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上)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nam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官窑及传世哥窑目前研究现状,仍应以故宫编写的《官窑瓷器》一书为准。耿宝昌专家在前言中曾提到,北宋官窑是否存在、在哪仍然是个谜。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
  哥窑和北宋官窑一样,是目前宋瓷中最后两个没有发现窑址的名窑,也是没有窑址发现的残器作对比的名窑,属于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北宋官窑仅在南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有一条简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考虑到宋徽宗风雅自命、能诗能画、好古成癖,设窑烧造他所指定式样的瓷器,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写这篇文章,是源于我在藏家手上所见到的他购自海外的宋代官窑。北方胎土,风格与南宋官窑有别,有宋徽宗的喜好特点,并且与部分傳世哥窑有相似之处。这使我想起了耿宝昌专家所提到的,“陶瓷学界对宋代官窑而论,谈及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的问题时,多涉及宋哥窑,并有‘官哥不分’之说。”在研究过程中,参考郭演仪在1998年的研究报告,肉眼与科学检测都指向了北宋官窑。笔者希望能够互相印证,解开北宋官与传世哥之谜。因为题目太大而复杂,对于北宋官的论证将在下篇详述。
  笔者此文用传世哥窑论述北宋官窑,是因为人们对哥窑多有研究。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万里、冯先铭、孙瀛洲、耿宝昌、朱伯谦、李炳辉、吕成龙等的前期研究,因有大量实物接触、并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他们对哥窑的论述可认为是可靠、可信的。
  早在1943年,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就曾对“传世哥窑”的命名提出怀疑。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炳辉也曾认为,当年登记造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导致了一些错论。在宋代并无哥窑名称,最早提到哥窑的文献是元末《至正直记》一书,元主要时期及宋代均未提及,均称之为宋官。总之,宋官与传世哥笔者认为应不作区分,统称官窑。而哥窑名称起源版本众多,笔者在此不作赘述。
  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的论证
  1.胎为北方胎土
  胎质是区分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点,最近见到的藏品宋官窑,肉眼可见明显的澄泥胎,为北方胎。下篇详述。
  (1)肉眼观察
  冯先铭专家提到,传世哥窑胎有薄厚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从时间上讲,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而言,也恐非同一处瓷窑出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据孙瀛洲所言,哥窑采用瓷土淘练细坚,因土非一种,故色也不一。笔者所见的藏品,有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胎色,如上述两位著名实战专家所说,也表明了肉眼观察的细节,部分传世哥窑,胎非紫口铁足,应当视为北方胎土,如图1。但传世哥窑也有铁足者,应视为南宋官窑制品;因南宋官胎土含紫金土,多为紫口铁足特征。这也印证了冯先铭专家说的从时间上讲,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恐非同一处瓷窑的出品。
  (2)科学检测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于1998年发表《哥窑瓷器初探》,基本结论为“哥窑烧造地点,最大可能在河南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但由于缺少宋徽宗使用及喜好证据,特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哥窑雅集》封面上,典型的厚重、规整、大气的香炉,由于所具有的套烧痕迹,而被大多数学者认为不是官窑;仅是因为官窑应不计成本,不会用套烧来降低成本。从而使得人们忽略了这一重要科学依据。
  2.器型、工艺和风格特点
  耿宝昌专家谈及宋代哥窑瓷器时说,“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底足工艺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并提出经六十年研究的一个观点,即别具特色的“传世哥窑”器就是宋代的哥窑产品。在古陶瓷研究中,器型体现重要时代特征,为宋早期作品。笔者在藏家见到的官窑正是如此,下篇详述。朱伯谦专家从器型来做出区分,朱伯谦先生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很可能出自元代,因为瓷器的胎比较厚重,和南宋当时的社会风格是不一样的。
  两位顶级专家都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传世哥窑特点,部分传世哥窑正是宋初以前器型,底足工艺露胎,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瓷器胎比较厚,与南宋风格有别。而为什么耿宝昌专家以六十年经验看宋代,朱伯谦专家看元代呢?笔者认为,耿宝昌专家看宋是多年实战加理论,即宋早期器型,做工精良,具有明显宋代官窑特征。朱伯谦专家看元代,是因为胎体厚重与南宋官窑风格有别。这一条很重要,如果是龙泉青瓷,厚胎厚釉与南宋风格有别,应当看做元代;但作为官窑有自己的规律,如南宋官窑早期修内司多是厚胎厚釉,或厚胎薄釉,而略晚郊坛官多薄胎薄釉或薄胎厚釉,这个规律是越早胎越厚,可能是受到北宋官影响。而元代遗址出土、墓葬及沉船实物的风格较粗糙,多仿紫口铁足比较好区分。部分传世哥窑是北方胎土,器型是宋早期,做工精良又有徽宗喜好特点,所以应当向前推论,看到北宋。
