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探索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wang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载体,文物文化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价值的拓展和传递是极为重要的。新的时代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承文化,文物应当更好地呈现自身的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文化需求相契合,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去探索文物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文物利用;文物保护;创新策略;文化传播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文化的内涵,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是巨大的,不仅仅限于器物的珍贵性,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信息。基于文物自身的特性,为使其不受损害,相关文物部门的保护方式大多是将其珍藏起来或只是在博物馆内进行陈列展览,保护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合理的利用和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和作用。让文物“活”起来,不能只是停留在其所呈现的表面形式,更要深入到价值层面,文物文化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既是对其本体的保护保存,也是对其价值的传承与弘扬。
  文物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的价值
  (一)文物价值与内涵意义的延续和发展
  文物的内涵极为丰富,但文物的文化信息并不是总能够被顺利传达,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博物馆所采取的普通陈列展览方式是孤立且静态的,并不能充分利用文物和发挥文物的价值,参观者了解到的只是文物个体的表面信息,更多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意义是难以了解到的。另一方面,因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缺乏,部分参观者对于文物只是简单地“看”一下,除了感叹文物的精美再无其他感想,且这样密集的碎片化信息很容易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感到乏味和疲惫,很难提起兴致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这也使得参观者对于文物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并浅尝辄止的。因此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是对文物灵韵的保存与再创造,把文物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拉近文物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文物美感和了解到文物内涵意义,发掘文物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二)传承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物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有着历史的独特印记,更对当下和未来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力,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准确把握住新时代的趋势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兼顾文化属性的同时也注重现代功能,不断探索新形式的传播策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形象和内涵通过创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景观。积极探索文物的创新发展策略,让文物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与人民日常生活相融合,让文物深入人心,重构当代的文化记忆,激发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与热爱,不仅仅了解到文物的美学和艺术性,更能知晓文物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意义,并在当代社会中去传承与发展这种文化。
  (三)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来说,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二者是可以兼得的。对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使文物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又可以收获经济效益,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对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人们在观赏文物或者在文物古迹旅游时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对文物的价值和作用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并充分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激发起人们对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文物保护和利用1。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探索并创新经济发展新路径,做到二者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文物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科技手段创新文物文化传播方式
  文化的传承问题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待知识的接收早已不是死板和说理性较强的单一灌输形式,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信息传播是满足新时代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趋势。如今文物参观者早已不满足基本信息的了解,更需要深入的解读,现代科技手段为博物馆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先进的科技给予参观者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给人焕然一新的冲击感。
  一些博物馆借助VR、AR、互动魔墙、3D打印技术使文物“复活”并与参观者互动,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般地看到和摸到文物,感受到文物的材质,体验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使用的,了解到文物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人物事件故事,这种体验比只是平面的观看更加深入人心,也更能够让参观者感受到文物的艺术性和价值。博物馆借助各种数字化技术打造线上博物馆、云博物馆,打破了时空界限,通过AR技术模拟亲身参观博物馆的全过程,弥补实体博物馆在陈列和地域等方面的不足,而且相比较实体博物馆,线上虚拟展陈更能排除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让参观者在更纯粹的环境中欣赏文物。将文物通过数字化的形态呈现给参观者,让大众足不出户也可“云游”各大博物馆,随时欣赏在实体博物馆不能轻易展出的文物,看不清的地方也可通过转换角度或清晰放大增强观看的效果,还有效缓解了人流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物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增加文物保护的安全性。
  (二)文创产品提炼与转化文物内涵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简称“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统一起来,立足于博物馆珍藏的文物藏品进行研发与设计的产品。作为文化创新产品,它易于人們接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以物质产品为载体,蕴含文化内涵,其核心在于文化,关键是创意,本质是文化内涵在具体实物上的凝聚与体现2。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文物文化内涵的提炼与转化,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文创产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博物馆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形象和内涵通过创新的传播媒介表现出来,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有利于人们对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直观的了解,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的物质需求,更能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3。
