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教学的本质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要想改变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不仅要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广大教师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数学观念是指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是数学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从外形看几乎近于无形,而它又真实存在.不仅存在于解题过程中,也存在于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存在于数学学习中,也存在于把什么都归结于一个数学关系的思维模式中,因此尽管学生离开学校后没有机会用数学,而淡忘了数学,但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数学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作用,受益终身.
为此,数学教学应力戒“奉送真理”,“灌注真理”,不把教学作为“结果”来进行,而作为思维过程进行,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本质.
二、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一个悟的过程,接受一个有活力的思想,更需要一个缓慢的悟的过程,教师的责任之一便是帮助学生缩短这一过程,数学教学就是过程教学.
1.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的发生过程被简化或被扬弃了,只保留它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更不利于认识的来龙去脉的揭示.教案与教材有区别,为此,我们必须挖掘教材,进行科学的引导,艺术的描述,如果能挖掘知识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它暴露给学生,就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破除学生对思维的神秘感.
当然,我们强调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并非处处、条条都追溯其源,探求其本,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而对于重要的概念,关键的定理,起始的公理务求使学生了解它的发生过程及思维过程,
2.重视知识的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日益背离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数学概念源于现实世界,当然也必须应用于现实世界,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数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带有观念性的数学思想.因而,数学教学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目的的要求,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探索如何数学化,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它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3.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不能作为结果来进行.学生想知道的是教师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
以解答学生问题为例,教师往往不是当面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而是带回去,再拿出一个完善的解答给学生,学生看到的只是教师成功的结果,看不到教师的失败、受困与挣脱困难的过程,学到的只是一道题的解答,只是一招一式,无法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条哲理的真实性.华罗庚教授把这种现象喻为“只把做好的饭拿出来,而没有做饭的过程”.他主张教师当堂解答,向学生交待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学生放到逆境中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认识了思维碰壁后的转弯,突破了思维的阻碍点,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也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例如,在讲“球的体积”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解决体积问题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现实的,变革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有责任正视问题,牢牢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深入探求数学教学自身的规律,力求明其理,顺其势,兴其利,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数学的社会效益而努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要想改变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不仅要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广大教师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数学观念是指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是数学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从外形看几乎近于无形,而它又真实存在.不仅存在于解题过程中,也存在于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存在于数学学习中,也存在于把什么都归结于一个数学关系的思维模式中,因此尽管学生离开学校后没有机会用数学,而淡忘了数学,但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数学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作用,受益终身.
为此,数学教学应力戒“奉送真理”,“灌注真理”,不把教学作为“结果”来进行,而作为思维过程进行,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本质.
二、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一个悟的过程,接受一个有活力的思想,更需要一个缓慢的悟的过程,教师的责任之一便是帮助学生缩短这一过程,数学教学就是过程教学.
1.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的发生过程被简化或被扬弃了,只保留它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更不利于认识的来龙去脉的揭示.教案与教材有区别,为此,我们必须挖掘教材,进行科学的引导,艺术的描述,如果能挖掘知识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它暴露给学生,就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破除学生对思维的神秘感.
当然,我们强调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并非处处、条条都追溯其源,探求其本,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而对于重要的概念,关键的定理,起始的公理务求使学生了解它的发生过程及思维过程,
2.重视知识的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日益背离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数学概念源于现实世界,当然也必须应用于现实世界,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数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带有观念性的数学思想.因而,数学教学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目的的要求,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探索如何数学化,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它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3.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不能作为结果来进行.学生想知道的是教师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
以解答学生问题为例,教师往往不是当面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而是带回去,再拿出一个完善的解答给学生,学生看到的只是教师成功的结果,看不到教师的失败、受困与挣脱困难的过程,学到的只是一道题的解答,只是一招一式,无法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条哲理的真实性.华罗庚教授把这种现象喻为“只把做好的饭拿出来,而没有做饭的过程”.他主张教师当堂解答,向学生交待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学生放到逆境中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认识了思维碰壁后的转弯,突破了思维的阻碍点,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也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例如,在讲“球的体积”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解决体积问题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现实的,变革也是势在必行的,我们有责任正视问题,牢牢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深入探求数学教学自身的规律,力求明其理,顺其势,兴其利,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数学的社会效益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