  3.部分传世哥窑有宋徽宗喜好和使用的痕迹
  北宋官窑其实就是宋徽宗本人设计、为自己使用和喜好而创造的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传世哥窑炉,炉膛内底存留六个支钉痕,较外支钉痕小巧(图2)。这种小巧的痕迹,大多学者认为传世哥非官窑。是因为官窑不计成本,不会用套烧来降低成本。但是,如果我们把北京故宫博物院全部60多件传世哥窑来作比较,香炉均有这种所谓套烧痕迹;而相对容易套烧的碗、盘、洗反而没有。传世哥窑产品也见不到炉膛大小的小型器物。
  笔者观点,北宋官应结合时代背景,尤其是宋徽宗个人所需及喜好。宋徽宗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成为道教最高教主。而道家十分重视烧香,并称敬香。要求香之间的距离要平等,而且相互的距离不超过一寸。所以炉内的小巧支钉痕应考虑为放香的距离标志,香一定有底座安放,这为道君皇帝烧香带来极大方便。这就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香炉是北宋官窑的加分依据。
  结论
  北宋官窑确实存在。北宋官窑是为皇家生产所需物质的第一个专用窑。当时生产物品统称官窑瓷器(包括现在极少的传世哥窑)。   主要特征:北方胎土、胎体厚重、施釉较厚,给人一种厚重、饱满感觉,风格与南宋官窑有别。器型规整有时代特性,多为礼器和文房用品。釉面细腻油润,有大开片(近现代称官窑)及小碎开片(近现代称传世哥窑)。
  部分传世哥窑极大可能是北宋官窑烧造,窑址沉睡在开封河床下。
  本文論述的传世哥窑,主要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写《哥窑雅集》共60多件。这些物品大多为宫中原物,但是个别也有元代特征,可能是明、清流入。这些物品中有部分风格与南宋官窑有别,是北方胎土,北宋官窑产品可能性大;有许多紫口铁足,南方胎土特点的可能是南宋官窑产品。正如冯先铭所说有时间早晚之分,情况复杂。因为北宋官窑时间很短,又有外强掠夺和宫中外盗,数量很少。所以本文标题定为: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
  哥窑开片本是一种缺陷,但它是一种可接受的美感。正如汝瓷有不开片、大开片、小开片、苍蝇翅开片。本文通过研究众多传世哥窑证明北宋官窑存在。逻辑上,北宋官窑产品一定有大开片的官窑。笔者碰到的藏家手上的藏品,正是罕见的具有北方胎土特征,与南宋官窑风格有别,与传世哥窑工艺相同,且有明显的宋徽宗喜好特点。古陶瓷并不是只有观测,更精彩的是其中的逻辑演绎。当今伟大的科学,包括宏观宇宙学、微观量子学等都是依靠逻辑、数学建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过往确认的几件北宋官窑瓷也被科学严谨的逻辑推理过,学述争论之后不再称北宋官窑。本文的逻辑推理论证无论对错,笔者真心希望专家学者、爱好者能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李运之,单位:大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编著,哥窑雅集[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2.故宫博物院编著,官窑瓷器[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3.冯先铭,冯先铭谈宋元陶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4.庸木,大宋王朝[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8;
  5.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J],龙泉青瓷研究,1989年:P1—37;
  6.陈万里,龙泉大窑之新发现[M],北京:中华书局,1946年;
  7.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8.李炳辉,宋代官窑瓷器[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9.孙瀛洲,谈哥汝二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1):P62—64;
  10.郭演仪,哥窑瓷器初探[J],中国陶瓷,1998(5):P21—25。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古代钱币储藏器具多种多样,汉代陶扑满和绿釉陶钱柜就是目前所见的遗留下来且为数不多的古代钱币储存器具。  1.扑满  我国古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流通的货币是“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人们为了方便存储,便用陶作一个瓦罐,在瓦罐上开一个能放进铜钱的长方形孔,平常将散铜钱投入其中,需用钱或罐装满之后,摔破罐子将钱取出。这种我国古代人民日常储蓄钱的陶
期刊
