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五彩瓷的艺术表现技法及特征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彩指的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它是釉上彩中的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再低温二次烧成。因彩在釉上,用手抚摸,有凸起的感觉,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釉上五彩以红、绿、黄、蓝、紫五种颜色描绘纹饰,也可只用二三种颜色。画法均用单线平涂,较早实物为明成化年制,至嘉靖蓬勃发展,并开始加饰金彩。至于青花五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颜色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技法,一般以釉上红、绿、黄、紫釉下青花为主要色彩,明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青花五彩较为著名。雍正朝开始,粉彩逐渐盛行,五彩瓷器制作日趋衰落。
  清代五彩瓷的发展及装饰风格大致可以分为过渡期、鼎盛期、衰落期三个阶段:
  一、过渡期
  清顺治时期五彩瓷的装饰,一部分保留明嘉靖特征,纹样满密,色彩浓重,突出红彩或绿彩,以锦地开光为多见,并多利用两种不同色彩来表现图案的阴阳向背;一部分则受明天启、崇祯的影响,画面疏朗,色彩淡雅;还有一部分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呈现出清代釉上五彩的新面貌。这一时期色彩以红、绿、黄三色较为多见,红色为枣皮红,绿色为深绿,均十分浓重。也有一部分色彩相对清秀、淡雅,釉面光亮匀净,呈色较淡,部分器物的颜色容易脱落,器物的纹饰多以人物画为主。常见的器型有罐、盘、瓶、花觚等。纹饰以花卉、人物、动物等题材为主,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用红彩画出各种锦地纹饰,口部多饰酱色是这一时期五彩瓷器的装饰特点。
  清顺治五彩人物纹倒流壶(图1),河北博物院藏。腹径11、高17厘米。壶身为桃形,腹部两侧有弯曲壶柄和细长流,流与壶身有桃叶相连,腹部渐收,足外撇。该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壶中有2个隔水管,壶底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由于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会漏酒。另一个隔水管在壶嘴处,同样的原理确保了入酒时酒不溢出。
  壶的一面用五彩绘八仙中的铁拐李、蓝采和和麋鹿,并用红彩书杜甫《秋兴八首》之五的诗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另一面用五彩绘韩湘子、曹国舅及仙鹤。
  这件以仙桃为型,以八仙人物、吉祥动物、杜甫诗句为纹饰,寓意吉祥的器物,构思设计巧妙,工艺精湛独特,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聪明才智。
  此器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酒具。酒具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于盛放、贮存、温煮、饮用等。在新石器时代,酒杯和存贮酒的陶瓶、罐等就已经出现;商周时期,青铜和陶、漆木等材质的酒具在当时成为主流,其形制和样式也更加丰富;隋唐及至宋元时期,随着陶瓷制作工艺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瓷质酒具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随着各种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酒具的材质及类型更加多样化、精美化,除精细的瓷质酒具外,还有金、银、铜、锡、玉等材质的酒具,亦十分精致、优美,且功能各异,富有趣味。
  二、鼎盛期
  康熙五彩是在明代五彩和顺治五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鲜明透澈的色彩应用,丰富多彩的纹饰装饰,刚劲有力的绘画线条,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色彩的运用和创新更加丰富,特别是釉上蓝彩的发明,改变了釉上没有蓝彩的历史,不仅取得了与青花五彩异曲同工的装饰效果,甚至比青花更加色浓、鲜艳。
  1.康熙五彩的艺术表现技法
  康熙五彩的线条绘画工整准确,技艺纯熟,写实性强。康熙五彩敷色讲究严谨精细,与大明五彩自由奔放、粗犷豪放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康熙五彩的色料调和技艺进行了很大的改进,采用乳香油调料比用胶水调料更容易掌握,又能把物象描绘得精细入微,因此,康熙五彩的线条显得十分清秀。康熙五彩以沉静素雅为特色,除了常用的红、绿、黄、褐、紫、蓝等彩外,金釉和黑釉的广泛应用,使其画面更加丰富。金彩多用于官窑器物,表现出康熙五彩的富丽堂皇。由于黑彩在白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黑白分明,能够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因此,在勾画树木的枝干、花卉叶脉、装饰的飘带、人物的眼睛、山岭山峰、鞋子、发髻、图案的轮廓线、局部点染时常用黑彩来表现,运用十分广泛。金彩、黑彩、蓝彩的应用使得画面更加写实逼真。边饰图案一改大明的简练明快,画法虽工整复杂,但略显闭塞繁密。在绘画工艺上,先用红黑两种油料勾线,干后再填色,所填出的颜色不用明暗渲染,只是平填。填好后的色料在低温烧制后呈玻璃状,像镶嵌在瓷器上的宝石一样闪闪发亮。
  2.康熙五彩的艺术装饰特征
