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几种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主旋律。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人文类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还应改进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下面,笔者就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例,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一、秉持“生本理念”,合理使用导入语
  “生本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合理使用导入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中国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以家園情怀为主题的散文,收录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作者并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特殊情感,而是追问“乡愁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也可以说,作者其实是在探求“精神家园”。文章的语言有些抽象晦涩,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合理使用导入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座的各位同学已经慢慢褪去青涩,步人青年人的行列。当你和朋友谈及十年之前的生活时,如何向朋友证明那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瞬间?一瞬间的证据好找,但是许多瞬间累积起来的一生,我们又如何去证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寻找生活中的“证据”,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细微痕迹、记忆等都翻找出来,作为那段时光的证据,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这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开展比较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篇或者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和鉴赏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意,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例如,在讲解《今生今世的证据》时,教师要意识到高中生是在逐渐地认识和了解世界,这个阶段的他们很容易将作者创设的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他们发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异时就会产生各种疑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读懂作品,理解其中的深意,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对比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和《一个人的村庄》。同样是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写了作者自己生活的村庄,在那里,他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们不同,会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发现,同样是写村庄,两篇文章的风格却不同,《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语言更加抽象,写的是作者对“精神家园”的相关思考;《一个人的村庄》的语言更加平实,写的是作者以前的生活。如此,学生就会明白《今生今世的证据》点明了“精神家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揭示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都是今生今世存在的证据,故乡的痕迹早已烙印在了每个人的身体里,融进了血液里,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三、开展对话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本感悟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问句,其中不乏对当下种种现象的质疑,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能让人在阅读中反思和审视自我。考虑到高中生缺乏远离家乡的经历,无法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对话活动,引导他们与老师、与文本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提升文本感悟力。例如,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开家乡后的经历和心理活动,让他们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去了解老师,去解读文本中的每一句话,并说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而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家”的含义。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总结道:“最终,大家要明白,一个人要想将生命中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痕迹全都留住是不可能的,那些伴随着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各个阶段的所谓的证据最终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可是这些痕迹都会变成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流淌在血液里,展露在你的性格里,从而建构为你的精神家园,长久地留存在你的记忆中,你的家园才不会真正消逝……”一名学生听后深有感触,对老师说:“老师过去的经历真的很宝贵,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好的你!以后,我也会认真过好每一天,让成长的证据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综上所述,教师要始终秉承“生本理念”,优化教学方式,适时导入新课,开展各种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浪漫的阅读世界,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两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又搬到姥爷那里。  “啊哈,小鬼,怎么啦?让你姥姥去养着你吧!”  “我养就我
期刊
语文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努力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时刻受到美的熏陶。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详细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感受字词的美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美丽的建筑,那么字词就是这座建筑的砖块。砖块虽不起眼,但却是构成美的因子。有些字词甚至在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
期刊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它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不会差。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有效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知道,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耐心地帮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拓宽教学的空间,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作用下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知识。那么,教师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古诗词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李白的浪漫、苏轼的豪邁、柳永的深情……激发他们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数众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就单篇文章进行讲解,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系统地学习知识。对此,笔者建议广大语文教师适时开展单元教学,将同一单元的课文放在一起讲解。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单元教学并不是将多篇文章随意地组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而是将同一单元的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创作手法等多个角度感受文章的异同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有意识地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冷静思考,合理安排和利用各种资源,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备课——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总是死抓教材和教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难免会出现内容过“全”的现象,仿佛给学生呈上了一桌“满汉全席”,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效率自然不高。对此,笔者
期刊
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启发。  一、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整本书阅读有别于传统的单本书阅读,学生的阅读对象是整本书,耗费的时间比较长,是对其阅读能力和耐力的一个挑战。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科学的计划,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能
期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动,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教师需精心设计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介绍几种引导学生互动的方法。  一、教师提问,促进师生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解,几乎不与学生互动,导致语文课死板无趣。长此以往,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学习语文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
期刊
“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其实,破译文本的突破口往往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详细谈谈。  一、“舍末逐本”,快速抓住课文重点  一般而言,教师在一节课上不可能将一篇课文讲得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舍弃许多“细枝末节”,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引导他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拓展和延伸,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常常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不关注学情,盲目跟风,为拓展而拓展;或者偏离教学内容,随意拓展。这样的拓展延伸都是不成功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  一、关注教学内容,文本拓展要“切题”  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材料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