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南长沙,九曲十八弯的浏阳河如丝带般绕城而过。前些年,河的西边是率先迈进现代化的主城区,东边则是开发在即的城乡结合部东岸乡。陈旧的民居区里生活着本地居民和陆续进入城市的务工族。在这片社区的中间,有一所简陋的村级学校——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一天,“村小”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位身形清瘦、长发飘飘的大哥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曾繁峰老师。
天生喜欢画画的孩子们和有点青涩的曾老师共同上完了新学年的第一课——“大家一起画”。孩子们画得最多、最好的是七色彩虹。透过一道道彩虹,曾老师看见了孩子们心中彩色的梦,意识到——自己就是这群孩子实现艺术梦想的引领者和守护人。
播种水彩
小小艺术家的成长不能没有技艺,更不能缺少灵性。带领孩子们放飞彩色梦想,起步时就要找准方向。于是,一个水彩专业的高材生从孩子们纯真的天性里找到了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气质,他将用自己的专业引领这群孩子在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中成长。
坚定的选择便是华丽的出发。在各级领导及学校全体教师的支持下,东风小学儿童水彩画课堂和一位年轻教师的教育理想同步开启。
儿童水彩画的切入点在哪里?曾老师说:“水彩画的特性、材料,以及水彩画的本体语言,都要尝试搬进课堂。”一纸一笔一颜料,简便的工具使得水彩画在小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曾老师带着孩子们把颜料放入盘子里搅拌,色彩之间出现了神奇的变化。一笔一笔地涂抹,同时还要算计着笔尖上的含水量。遇水后的画纸有点儿起皱,孩子们难以把握。细心的老师像一名游泳教练,领着孩子们从熟悉“水性”开始。师生一步一步地演练,一张一张地尝试,当第一批儿童水彩画贴到校园的墙上时,高兴的可不只是孩子们——经过了一天辛苦劳动的家长们也咧着嘴,欣慰地听孩子们讲他们的水彩故事。
一天的课程在欢笑中结束了,“村小”里的水彩故事却刚刚开始。
玩味水彩
校园里有了第一批水彩画,美好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专业的直觉告诉老师,孩子们的习作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色彩的干滞,全然没有水彩画的灵动、自然和滋润。遇到教学困难的时候,湖南省教研员朱小林老师、长沙市美术教研员詹蓉老师、芙蓉区美术教研员彭海鳌老师来到校园里,与曾老师一起,从分析学情入手,帮助他走出困惑:儿童水彩不能过度关注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不能过多强调水彩画的作画程序,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多,否则会干扰孩子们的创作……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会“随性而为,随机而动”,曾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由原来的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他精心设计了一批课例,制作了一批范画。“水彩游戏”成为了课堂上体验水色性能、培养创作意识、生成对绘画持久兴趣的良方。例如《熟悉的肖像》一课,设计思路为以湿纸滴色率性地在纸上做出一个粗略的大“墨迹”效果,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直至完成一幅自己比较熟悉的水彩肖像画。“先色后形”的教学思路释放了孩子们被“形”缚住的稚嫩双手。罗恩菲德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孩子在“墨迹”效果上做出的动作和产生的想法。加强对创作过程的关注,减少对创作结果的苛求,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创作更加自由、放松,收获也更丰富了。
喷啊,洒啊,流啊,有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初学水彩的孩子们。“韵色放彩”,正是这些水彩的喷洒与吹流,让孩子看到了渐变和肌理,在小小的惊喜后,忽而有了发现与感慨:水彩原来还可以这样“玩”!
