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泰蓝的美丽是夺人心魄的,流转的光韵,炫目的色彩,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悠悠往事。她虽然没有玉石的晶莹剔透,也没有青花瓷的温润细腻,但那静静地泛出的金属光泽,透着富丽典雅,透着浑厚凝重。这非凡的气韵如何凝成,我们的好奇在叶圣陶先生通俗朴实的文字中得解。读《景泰蓝的制作》,眼前总会飘过那一个个华美的精灵,心神会始终追随着一个个铜坯瓷体,看着她们在简单的文字中慢慢地华丽转变。
从原来的人教版到现在的苏教版,《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一直被作为典范的说明文选入中学教材,一般来说,说明文行文不曲折,更不会故意制造悬念,读起来少了论说文的磅礴气势,少了小说的跌宕起伏,少了诗歌的婉转悠扬,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以语言的准确精当,把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过程忠实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的质朴无华却别具风味地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中也是显现无遗。
叶圣陶先生转述自己父亲的话:“用文字来说明一件事物一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一种已经拥有无比华美外衣的艺术品来说,要用何等华丽的文字才能配得上这华美?因为在这样的时候,文字通常会显得苍白无力,就像是面对蔚蓝的天空翱翔的鹰时,心中涌现出无言的敬仰。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抛却了华美的文字,用极准确却极俭省的文字完成了这个“非常不容易”的说明任务,把景泰蓝那让人炫目的华美和行文的朴实无华完美融合,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
作者行文的无华最直接地体现在对景泰蓝的工艺制作过程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个过程繁复而严格,文章却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一开始交代了写作缘起之后,就简明扼要地进入了主题,告知本文的说明对象,告诉读者要说明的是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于是,那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随之一一道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一步一步,每介绍一个步骤都是直接引出,没有半点遮掩或故弄玄虚,简单的交代把读者所不熟悉的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穿针引线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详尽而又简明,这种以程序先后行文的顺序,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自然而贴切地呈现出那一个个铜胎慢慢幻化、臻于华美的过程。
文章在说明这个复杂的过程时,简单直接,但其实作者在看似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巧妙的心机,虽是用语简练,但说到紧要关头,却又不吝笔墨,真正做到了详略结合。在说到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最精细、决定了景泰蓝风格和珍贵之处的主要工序,也是决定景泰蓝制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时,作者做了详细的介绍,而对那些相对简单并且不是景泰蓝的制作所特有的工序,作者则是比较简略地一带而过。这样的安排让整个过程自然而不机械,有重点地为读者所了解,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暗藏在朴实无华的行文中的精妙之处吧。
作者行文的朴实无华并不是如白开水那般索然无味,也不像一般的说明书那般毫无个性,在对重点工序进行说明时,作者如景泰蓝的制作工匠们在“掐丝”这道工序中一样,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仅是粘一条细小的括号一样的柳叶儿,作者光用“细琢细磨”表现工人的细致还嫌不够,又用大多数人都看到过的刺绣来作类比,再比如为体现掐丝这道工序的功夫之深,作者把掐丝和刺绣、缂丝、象牙雕刻作了类比,说“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把读者的既有经验中的感知调动起来。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为的就是能更直观地把“掐丝”这道关系到景泰蓝成功与否的关键工序凸显出来。在介绍“点蓝”这道工序时,从为什么叫“点蓝”到这道工序所需用到的原料、从“捣碎研细”、“筛”、“吸铁石除掉”等研磨色料时的一连串动作到点蓝工人舀色料用的家伙如“挖耳似的”,作者这样事无巨细却又生动准确地介绍,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见到一个个艺术大师般的制作过程,让我们也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说明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科学性,最直观地表现在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做到准确。这样的真实是不需要一丝浮华雕饰的,因为它贵在准确,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最简单的例子:作者在介绍工艺过程时,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工艺术语,如,“掐丝”、“点蓝”等,让读者直观地把握某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这用字的传神之处也就隐藏在朴实的语言之中,供读者慢慢品味。
仔细琢磨作者的语言,会发现,作者隐藏在朴实文字背后的不仅仅是景泰蓝绚丽多彩的外观、熠熠生辉的风姿,也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传神的动作客观真实地介绍出的制作过程,作者把自己在“粗略”地参观时不由自主地生发出的情感也隐现于字里行间,他在介绍了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最精细的一个环节后,说到这样一道如此繁复的工序完成之后景泰蓝给人的感受——工整细致,作者说看了这“沾满了铜丝的铜胎”“值得惊奇”,而从作者浅淡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让作者更为惊叹的是在工整细致的作品背后凝聚着的那份耐心、那份执着、那份创造美丽的能力。这也是作者藏在一个个质朴词汇背后的闪动着光芒的内质。“咱们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点蓝、“小心地”送涂好色料的铜胎到炉膛里去、有些打磨“非纯用手工”不可……这些简单的语句中,透着作者的惊叹,透着作者的敬佩,透着作者的骄傲。这样美丽的景泰蓝,被工人师傅一锤锤敲打出胚,一条条粘贴上丝,一遍遍点上色,一次次送进炉膛烧制,一点点打磨出光亮……转轮上的成品一点点绽放光彩,映照出的是师傅们虔诚而执着的面容。作者为景泰蓝的华丽转身而惊叹,为工匠们耐心执着的付出而心生敬佩,为这样一种神奇的能创造出美的手工艺技法的存在而感到骄傲。正是作者这些藏在质朴的文字背后的华彩,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作者对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的赞美之情,对民族文化财富的自豪之情。
