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科学生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化建设的成败,因此不断提高其法治素养至关重要。目前,包括校园普法活动、法律相关课程等在内的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措施存在路径固化、内容针对性差、效果弱等不足,法科学生在其中的作用未被重视,鲜有文章将法科学生作为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主体进行研究。本文以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已有措施和法科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局限性为切入点,探索发挥法科学生在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中的作用路径。
  关键词:法科学生;大学生;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7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目标,这是历年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到“法治素养”的概念[1]。大学生法治素养事关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提升,当前校园贷、校园诈骗、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充分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法学类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应用型学科,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法科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既懂法律,又了解和贴近大学生的群体。法科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一部分的优势和法学专业教育的应用型和实践性需求,为其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已有措施
  (一)重要节点开展的校园普法活动
  普法宣传作为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其越来越受重视,大学生法治素养也在一系列校园普法活动中不断提高。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国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各高校会在校园内开展如法律咨询、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大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二)重要案件或事件中的法律学习
  网络的日益发达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提供了广泛途径,尤其是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性案件,大学生能够及时关注并在相关的法律评论中学到知识。近期影响恶劣的某明星“弃养”事件引起社会就“代孕”问题的热烈讨论。明星本人是否会受到法律制裁?我国法律关于代孕问题是如何规定的?代孕子女的法律权利该如何保护?这一系列的法律讨论可以让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到代孕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1071条规定的“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也让代孕所生子女的权利有法可依。以上法律规定也因为明星“弃养”事件被更多大学生所了解。
  (三)大学法律课程中的知识传授
  为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高校发挥课堂作为大学生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法治思维。此外,辅修法学专业或者选择如法律观影、以案说法等课程也可提高自身法治素养。
  从上述措施来看,校园普法活动地点虽在校园,但与针对其他群体的普法内容无异;以社会重大案件、事件为切入点了解到的法律知识是零散的;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占重要地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虽有可能学到系统的法律知识,但教材(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为例)中也仅有一章讲授了法律知识,内容较少,很难达到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目的。以上法治素养提升措施中虽可能有法科学生的身影,但并没有在其中作为重要普法主体被提及,法科学生的作用未被重视。
  二、法科学生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的作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1. 作用现状。在校园普法活动中,法科学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校园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法律性的活动中,都有法科学生的身影。法科学生联合其他专业学生走上街头做普法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大学生整体法治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如果身边有法科学生朋友,基于信任和依赖,他们可能会第一时间咨询这些同学,在问题的解答中普及法律知识。然而,法科学生虽然已在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中发挥了作用,但并未作为独立普法主体出现,效果相对有限。
  2. 原因分析。造成法科学生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的作用受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自身法学知识的局限性。大学的法学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给予学生的实际案例和知识较少。法科学生因此受制于有限的自身知识,难以以独立主体出现在普法活动中。高校理论考核的导向性。法学教育局限于课本知识,对学生的考核侧重于法学理论,事关学生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的期末考试内容多是理论性知识,考核的导向性使得部分学生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调动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大学期间的实习和见习时间较短,学生全面提高自身法律应用能力的机会较少。
  三、法科学生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的作用研究
  法科学生具有一定的普法实践经验,这为挖掘其潜力、更大限度发挥其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受制于诸多主客观因素,要想全面发挥其作用,还需要结合当前实际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
  (一)提升法科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1. 学校课程设置的方向引导
  法学院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第二阵地在法院、检察院,在实务部门[2]。学校要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优化法学课程的设置;建立“专业教师+实务专家”“课堂教育+专业实践”的育人模式[3],请有经验的实务专家为学生上课,让他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经历讲授法学特色课程,在“引进来”实务专家的同时,让学生“走出去”,每个学期设置实习课程,让学生在实习中增强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也为其在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中发挥作用打下基础。   2. 将法科学生参与实践制度化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参考,设置专项方案,将做一次校园普法的实践作为法科学生评奖评优的条件,硬性要求以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需求作为普法内容,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前调研了解校园学生目前就法律问题所持的疑问和关注的热点,定向设置普法内容,以此增加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制度的形式鼓励更多的法科学生认真做好法治宣传工作,让法治宣传的效果落到实处。
  3. 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
  法科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化来提高自身法治素养是发挥其作用最根本的前提。法科学生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加深对校规校纪的认识、增强自身对校园贷等校园事件所涉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校园危机事件处理中法律问题的学习和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度,以法律人的敏锐将身边的法律学好,进而用好、宣传好相关知识。
  (二)立足优势,助力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
  1. 普法于无形,懂法于活动。法科学生可加强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联系,合作开展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活动,设置与法律相关的主题。对于较为专业的问题,法科学生要加强学习,必要时请示相关专业教师,提前做好活动准备,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让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学到法律知识。
  2. 增強普法的校园特色和专业特色,让普法“因地制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的第一阵地[4],校园普法活动可利用已有的校园资源,加强同社团的合作,以法治情景剧、法律争议问题辩论赛、模拟法庭等较为新颖的形式来发挥校园的特色,吸引大学生参与。普法宣传的内容也要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力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大学生的“标签”。
  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因素,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5]。法科学生可以利用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结合他们所学专业涉及的法律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普法活动。对经管专业学生,可以结合公司运营、合同拟定、企业竞争等法律知识进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可结合法律对于专利、商标的相关规定普法,让法更“实用”。
  3. 发挥新媒体矩阵作用,让法一直在学生身边。设置学生法律咨询网络平台,让学生的法律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咨询平台的建立,能够增加法律咨询的便利性,在日常普法活动之余,将法律咨询常态化。定期推送与大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实现普法于无形。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作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亟须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的提升。作为新时代的法律人,法科学生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中不遗余力地发光发热,一方面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储备了法治人才;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整体法治素养,为法治社会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子,汤丽. 刍议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基于第七、第六个法治(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的比较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92):277.