生活水彩
“玩”过水彩之后,起初的陌生与恐惧渐渐消散,创作和奇想开始萌发。“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美术也不例外。美术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和发现,积累了一定的记忆与经验,再试着用水彩进行水色表现,尝试用多种形式画出人物,找到适合自己的描绘人物的方法。由于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周围的环境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低矮的小屋、狭窄的街巷、青苔斑驳的围墙、绿油油的菜园子都是天然的写生基地。在水彩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留心观察并收集周围人物常见的动态,在模仿演练中体会人物动态的表现要领,尝试用“剪影式平涂”的方式描绘下来,提升创作兴趣,加深对水彩造型的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孩子尝试各种人物的水色表现,鼓励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物绘制“样式”。于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铺陈开来,你很难想象这些小学生能描绘这样的场景:马路边的包子店;灯火通明的夜宵摊子前,老板正努力地烹制各种食品;一家三口在浏阳河畔幸福地漫步……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折射到孩子们的眼睛里,沉淀为他们未来人生的基石。儿童眼睛里的世界独具生活趣味,又闪耀着现代艺术的个性气息,散发着浓浓的“水彩味道”。老师组建了第一支水彩画校队
“彩绘生活”的芳香悄然弥漫,把兄弟学校的美术老师、上级领导和专家,以及孩子们的家长,都吸引来了。他们为这些作品中的“孩子味”叫好,为作品中天马行空的“真性情”叫好,为其中充盈的生活气息叫好,同时,更为这些作品背后坚守美术教育的老师深深打动。经过教育局的全面考察,东风“村小”的儿童水彩正式挂牌,成为儿童水彩画特色学校。
至纯水彩
水彩特色学校,在东风“村小”的领导和老师看来,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学校水彩画教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2017年春天,这所“村小”华丽蜕变,宽敞明亮、大气磅礴成为“新东风”的代名词。学校硬件建设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美术展厅、美术工作室、美术教室等一应俱全。
水色的交融、光影的变幻,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孩子心中的那方艺术圣土。孩子的水彩视界与艺术表达有了一定基础时,新的挑戰又开始了。这些兴致更浓、基础更扎实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的观察与表现,而转向对态度和情感的倾诉,或者对个性的表现。于是,曾老师又开始了新的尝试。首先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们最想画什么、想要如何去画。其次是根据学生所需,结合水彩画教学设置多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励、引导孩子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体验触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加深对材质和肌理的理解。通过各种尝试性练习,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使用的表现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美术组老师开始尝试鼓励孩子们通过制作水彩绘本的方式拓展校园水彩画内容,从故事的采集到色彩的表达,从文字的撰写到整体的装帧,让孩子的思维和体验延伸至核心素养的多个层面。这样,孩子们学习水彩画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绘画本身,而是与学校的“大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学科间的互动,获得艺术素养、文字表达、观察思辨、精神品格等诸多方面的立体式提升,迅速改变着学校教育的面貌与品质。曾老师在设计水彩画教学的“纯美净地”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至美至纯的“无所为而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遇见最美的艺术,遇见最好的自己。
在几年的探索中,东风小学的水彩画教学依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主题划分为三个板块——“韵色放彩”“彩绘生活”“纯美净地”。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以螺旋式的方式发展与生长。
“儿童艺术行为的成果,其审美特征通常值得观看,儿童艺术作品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应该拿出来供人们观看和欣赏。儿童艺术作品还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学校水彩画教学,八年的行走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大众水彩收藏网发特稿关注,《中国美术教育》2015年第3期刊登儿童水彩画作品,2017年7月出版儿童水彩画著作《水韵视界彩绘生活》,“水韵视界·彩绘生活”儿童水彩展获湖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学暨观摩活动集体一等奖……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果,关于实现艺术和生活的相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漫漫前路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与践行。
天生喜欢画画的孩子们和有点青涩的曾老师共同上完了新学年的第一课——“大家一起画”。孩子们画得最多、最好的是七色彩虹。透过一道道彩虹,曾老师看见了孩子们心中彩色的梦,意识到——自己就是这群孩子实现艺术梦想的引领者和守护人。
播种水彩
小小艺术家的成长不能没有技艺,更不能缺少灵性。带领孩子们放飞彩色梦想,起步时就要找准方向。于是,一个水彩专业的高材生从孩子们纯真的天性里找到了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气质,他将用自己的专业引领这群孩子在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中成长。
坚定的选择便是华丽的出发。在各级领导及学校全体教师的支持下,东风小学儿童水彩画课堂和一位年轻教师的教育理想同步开启。
儿童水彩画的切入点在哪里?曾老师说:“水彩画的特性、材料,以及水彩画的本体语言,都要尝试搬进课堂。”一纸一笔一颜料,简便的工具使得水彩画在小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曾老师带着孩子们把颜料放入盘子里搅拌,色彩之间出现了神奇的变化。一笔一笔地涂抹,同时还要算计着笔尖上的含水量。遇水后的画纸有点儿起皱,孩子们难以把握。细心的老师像一名游泳教练,领着孩子们从熟悉“水性”开始。师生一步一步地演练,一张一张地尝试,当第一批儿童水彩画贴到校园的墙上时,高兴的可不只是孩子们——经过了一天辛苦劳动的家长们也咧着嘴,欣慰地听孩子们讲他们的水彩故事。
一天的课程在欢笑中结束了,“村小”里的水彩故事却刚刚开始。
玩味水彩
校园里有了第一批水彩画,美好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专业的直觉告诉老师,孩子们的习作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色彩的干滞,全然没有水彩画的灵动、自然和滋润。遇到教学困难的时候,湖南省教研员朱小林老师、长沙市美术教研员詹蓉老师、芙蓉区美术教研员彭海鳌老师来到校园里,与曾老师一起,从分析学情入手,帮助他走出困惑:儿童水彩不能过度关注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不能过多强调水彩画的作画程序,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多,否则会干扰孩子们的创作……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会“随性而为,随机而动”,曾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由原来的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他精心设计了一批课例,制作了一批范画。“水彩游戏”成为了课堂上体验水色性能、培养创作意识、生成对绘画持久兴趣的良方。例如《熟悉的肖像》一课,设计思路为以湿纸滴色率性地在纸上做出一个粗略的大“墨迹”效果,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直至完成一幅自己比较熟悉的水彩肖像画。“先色后形”的教学思路释放了孩子们被“形”缚住的稚嫩双手。罗恩菲德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孩子在“墨迹”效果上做出的动作和产生的想法。加强对创作过程的关注,减少对创作结果的苛求,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创作更加自由、放松,收获也更丰富了。
喷啊,洒啊,流啊,有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初学水彩的孩子们。“韵色放彩”,正是这些水彩的喷洒与吹流,让孩子看到了渐变和肌理,在小小的惊喜后,忽而有了发现与感慨:水彩原来还可以这样“玩”!
