而文科高达4%。[4]这样严格的考核制度与高淘汰率,使学生形成了看似自由,实则刻苦的学风。学校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力,塑造不同的个性和学术需求。同时,严格的淘汰率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促使学生更刻苦、努力的学习。由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学生只能到茶馆去自修与交流,而当时的泡茶馆也成了一种风气。当时的恶劣环境是今天的高校无可比拟的,而联大的刻苦学风也是今天的学生不能比拟的。西南联大的学生在竞争中成长,也在竞争中严格自己,刻苦进取,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不忘对自身的超越。
  总之,西南联大在教育史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值得人们去深思,一种文化若只留下躯壳,就会毫无意义。西南联大的隐形教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它的成就与辉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深思。
  
  参考文献:
  [1]天瑜.文化守望[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建构和呈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
  [3]陈效飞,任春华.教学文化研究与历史启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第3期。
  [4]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7月。
  [5]谢冰.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J],士径拾掇。
  [6]周棉.西南联大的校园氛围与闻一多精神之养成[J].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45卷第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的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何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条件下,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文物古迹的现状,探讨文物保护与旅游业之间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文物古迹;保护;环境;旅游业;和谐    我国是文物大国,有众多的文物古迹,长期以来,人为损毁和自然损坏相当严重,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现阶段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一方面要保护好文物古迹,传承子孙;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旅游,促进经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自主创业已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潮流,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优惠措施支持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也走上了创业之路,通过对女性创业的调查,发现98%的女性创业是成功的,而女性要取得创业的成功,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特质、良好的思想品质、一定的创业能力及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创业素质。  关键词:转型时期;女性创业;素质;能力    创业是创造经济价值
期刊
摘 要:《立体几何》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有关夹角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有关距离的问题。而向量作为工具的引入,它具有自由平移现时保持不变的特性,使得立体几何应用代数方法来进行研究,用代数方法进行运算,从而对空间想象能力降低了。而向量的引入,仅仅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昌有关垂直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有关平行的问题,本人就立体几何用向量方法来求解有以下几点心得。  关键词:向量;法向量    一、
期刊
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大致可以容纳10至20多条新闻,如何对这些新闻稿件进行整理加工,,有序排列组合,让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把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深刻地印入脑海中呢?  传统的做法是分类串线,先重后轻,依次安排政治、经济、文体、社会、最后是国际新闻,头条新闻选择具有最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后依次递减。这种编排法对头条新闻的选择非常重要,政治价值是选择头条新闻的一条重要原则。编辑在看稿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选择
期刊
2009年2月12日随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的正式下达,全国乳业三巨头之一,有着50年辉煌历史的三鹿乳业集团这座乳业帝国大厦瞬间轰然倒塌,正式宣布破产。这无疑给我国商界和企业界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憾。  人们感到困惑:一个赫赫有名,有着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利税大户,拥有“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知名企业怎么会和“三聚氰胺”毒奶粉挂起钩来?几十万儿童受到伤害,有的孩子还被剥夺了生命,正象法庭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逆向思维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通过选择题、黑盒子题、论述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个例分析,启发和指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法简捷地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題能力。  关键词:逆向思维;正向思维;创新思维    顾名思义,“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与传统的、习惯的、正面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模式,即与通常的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不是从
期刊
摘 要:集体归属感是指人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渴望将自己归属到某个集体中去,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集体归属感在发挥集体的效用和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体归属感也就成为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必备素质。如今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缺失日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多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集体归属感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
期刊
摘 要:电视频道专业化历经了数十年发展与探索。但当前电视频道专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主要问题有频道专业特色不明显、频道风格简单化、盈利模式单一等。解决的策略有付费系统的建设、准确定位受众以及培养受众参与的意识。在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电视频道专业化亟待真正意义上实现。  关键词:文化产业;频道专业化    电视,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文明、构建意识形态、服务大众、提供娱乐等方面
期刊
摘 要:钱大昕对于史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廿二史考异》更是冠绝古今。研究大昕的治学方法特别是治史方法无疑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大昕的著作,从而从根本山认识大昕的治史之法,认为大昕治史在于“实事求是”。  关键词:钱大昕;史学;实事求是    钱大昕字小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是十八世纪即乾嘉时代的史学大师,先生在史学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绩。这其中反映在《廿二十
期刊
摘 要:《边城》的人,演绎了一段美丽而伤感的爱情故事,沈从文以此揭示了故事中浓呛的悲剧味,深刻表达了对湘西边城人的人文观照和真挚爱意。在《边城》以及湘西系列作品之中,忧愁无处不见,这恰是沈从文悲天悯人情怀的映照。对那些湘西水山世界里的人,沈从文倾注了无尽的感动和欣赏。以水来知人,以人来知愁,以愁更来知人,走近湘西人,走近沈从文。  关键词:边城;那人;忧愁;沈从文    沈从文眼中的人类世界到底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