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的课外阅读,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应该给予有效的引导。本文从营造阅读氛围、内容指导、组织阅读小组、撰写读书笔记等方面进行了全过程的分析。
  关键词:阅读氛围 阅读内容 阅读小组 阅读习惯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则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的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
  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喜欢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作者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书籍,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
  
其他文献
微笑,发之于心,形之于外。虽然没有颜色,却可以使人感到生活瑰丽多彩;虽然没有味道,却可以激励人敞开胸怀去拥抱世界。教师的微笑也是如此,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自己的心呼唤学生的心,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必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愉快的享受、美的享受。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亲切、温馨、愉快、幸福、期望的感情,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情绪、愿学爱学能学
期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把多媒体应用于教育教学,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资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思考,变教师以教为主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
期刊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创设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民主氛围。要妥善处理好各处室之间、各类人员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我校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和谐 校园 构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摘 要: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是音乐课的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完善个性 渗透德育 情感共鸣 滋润心灵 健全人格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新课标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及其蕴涵的丰富情感和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它使人们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获得了更好的系统优化性、预测的可靠性和研究的前瞻性,既节约了科研和生产的成本,降低了风险,也拓展了应用的领域。本文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突出特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仿真 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仿真技术  一、引言  仿真是对现实系统的某一层次抽象属性的模
期刊
摘 要:音标和音素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掌握好音标、音素,就能根据音标拼读单词,根据规则读出单词、写出音标,这对于英语单词的学习至关重要。要学好英语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如果掌握好字母、音标和音素的关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字母的发音规律去记忆大量的词汇。  关键词:字母 音标 音素    学好音标和音素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音标和音素就如汉语中的拼音一样,是学习字、词的基础。掌握好
期刊
在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所给的信息,这一超越就是对历史知识归纳、分析,获得历史概念、探索历史规律,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对历史的价值性的判断和估计,教学重心由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我们探索的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五个环节”构成:  一、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
期刊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针对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现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这对于当今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追求以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依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就“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模式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素材  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初中三年的高压教育和激烈的中考后来到相对宽松
期刊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语:蜜饯、小贩、腊八逛、庙会蒜、灯火通宵、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娴熟技能、日夜不绝、张灯结彩、残灯末庙、色如翡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欣赏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4、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难点:学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
期刊
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深厚、悠久音乐文化的国度里,向本国的学生介绍本国的传统音乐,应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学生对西方音乐的隔膜,远比对中国音乐的隔膜小。近百年来,西方音乐的精神和模式早已成为中国人在音乐观念上的一种共识,形成新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所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觉得目前要做的似乎并不是对历史上众多的乐曲作形式的和美学的分析,而是设法增加学生对中国音乐的了解,把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