摘要:元代龙泉窑瓷器,虽然不及宋代以及明代永乐时期的精美,但因烧造规模大,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各国,影响力可想而知。赤峰博物馆馆藏龙泉窑瓷器以元代居多,通过精选国家二三级文物,对元代龙泉窑印花花口碗、元代龙泉窑荷叶口碗、元代龙泉剔花高足杯、元代龙泉窑青釉刻花菊瓣盘、元代龙泉窑青绿釉小香炉的赏析,了解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然后试图通过瓷器的器型、胎质、釉色、烧造方法、装饰技法、纹饰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摘要:戴进的六祖师图为明初经典佛教题材人物画,图中设色描绘了禅宗六代祖师的形象,人物之间以树木岩石相装点。画面风格雄浑用笔刚劲,空间趋于平面化,其中祖师达摩居首要地位,形象具有传奇色彩。本文以图像学的方法分析图中达摩与佛教叙事文本的关联,并探讨“达摩”与洞穴结合形成“苦修图像”的意义,以及达摩形象的世俗化转向与禅宗发展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达摩;洞穴;苦修图像;世俗化  《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卷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时期的文艺圈中出现了很多奇特的作品,人们创造“奇”,也乐于接受“奇”,于是“奇”便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并逐渐形成以“奇”为美的一股风潮。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西方舶来品的流入和文艺界代表人物的倡导,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尚“奇”美学思想的盛行。  关键词:明末清初;“奇”;书法美学思想  明末清初尚“奇”美学思想盛行的原因探析  (一)动乱的政治环境  明末清初是政治动
期刊
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西湖织锦让白居易的诗成为现实,在丝丝缕缕的交织中变幻出一个美不胜收的天堂。  西湖织锦与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西湖织锦又从蜀锦的古朴、宋锦的儒雅、云锦的艳丽中吸取精华,将西湖山色的灵秀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在织锦品种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近现代生产西湖织锦的民族企业有杭州都锦生丝织厂、
期刊
摘要:尽管说一直以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用等方面成就颇丰,却因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还有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使得一些古建筑文物面临着毁坏甚至消失的危机。基于此,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特征、保护和修缮要遵循的原则、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基础上,探讨现代古建筑文物科学合理性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希望借此更好地保存、传承我国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问题;措施 
期刊
“五彩之器,明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研意巧,花样渐多。明代彩瓷发明足以詹绝奕世,震烁一代者殊不知浅鲜,综其变迁可得而言。”五彩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同时也是景德镇首创的釉上彩绘的一种传统瓷。正如清代镇江人陈浏所著《匋雅》中云:“五彩华贵,青花幽靓。”康熙五彩冠绝一时,画法独特,风格一绝,为世人所重,均令后世难以企及,又如《匋雅》所評“
期刊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载体,文物文化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价值的拓展和传递是极为重要的。新的时代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承文化,文物应当更好地呈现自身的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文化需求相契合,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去探索文物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文物利用;文物保护;创新策略;文化传播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文化的内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文
期刊
摘要:博物馆对外展览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科学技术进步,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需求下,博物馆对外展览应融合文化传播形式的革新,成为创新推进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工具。这不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博物馆对外展览;文化传播;数字化  博物馆对外展览是以博物馆
期刊
朱汝珍(1870—1942)原名倬冠,字聘三,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22岁考入广雅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乡试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殿试以第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诰授光禄大夫、南书房行走、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读法律。回国后先后任刑部主事、京师法律学堂教授,奉命创定商律,并参与修订国家刑律,编修《德宗实录》。民国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