  康熙五彩的艺术表现技法和装饰特征有明显的特色。在器型上,器型样式在传统优秀器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器型挺拔,体积较大,胎体厚重,具有阳刚之气。在新创造的品种中,除了对传统器型的继承、改进以外,康熙年间还设计出一系列新器型,如棒槌瓶,以形似棒槌而得名,轮廓有鲜明的棱角线,很像民间妇女洗衣服用的木制棒槌。棒槌瓶的发明创造,说明陶瓷器物的创新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题材上,康熙五彩既继承了传统题材,又出现了反映民间百姓日常生活气息浓郁的题材。康熙五彩除了常见的人物、花鸟、山水、宗教、民俗等题材外,还有神话、传说、典故、戏曲故事等题材运用也十分广泛。在构图上康熙五彩注重空间处理,虚实结合,色彩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画面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康熙五彩构图方法不受自然景物的限制,构图丰富繁密,结构严谨。康熙五彩的画面主题都安排在器型的主要部位,以突出主题;在构图形式上,以层次繁密为主,画面“密难插针”,以图案环绕主题绘画。
  康熙釉上五彩的装饰手法多姿多彩,有红地五彩、蓝地五彩、米地五彩、白地五彩、哥釉五彩、蓝青地五彩、蓝地描金五彩、墨地五彩、锦地开光五彩等,充分顯示了康熙釉上五彩卓越的彩绘艺术及制造工艺。
  清康熙五彩婴戏图将军罐(图2),河北博物院藏。口径14、腹径28、高40厘米。直颈,丰肩,腹至足逐渐收敛,平底,底足内书“吉庆堂制”四字青花款。附宝珠顶高圆盖。盖、直颈外壁、器身以红、绿、黄彩绘儿童嬉戏、玩耍、游戏的婴戏图。画面多姿多彩,热闹欢腾,寓意丰盛祥乐,多子多福。   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纹盘(图3),河北博物院藏。口径35.4、底径20.2、高6厘米。敞口,弧壁,浅腹,圈足。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盘内口沿开光内饰折枝花卉,并以钱纹相隔,盘内绘五彩人物故事图案。
  三、衰落期
  雍正时期受粉彩瓷的影响,釉上五彩的烧制数量骤减。五彩瓷开始逐渐地走向衰落。雍正的釉上五彩制作也非常精美,更加的柔和、淡雅,纹饰也由康熙的繁杂趋于疏朗,线条也由刚劲变为细腻,疏密结合错落有致,整体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雍正釉上五彩的总体特点是清雅俊秀。常用的颜色有红、黄、绿、紫、蓝、黑、白等色,施色较薄,大红大绿少见,蓝色使用较少,黑色较多。
  乾隆至道光时期,五彩器物已经十分稀少,像乾隆时期官窑的龙凤碗和十二月令花卉杯,嘉道时期的撇口式五彩龙凤碗和花卉杯,是为代表。
  同治、光绪时期,民窑开始烧制仿明代及康熙的五彩瓷器,有的还仿写明代各朝及康熙款、图记款,字迹潦草。同治时期仿制的五彩瓷,色彩浓艳,施彩较厚,缺乏光泽,纹饰绘画得也比较粗犷,不及后期光绪仿制的五彩瓷精细。光绪时期大多是仿康熙的五彩瓷器,有白地五彩和青花五彩。白地五彩中使用的红、黄、绿彩色较为鲜艳,但红彩表面有的比较干涩淡薄,有的厚暗;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器物,青花的颜色过于浓艳、漂浮,色阶变化不明显,绘画层次少。所仿器物的胎质疏松,胎釉结合不紧密,符合晚清时期器物的特征。
  清雍正五彩龙凤纹碗(图4),河北博物院藏。口径14.8、高6.5厘米。口沿微撇,弧腹,圈足。白釉作地,内外口沿处绘青花双弦纹,碗内绘火焰龙纹,红绿相间,对比强烈。外壁口沿处在双弦纹之间绘杂宝一周。腹壁红绿龙凤穿梭于折枝花卉中,二龙二凤相间排列,纹饰间衬以釉下青花。青花双弦纹圈足,底部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此碗修胎规整,胎骨洁白坚质,造型端庄典雅,纹饰清丽明快。
  清光绪五彩人物纹筒瓶(图5),河北博物院藏。口径12、腹径19、高45厘米。形若直筒,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筒瓶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器身彩绘以红、绿、黄三种颜色为主。主题纹饰绘“吕布戏貂蝉”人物故事。凤仪亭下,董卓端坐,一手捻长髯,一手摇折扇,貂蝉正向吕布哭诉,吕布手执方天画戟,怒目圆睁。在很小的绘画空间内,人物关系、人物形象描绘得准确、生动、传神。间绘花草、洞石、亭榭,使画面丰富、饱满。
  清光绪五彩鹭莲纹将军罐(图6),河北博物院藏。高46、口径13、腹径28厘米。直口,丰肩,敛腹,足外撇,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 通体以白釉为地,用红、绿、金等彩繪荷塘夏景,塘中荷花含苞待放,亭亭玉立,微风吹拂水面,翠鸟攀在弯曲的荷梗上,相互顾盼。设色浓而不娇艳,刻画细致入微,色彩绚丽,表现了安逸恬静的自然风光。
其他文献
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西湖织锦让白居易的诗成为现实,在丝丝缕缕的交织中变幻出一个美不胜收的天堂。  西湖织锦与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西湖织锦又从蜀锦的古朴、宋锦的儒雅、云锦的艳丽中吸取精华,将西湖山色的灵秀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在织锦品种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近现代生产西湖织锦的民族企业有杭州都锦生丝织厂、
期刊
摘要:尽管说一直以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用等方面成就颇丰,却因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还有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使得一些古建筑文物面临着毁坏甚至消失的危机。基于此,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特征、保护和修缮要遵循的原则、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基础上,探讨现代古建筑文物科学合理性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希望借此更好地保存、传承我国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问题;措施 
