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戏产生于传统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原生性、本土性的艺术形式,历史上的地方戏曲曾是传统社会中重要的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当代地方戏曲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剧团倒闭,观众锐减,市场萎缩。加强和保护地方戏这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地方戏自身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需要政府、社会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曲艺术;地方戏;地方性;需求;个性;载体;生存空间;发展道路
就戏曲生存而言,所有产生于中国的本土戏曲都是地方戏。人们习惯地用“昆山”、“海盐”、“余姚”、“弋阳”四大声腔来概括明代戏曲,除了表明某些剧种的声腔所宗外,也切割出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征。这种方式还直接引出了对清代地方戏的地域性分切,即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戏曲通常会因多元积聚,产生出吸纳较多地域元素从而覆盖范围更广的超级剧种,即所谓“大剧种”。如明代的昆曲和清代的京剧。京剧虽号称“国剧”,其本质依然是“北京”的地方戏。这从其一度名之为“平剧”即可略见一斑。
一、地方戏的生态状况及其成因
1.1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方戏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地方戏是众多艺术形式的一种形态,也可能是比较原始的形态。是长长的艺术生态链中的一环,而且还可能是比较基础比较重要的一环。自然界中,生物链条上某一个物种的消亡、某一节链条的断裂会给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同样,在文化艺术园地中,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的。一种文化艺术形态的消亡,可能对其它文化艺术形态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不同的剧种在形成过程中与形成后,互相之间颇多交流与借鉴,彼此不是阻绝与隔离的,而是有竞争、开放的,这使得剧种发展保持一种优良的进化机制。其次,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戏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态要想保持民族的文化基因,都需要从地方戏中吸取营养。如果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地方戏消失了,最为基础的一环断裂了,我们很难指望其他的艺术品种,能够在保持民族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健康地发展。因此,阻止或者至少延缓地方戏自生自灭的进程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总之,我们应该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地方戏的生存、发展;从这一角度思考问题,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戏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面对其岌岌可危的生存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1.2地方戏的生态状况
地方戏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外部生存条件的恶劣、内部遗传基因的老化以及自身造血功能的衰退,都使得地方戏的生存呈现岌岌可危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地方戏的种类锐减。近些年来,地方戏的衰落已成不争的事实。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先生主持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枟 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枠 中的资料显示,“全国剧种上世纪50年代有317个,80年代初有360多个,现在保存下来的大概有200多个, 也就是说, 近20年有100多个剧种已经消亡”。生物物种的消亡,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而文化艺术形态的消亡必定会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带来巨大的不良后果。
1.2.2地方剧团难以维系。在经费方面,地方院团多数是差额拨款,没有固定的办公经费和艺术生产经费,几乎无法支付剧团日常生产开支和职工工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剧团发展。 剧团缺少起码的艺术生产条件, 大部分剧团没有自己的排练场,有排练场的好多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破烂得不能使用。 相当数量剧团的戏装破旧得要命, 灯光、 音响设施非常陈旧, 有些剧团的灯光音响、传统戏服装还是上世纪80年代甚至是六七十年代购置的,因无钱更新换代,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80%以上的剧团工资达不到国家标准,演出市场越来越小,演一场戏的收入还不够支出的费用。
1.3地方戏生态状况恶劣的原因
地方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 曾经受到各阶层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它的产生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千百年来,不同源流、形态各异的地方剧种,用民间话语构成了一部有别于历史文献的多彩文本。 流传民间的各种戏曲故事,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人们铭刻在心。 拿它目前的困境和萧条跟昔日的繁荣辉煌相比,更让人感叹不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起来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多样化的娱乐形式对地方戏的冲击。三是戏剧本身的制约。四是创作人才欠缺。
二、地方戏的价值及其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
2.1 政策与资金支持
在剧团的发展和剧种的保护方面,政府部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经济政策,要保证剧团重点剧目的排练经费,重奖优秀艺术人才,帮助企事业单位与剧团“ 联姻”,号召社会各界对剧团进行捐赠。 要将剧团创排的戏剧节目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可以由政府出资购买给老百姓免费观看,这样既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也可以帮助剧团增加经济收入。
2.2 注重培育戏剧观众
观众既是演员的衣食父母,也是地方戏得以生存的保证,没有了观众地方戏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了观众地方戏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为此,首先要普及戏曲基础知识,唤起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缩短地方传统戏曲与年青一代的距离。其次,还要加大对优秀剧节目的宣传力度,让观众了解戏剧、亲近戏剧; 让观众养成买票看戏、文化消费的习惯。
三、结束语
在认识上,我们应该把保护地方戏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基因的角度来对待。 要有多元化的文化观,把我们民族地方的文化看成俗的、低级的,每个剧种要用自己自然成熟的系统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和颁布,对于地方戏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自觉地把地方戏纳入到文化产业中去, 立足于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在政府的适度扶持下积极地面对市场,应该是地方戏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 中国当代出版社,1994.