  (三)文博类节目传递文物精神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制作工艺,也彰显了时代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以及人文气息,我们之所以觉得文物如此深入人心,更多是因为其背后的人物以及故事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现今诸多的文博考古类节目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这类节目中文物似乎“活”了起来,有属于自己的情绪,激起人们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文博类节目层出不穷、类型繁多,但归根结底都是將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文物开口说话,用非传统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面貌,在文物中实现精神传递。从文物开始一眼万年,“穿越”回古代,亲眼见证时代的故事,引导观众主动去探索文物的演变历程、背景故事以及历史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令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比起普通的展陈和单调的说白,这种形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也让历史更易理解,在科普的同时不失风趣,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符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点,能够满足人民的心理需求和喜好。
  对待文物的保护,并不能只是用孤立、静态的方式将其呈现在玻璃窗中,更不能一味地去掩盖和尘封。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是对立的,保护传承是利用创新的基础,利用创新是保护传承的时代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去探索文物在当今社会的独特作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文物传播更多的可能性,才能更好地延续其自身的历史、艺术、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既要重视对文物实体的保护保存,也要重视其在社会发展中能起到的推动作用,既要注重文物本身功用的恢复和延用,也要注重结合时代需求和人民需求赋予其新的功用。基于文物自身资源的独特性,在新的时代以新的方式去传承文化,选取合理且科学的利用方式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的价值,收获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更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胡阳,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职务: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1.赖海震,如何发挥文物遗址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7(04):P68—69;
  2.尚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14;
  3.梁又子,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网络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7。
其他文献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及社会教育的公益性机构,在当代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应当积极发挥自身重要工作职能,做好社会教育宣传工作,提升馆内藏品、历史资料、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社会群众普及我国具有民族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以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工作为研究核心,简要分析社会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其社会教育工作的宣传方式、工作方法
期刊
摘要: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多样,形态生动,不仅有闻名于世的C形碧玉龙,更有勾云形玉佩、玉箍(玉斜口筒形器)等典型器物。玉器的材质,多就近选取于辽宁的岫岩玉,由于保存环境不同,颜色主要有黄色、浅黄色、青黄色、青色、暗绿色、青绿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等。玉器的工艺主要采用透雕方式,纹饰一般为阴刻线和瓦沟纹。红山文化的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之中,因为古人认为玉与神灵相通,有保佑的作用,因而也为后人提
期刊
摘要:敖汉地区出土的兴隆洼玉器开创了中国史前制玉、用玉之先河,之后的红山文化玉器兼有兴隆洼玉器的特点。故此,通过对玉矿原料的研究考察,证实了敖汉是红山文化时期采玉、制玉、用玉的中心,红山人制作玉器的原料取自敖汉,这些原料即“敖汉玉”。“敖汉玉”的发现,改写了敖汉乃至蒙东地区玉石文化的历史,夯实了敖汉是红山文化中心地带的观点。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源;敖汉玉  敖汉旗地处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地理过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古代钱币储藏器具多种多样,汉代陶扑满和绿釉陶钱柜就是目前所见的遗留下来且为数不多的古代钱币储存器具。  1.扑满  我国古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流通的货币是“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人们为了方便存储,便用陶作一个瓦罐,在瓦罐上开一个能放进铜钱的长方形孔,平常将散铜钱投入其中,需用钱或罐装满之后,摔破罐子将钱取出。这种我国古代人民日常储蓄钱的陶
期刊
摘要:元代龙泉窑瓷器,虽然不及宋代以及明代永乐时期的精美,但因烧造规模大,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各国,影响力可想而知。赤峰博物馆馆藏龙泉窑瓷器以元代居多,通过精选国家二三级文物,对元代龙泉窑印花花口碗、元代龙泉窑荷叶口碗、元代龙泉剔花高足杯、元代龙泉窑青釉刻花菊瓣盘、元代龙泉窑青绿釉小香炉的赏析,了解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然后试图通过瓷器的器型、胎质、釉色、烧造方法、装饰技法、纹饰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摘要:戴进的六祖师图为明初经典佛教题材人物画,图中设色描绘了禅宗六代祖师的形象,人物之间以树木岩石相装点。画面风格雄浑用笔刚劲,空间趋于平面化,其中祖师达摩居首要地位,形象具有传奇色彩。本文以图像学的方法分析图中达摩与佛教叙事文本的关联,并探讨“达摩”与洞穴结合形成“苦修图像”的意义,以及达摩形象的世俗化转向与禅宗发展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达摩;洞穴;苦修图像;世俗化  《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卷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时期的文艺圈中出现了很多奇特的作品,人们创造“奇”,也乐于接受“奇”,于是“奇”便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并逐渐形成以“奇”为美的一股风潮。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西方舶来品的流入和文艺界代表人物的倡导,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尚“奇”美学思想的盛行。  关键词:明末清初;“奇”;书法美学思想  明末清初尚“奇”美学思想盛行的原因探析  (一)动乱的政治环境  明末清初是政治动
期刊
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西湖织锦让白居易的诗成为现实,在丝丝缕缕的交织中变幻出一个美不胜收的天堂。  西湖织锦与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西湖织锦又从蜀锦的古朴、宋锦的儒雅、云锦的艳丽中吸取精华,将西湖山色的灵秀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在织锦品种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近现代生产西湖织锦的民族企业有杭州都锦生丝织厂、
期刊
摘要:尽管说一直以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用等方面成就颇丰,却因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还有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使得一些古建筑文物面临着毁坏甚至消失的危机。基于此,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特征、保护和修缮要遵循的原则、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基础上,探讨现代古建筑文物科学合理性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希望借此更好地保存、传承我国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问题;措施 
期刊
“五彩之器,明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研意巧,花样渐多。明代彩瓷发明足以詹绝奕世,震烁一代者殊不知浅鲜,综其变迁可得而言。”五彩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同时也是景德镇首创的釉上彩绘的一种传统瓷。正如清代镇江人陈浏所著《匋雅》中云:“五彩华贵,青花幽靓。”康熙五彩冠绝一时,画法独特,风格一绝,为世人所重,均令后世难以企及,又如《匋雅》所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