“用文字来说明一件事物一个过程”,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中,作者却确实是用最质朴无华的文字清晰准确地讲述了创造美丽的过程。我们跟随作者走近了景泰蓝这个我们并不是特别熟悉的精灵,在作者平静的讲述中,触摸那一丝若有似无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心中的波澜,感受质朴的文字背后那一抹耀眼的华彩。■
从原来的人教版到现在的苏教版,《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一直被作为典范的说明文选入中学教材,一般来说,说明文行文不曲折,更不会故意制造悬念,读起来少了论说文的磅礴气势,少了小说的跌宕起伏,少了诗歌的婉转悠扬,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以语言的准确精当,把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过程忠实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的质朴无华却别具风味地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中也是显现无遗。
叶圣陶先生转述自己父亲的话:“用文字来说明一件事物一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一种已经拥有无比华美外衣的艺术品来说,要用何等华丽的文字才能配得上这华美?因为在这样的时候,文字通常会显得苍白无力,就像是面对蔚蓝的天空翱翔的鹰时,心中涌现出无言的敬仰。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抛却了华美的文字,用极准确却极俭省的文字完成了这个“非常不容易”的说明任务,把景泰蓝那让人炫目的华美和行文的朴实无华完美融合,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
作者行文的无华最直接地体现在对景泰蓝的工艺制作过程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个过程繁复而严格,文章却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一开始交代了写作缘起之后,就简明扼要地进入了主题,告知本文的说明对象,告诉读者要说明的是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于是,那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随之一一道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一步一步,每介绍一个步骤都是直接引出,没有半点遮掩或故弄玄虚,简单的交代把读者所不熟悉的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穿针引线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详尽而又简明,这种以程序先后行文的顺序,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自然而贴切地呈现出那一个个铜胎慢慢幻化、臻于华美的过程。
文章在说明这个复杂的过程时,简单直接,但其实作者在看似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巧妙的心机,虽是用语简练,但说到紧要关头,却又不吝笔墨,真正做到了详略结合。在说到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最精细、决定了景泰蓝风格和珍贵之处的主要工序,也是决定景泰蓝制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时,作者做了详细的介绍,而对那些相对简单并且不是景泰蓝的制作所特有的工序,作者则是比较简略地一带而过。这样的安排让整个过程自然而不机械,有重点地为读者所了解,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暗藏在朴实无华的行文中的精妙之处吧。
作者行文的朴实无华并不是如白开水那般索然无味,也不像一般的说明书那般毫无个性,在对重点工序进行说明时,作者如景泰蓝的制作工匠们在“掐丝”这道工序中一样,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仅是粘一条细小的括号一样的柳叶儿,作者光用“细琢细磨”表现工人的细致还嫌不够,又用大多数人都看到过的刺绣来作类比,再比如为体现掐丝这道工序的功夫之深,作者把掐丝和刺绣、缂丝、象牙雕刻作了类比,说“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把读者的既有经验中的感知调动起来。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为的就是能更直观地把“掐丝”这道关系到景泰蓝成功与否的关键工序凸显出来。在介绍“点蓝”这道工序时,从为什么叫“点蓝”到这道工序所需用到的原料、从“捣碎研细”、“筛”、“吸铁石除掉”等研磨色料时的一连串动作到点蓝工人舀色料用的家伙如“挖耳似的”,作者这样事无巨细却又生动准确地介绍,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见到一个个艺术大师般的制作过程,让我们也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说明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科学性,最直观地表现在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做到准确。这样的真实是不需要一丝浮华雕饰的,因为它贵在准确,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最简单的例子:作者在介绍工艺过程时,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工艺术语,如,“掐丝”、“点蓝”等,让读者直观地把握某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这用字的传神之处也就隐藏在朴实的语言之中,供读者慢慢品味。
仔细琢磨作者的语言,会发现,作者隐藏在朴实文字背后的不仅仅是景泰蓝绚丽多彩的外观、熠熠生辉的风姿,也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传神的动作客观真实地介绍出的制作过程,作者把自己在“粗略”地参观时不由自主地生发出的情感也隐现于字里行间,他在介绍了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最精细的一个环节后,说到这样一道如此繁复的工序完成之后景泰蓝给人的感受——工整细致,作者说看了这“沾满了铜丝的铜胎”“值得惊奇”,而从作者浅淡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让作者更为惊叹的是在工整细致的作品背后凝聚着的那份耐心、那份执着、那份创造美丽的能力。这也是作者藏在一个个质朴词汇背后的闪动着光芒的内质。“咱们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点蓝、“小心地”送涂好色料的铜胎到炉膛里去、有些打磨“非纯用手工”不可……这些简单的语句中,透着作者的惊叹,透着作者的敬佩,透着作者的骄傲。这样美丽的景泰蓝,被工人师傅一锤锤敲打出胚,一条条粘贴上丝,一遍遍点上色,一次次送进炉膛烧制,一点点打磨出光亮……转轮上的成品一点点绽放光彩,映照出的是师傅们虔诚而执着的面容。作者为景泰蓝的华丽转身而惊叹,为工匠们耐心执着的付出而心生敬佩,为这样一种神奇的能创造出美的手工艺技法的存在而感到骄傲。正是作者这些藏在质朴的文字背后的华彩,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作者对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的赞美之情,对民族文化财富的自豪之情。
“用文字来说明一件事物一个过程”,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中,作者却确实是用最质朴无华的文字清晰准确地讲述了创造美丽的过程。我们跟随作者走近了景泰蓝这个我们并不是特别熟悉的精灵,在作者平静的讲述中,触摸那一丝若有似无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心中的波澜,感受质朴的文字背后那一抹耀眼的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