[2]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 商务出版社,2006.
【关键词】:曲艺术;地方戏;地方性;需求;个性;载体;生存空间;发展道路
就戏曲生存而言,所有产生于中国的本土戏曲都是地方戏。人们习惯地用“昆山”、“海盐”、“余姚”、“弋阳”四大声腔来概括明代戏曲,除了表明某些剧种的声腔所宗外,也切割出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征。这种方式还直接引出了对清代地方戏的地域性分切,即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戏曲通常会因多元积聚,产生出吸纳较多地域元素从而覆盖范围更广的超级剧种,即所谓“大剧种”。如明代的昆曲和清代的京剧。京剧虽号称“国剧”,其本质依然是“北京”的地方戏。这从其一度名之为“平剧”即可略见一斑。
一、地方戏的生态状况及其成因
1.1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方戏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地方戏是众多艺术形式的一种形态,也可能是比较原始的形态。是长长的艺术生态链中的一环,而且还可能是比较基础比较重要的一环。自然界中,生物链条上某一个物种的消亡、某一节链条的断裂会给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同样,在文化艺术园地中,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的。一种文化艺术形态的消亡,可能对其它文化艺术形态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不同的剧种在形成过程中与形成后,互相之间颇多交流与借鉴,彼此不是阻绝与隔离的,而是有竞争、开放的,这使得剧种发展保持一种优良的进化机制。其次,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戏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态要想保持民族的文化基因,都需要从地方戏中吸取营养。如果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地方戏消失了,最为基础的一环断裂了,我们很难指望其他的艺术品种,能够在保持民族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健康地发展。因此,阻止或者至少延缓地方戏自生自灭的进程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总之,我们应该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地方戏的生存、发展;从这一角度思考问题,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戏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面对其岌岌可危的生存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1.2地方戏的生态状况
地方戏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外部生存条件的恶劣、内部遗传基因的老化以及自身造血功能的衰退,都使得地方戏的生存呈现岌岌可危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地方戏的种类锐减。近些年来,地方戏的衰落已成不争的事实。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先生主持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枟 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枠 中的资料显示,“全国剧种上世纪50年代有317个,80年代初有360多个,现在保存下来的大概有200多个, 也就是说, 近20年有100多个剧种已经消亡”。生物物种的消亡,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而文化艺术形态的消亡必定会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带来巨大的不良后果。
1.2.2地方剧团难以维系。在经费方面,地方院团多数是差额拨款,没有固定的办公经费和艺术生产经费,几乎无法支付剧团日常生产开支和职工工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剧团发展。 剧团缺少起码的艺术生产条件, 大部分剧团没有自己的排练场,有排练场的好多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破烂得不能使用。 相当数量剧团的戏装破旧得要命, 灯光、 音响设施非常陈旧, 有些剧团的灯光音响、传统戏服装还是上世纪80年代甚至是六七十年代购置的,因无钱更新换代,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80%以上的剧团工资达不到国家标准,演出市场越来越小,演一场戏的收入还不够支出的费用。
1.3地方戏生态状况恶劣的原因
地方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 曾经受到各阶层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它的产生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千百年来,不同源流、形态各异的地方剧种,用民间话语构成了一部有别于历史文献的多彩文本。 流传民间的各种戏曲故事,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人们铭刻在心。 拿它目前的困境和萧条跟昔日的繁荣辉煌相比,更让人感叹不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起来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多样化的娱乐形式对地方戏的冲击。三是戏剧本身的制约。四是创作人才欠缺。
二、地方戏的价值及其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
2.1 政策与资金支持
在剧团的发展和剧种的保护方面,政府部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经济政策,要保证剧团重点剧目的排练经费,重奖优秀艺术人才,帮助企事业单位与剧团“ 联姻”,号召社会各界对剧团进行捐赠。 要将剧团创排的戏剧节目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可以由政府出资购买给老百姓免费观看,这样既可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也可以帮助剧团增加经济收入。
2.2 注重培育戏剧观众
观众既是演员的衣食父母,也是地方戏得以生存的保证,没有了观众地方戏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了观众地方戏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为此,首先要普及戏曲基础知识,唤起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缩短地方传统戏曲与年青一代的距离。其次,还要加大对优秀剧节目的宣传力度,让观众了解戏剧、亲近戏剧; 让观众养成买票看戏、文化消费的习惯。
三、结束语
在认识上,我们应该把保护地方戏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基因的角度来对待。 要有多元化的文化观,把我们民族地方的文化看成俗的、低级的,每个剧种要用自己自然成熟的系统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和颁布,对于地方戏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自觉地把地方戏纳入到文化产业中去, 立足于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在政府的适度扶持下积极地面对市场,应该是地方戏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 中国当代出版社,1994.
[2]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 商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