  [2] 徐显明. 高等教育新时代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0):11.
  [3] 梁平. 德法兼修: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路探索[J]. 河北法学,2021(03):57.
  [4] 李云芝,王亚丽. 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培育路径[J]. 高校辅导员,2020(01):70.
  [5] 刘莹,林伯海.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三个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54.
  (荐稿人:杜立聪,潍坊学院法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国防教育是新时代青年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和当代国防建设现状的有效途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转略转移是国家国防历史的组成部分,长征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长征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筑牢理想之根、坚守信仰之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探讨融合长征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思想,使长征精神贯穿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达到赓续红色基因、高扬理想信
摘 要:如今,全球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段。在这一背景下,要使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地发展,需探索全球治理的途径。推进互联网建设,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对此,各国都需重视网络管理。我国在2017年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法》,这是管控网络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围绕《网络安全法》展开,分析了其颁布的意义;提出其在实施时,需遵循保障虚拟空间主权、安全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同步、多层次共同治理这几个基
摘 要:作为非裔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最具盛名的戏剧之一,《篱笆》以美国黑人马克森家族三代的父子关系为主线,刻画了固守传统的家长制父亲形象与背离传统的反叛式儿子形象,揭示了非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本文将在成长小说的视阈下,通过冲突与反叛、继承与超越、文化认同三方面,探析《篱笆》中三代父子之间成长的因果关系,展现家族传统的连续性,彰显黑人文化的传承性,探寻威尔逊为非裔美国人谋划的生存出路。  关键
摘 要: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随着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蓬勃开展,双创竞赛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乡村振兴”等竞赛主题的开展,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竞赛中多维度多层次能力的训练成了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新平台。通过比赛,
摘 要:中国社会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经济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计划经济存在的诸多弊端,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运用市场体制的制度体系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充分借鉴和运用欧美国家利用市场体制所取得的成果。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及价值观念对
摘 要: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遵循自然法则,意味着人们需要变革理念、拓宽视野、创新思维以及深入研究。常言道,万物皆有灵。这种“灵”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生命世界充满着智慧的“灵”。本文剖析了智慧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智慧是宏观智慧的前提和基础,宏观智慧是微观智慧的综合与展现。探究、发现和运用生命微观智慧,将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现象和探寻生命的本质规律。  关键词:微观智慧;自然;
摘 要:自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以来,OBE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根据OBE理念要求进行修订编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针对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必须以OBE理念为引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本文重点研究OBE理念的三大核心内容的中国落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可供各位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OBE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中图
摘 要:刑法学是最重要的法学分支之一,其金课建设对于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刑法学金课建设目标,即顶天(法治信念)立地(专业能力),一体(知识素养)两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刑法学金课建设应着重从强化课程思政、完善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业考核模式等方面展开,通过教学改革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关键词:刑法
摘 要:德国在阿拉伯国家海外办学的背景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海外办学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办学模式对我国高等院校推进海外办学工作有较多可借鉴之处。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和分析了德国高等院校在阿拉伯国家推进海外办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海外办学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和任务,提出在政府规划、经费支持、办学形式、专业设置、质量监控等方面吸收德国现有经验的
摘 要:随着法治中国的大力推进,普法教育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日益丰富。但在广大乡村,社会力量仍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缺位。目前,我国乡村普法建设进展较迟缓,存在普法时效性低、实效性不足、民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我国乡村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送典下乡、为民而行”着手,体现高校教育服务于地方的人才培养观。从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