期刊
“五彩之器,明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研意巧,花样渐多。明代彩瓷发明足以詹绝奕世,震烁一代者殊不知浅鲜,综其变迁可得而言。”五彩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同时也是景德镇首创的釉上彩绘的一种传统瓷。正如清代镇江人陈浏所著《匋雅》中云:“五彩华贵,青花幽靓。”康熙五彩冠绝一时,画法独特,风格一绝,为世人所重,均令后世难以企及,又如《匋雅》所評“
期刊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载体,文物文化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价值的拓展和传递是极为重要的。新的时代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承文化,文物应当更好地呈现自身的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文化需求相契合,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去探索文物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文物利用;文物保护;创新策略;文化传播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文化的内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文
期刊
摘要:博物馆对外展览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科学技术进步,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需求下,博物馆对外展览应融合文化传播形式的革新,成为创新推进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工具。这不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博物馆对外展览;文化传播;数字化  博物馆对外展览是以博物馆
期刊
朱汝珍(1870—1942)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22岁考入广雅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乡试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殿试以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诰授光禄大夫、南书房行走、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读法律。回国后先后任刑部主事、京师法律学堂教授,奉命创定商律,并参与修订国家刑律,编修《德宗实录》。民国十
期刊
北宋官窑及传世哥窑目前研究现状,仍应以故宫编写的《官窑瓷器》一书为准。耿宝昌专家在前言中曾提到,北宋官窑是否存在、在哪仍然是个谜。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  哥窑和北宋官窑一样,是目前宋瓷中最后两个没有发现窑址的名窑,也是没有窑址发现的残器作对比的名窑,属于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北宋官窑仅在南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有一条简单记载
期刊
摘要:敖汉地区先后出现过史前文化、青铜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期间受到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经过长期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带有敖汉地区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记录这一历史进程的物质文化遗存,它们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相应文化特征,成为多种文化共现的标识。  关键词:民族;馆藏文物;文化融合;地域特征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鲜明的文化特征,与吸收先进的或外来的
期刊
本文通过对五彩瓷的起源及明清五彩瓷用彩方面的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广义上的五彩可看作两类:一为釉上五彩,它是由宋金时期的红彩、红绿彩发展而来的,金代磁州窑及定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可看作早期釉上五彩的雏形。后期,经元代釉上五彩及明早期洪武的釉上红彩最终演化而成。它在已烧成的洁白瓷胎上绘制红、黄、绿等色彩为主的釉上彩图案,再入窑经800℃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二为釉下青花釉上
期刊
黑瓷在陶瓷史上往往被忽略,除了宋代茶文化常使用外,黑釉瓷器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虽然,黑釉不如粉彩、斗彩绚丽;不如青瓷、白瓷有名气,但是黑色瓷器同样也是中国陶瓷史上必不可少的一分子。黑釉: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