生活水彩
“玩”过水彩之后,起初的陌生与恐惧渐渐消散,创作和奇想开始萌发。“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美术也不例外。美术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和发现,积累了一定的记忆与经验,再试着用水彩进行水色表现,尝试用多种形式画出人物,找到适合自己的描绘人物的方法。由于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周围的环境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低矮的小屋、狭窄的街巷、青苔斑驳的围墙、绿油油的菜园子都是天然的写生基地。在水彩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留心观察并收集周围人物常见的动态,在模仿演练中体会人物动态的表现要领,尝试用“剪影式平涂”的方式描绘下来,提升创作兴趣,加深对水彩造型的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孩子尝试各种人物的水色表现,鼓励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物绘制“样式”。于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铺陈开来,你很难想象这些小学生能描绘这样的场景:马路边的包子店;灯火通明的夜宵摊子前,老板正努力地烹制各种食品;一家三口在浏阳河畔幸福地漫步……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折射到孩子们的眼睛里,沉淀为他们未来人生的基石。儿童眼睛里的世界独具生活趣味,又闪耀着现代艺术的个性气息,散发着浓浓的“水彩味道”。老师组建了第一支水彩画校队
“彩绘生活”的芳香悄然弥漫,把兄弟学校的美术老师、上级领导和专家,以及孩子们的家长,都吸引来了。他们为这些作品中的“孩子味”叫好,为作品中天马行空的“真性情”叫好,为其中充盈的生活气息叫好,同时,更为这些作品背后坚守美术教育的老师深深打动。经过教育局的全面考察,东风“村小”的儿童水彩正式挂牌,成为儿童水彩画特色学校。
至纯水彩
水彩特色学校,在东风“村小”的领导和老师看来,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学校水彩画教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2017年春天,这所“村小”华丽蜕变,宽敞明亮、大气磅礴成为“新东风”的代名词。学校硬件建设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美术展厅、美术工作室、美术教室等一应俱全。
水色的交融、光影的变幻,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孩子心中的那方艺术圣土。孩子的水彩视界与艺术表达有了一定基础时,新的挑戰又开始了。这些兴致更浓、基础更扎实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生活的观察与表现,而转向对态度和情感的倾诉,或者对个性的表现。于是,曾老师又开始了新的尝试。首先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们最想画什么、想要如何去画。其次是根据学生所需,结合水彩画教学设置多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励、引导孩子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体验触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加深对材质和肌理的理解。通过各种尝试性练习,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使用的表现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美术组老师开始尝试鼓励孩子们通过制作水彩绘本的方式拓展校园水彩画内容,从故事的采集到色彩的表达,从文字的撰写到整体的装帧,让孩子的思维和体验延伸至核心素养的多个层面。这样,孩子们学习水彩画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绘画本身,而是与学校的“大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学科间的互动,获得艺术素养、文字表达、观察思辨、精神品格等诸多方面的立体式提升,迅速改变着学校教育的面貌与品质。曾老师在设计水彩画教学的“纯美净地”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至美至纯的“无所为而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遇见最美的艺术,遇见最好的自己。
在几年的探索中,东风小学的水彩画教学依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主题划分为三个板块——“韵色放彩”“彩绘生活”“纯美净地”。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以螺旋式的方式发展与生长。
“儿童艺术行为的成果,其审美特征通常值得观看,儿童艺术作品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应该拿出来供人们观看和欣赏。儿童艺术作品还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学校水彩画教学,八年的行走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大众水彩收藏网发特稿关注,《中国美术教育》2015年第3期刊登儿童水彩画作品,2017年7月出版儿童水彩画著作《水韵视界彩绘生活》,“水韵视界·彩绘生活”儿童水彩展获湖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学暨观摩活动集体一等奖……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果,关于实现艺术和生活的相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漫漫前路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