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环评“乌龙报告”调查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有意造假还是统计疏忽?环保部的介入使中石化环评事件再起波澜
  
  年终将至,中石化的环评事件仍然余波不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28.SH,下称中石化)今年计划以可转债方式再融资230亿元。环保部对中石化的上市环保核查情况进行公示后,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发现了环评核查报告中多条记录与事实不符。而在核查范围外之外,中石化还有11家下属企业存在环保违规问题。环保组织就环保的情况上书环保部,建议“慎重考虑中石化的再融资环保核查”。
  11月中旬,中石化做出澄清,对外宣称是环保组织掌握的数据有误,环保违规并不存在。
  记者获知环保部已明确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目前还不清楚环保部的核查结果。我们希望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再融资申请,但现在还不好说。”中石化集团办公厅一位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公车上书”
  10月18日,环保部官方网站推出了一份对中石化上市环保核查情况的公示信息。在附件中,挂出了一份328页的核查报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技术报告总报告》,下称《报告》),详细列出了核查期内中石化下属109家生产企业的环保情况。
  本次环评公示为中石化上市再融资的必经的步骤之一。中石化计划,以发行可转债方式再融资至多230亿人民币。所融资金将投往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安庆含硫原油加工适应性改造及油品质量升级等五个项目。
  依照相关工作程序,中石化向环保部做出上市环保核查申请并提交了相关材料,涉及核查企业所在省市的环保部门向环保部报送了环保核查初步意见。如果不出意外,中石化的再融资进程将按部就班地推进,但环保组织的介入却使再融资之路横生枝节。
  10月27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等三家环保组织联名上书国家环保部,指称中石化的环保核查报告中存在多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陈述。此外,环保组织还指出核查范围之外有11家下属企业存在环保违规记录。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取的环保组织上书材料显示,环保组织称“发现了44条与报告略有出入的记录。”
  例如《报告》181~188页核查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列表中,中石化标示济南分公司水污染物排放“达标”。环保组织却指出:根据济南市环境保护局网站的《济南环境情况通报第5期》,中石化济南分公司在2009年8月份存在COD(化学需氧量)超标的情况,与《报告》情况有异。
  此外,环保组织在建议书中指出:“不在本次核查范围内的其他中国石化集团的下属企业,也存在着诸多环境违规记录在核查范围外的企业。”包括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工厂、中国石化集团股份公司齐鲁分公司等11家企业。
  “根据‘绿色证券’的要求,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上市融资应该受到限制。中石化超标排放等违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这不符合上市融资的相关要求。据此我们提出建议,要求环保部慎重考虑中石化的再融资环保核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说。
  2003年6月,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曾专门印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要求对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的申请上市、再融资企业重点进行环保核查,核查结果报送证监会作为是否放行的依据之一。
  中石化作为再融资企业,环保核查不仅包括“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污标准”、“依法领取排污许可证,并达到排污许可证的要求”等8条新上市企业要求,还包括“募集资金投向不造成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影响”等三条再融资企业要求。
  如果真如环保组织所言中石化环保核查中存在如此之多的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那么该核查报告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将面临质疑。记者就此联系了报告的撰写方中晟环保科技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对方以项目负责人在外地出差为由婉拒了采访要求。
  目前,环保部已经与中石化取得了联系并逐一核对情况。前述中石化集团办公厅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环保部已经介入调查,并与中石化和环保组织联系核对情况,但截止目前还没有相关结果反馈回来。
  
  “乌龙”报告
  面对环保组织“乌龙报告”的指控,中石化官方没有做出正面回答。绿家园等环保组织也表示,目前中石化方面没有跟他们取得联系,但他们希望能够与企业展开对话,对相关细节进行进一步的核对。
  11月4日,中石化一位“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经再次核查,该44项与《报告》“略有出入”的记录,其中4项信息有误,存在的问题经当地主管部门核实确认,非中国石化问题;2项属于正常的污染防治及减排计划,不属于违规问题;其余38项已完成整改36项,另2项预计2010年底完成整改。
  上述负责人同时指出:“NGO所称的24家子公司涉嫌环境违规的问题,我们也做了详细的内部排查。调查发现,公司并不存在这些问题。有些内容是NGO自己搞错了,有些子公司则是已整改过的,但NGO并不知道。”
  对此,前述中石化办公厅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说,该“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就是中石化方面的正式回应。“中石化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大型国企,在事关国家、社会的大事上不会马虎。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当然也不会违心背负。这件事情已经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很大伤害。”
  对于中石化的这一说法,环保组织并不认同。绿家园总干事倪一璟提出疑问说:中石化说一些环保违规项目已经经过了整改,到底是如何整改的?有没有得到权威机构的确认?环保组织查询公开信息时确实发现存在违规问题,希望中石化公开更多的细节。
  马军则告诉记者说,环保组织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愿意接受中石化的说法。如果确实是信息有误,环保组织将及时做出更正。
  “我们自己有一个数据库,从2006年起就开始搜集企业的违规超标记录,数据信息从当时的2000多条增加到现在的7万条以上,我们是在对比中石化环评报告和数据库信息之后得出的结论。”马军说。
  面对双方的各执一词,外界莫衷一是,相关情况只能等待环保部的核查结果作出了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石化环保报告中存在的一些瑕疵不容回避。
  例如,环保组织指控的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环评不实问题。2008 年初,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因有污染物严重超标等原因,被评为‘红牌’,列入环保严管企业名单。《报告》307页指出:“截至报告完成时已经摘牌。”
  记者查阅广东环保网发现,在今年4月19日广东省环保厅对2009年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评价结果的公示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为黄牌,且其前面无特殊标记和说明。
  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人士告诉记者说:依照评价标准,绿牌为环保诚信企业、黄牌为环保警示企业、红牌为环保严管企业。如果黄牌、红牌加“*”标示则为经整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2009年的环评公示,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并未摘牌,环保工作依然有待加强。
  依照公示结果,除了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外,中石化在广东的另一家下属企业茂名分公司炼油分部同样位列“黄牌”,且整改状况为“未整改”。
  
  追问监督机制
  与外界所感受的剑拔弩张相反,环保组织并不愿意被理解为故意针对中石化。相反,环保组织从本次公示中看到了一些积极变化。
  在采访中,马军一再强调积极和正面的意义。“这一次公示,值得肯定的还是主流。报告长达300余页,对中石化以往违规问题披露较为详细,尤其突出的是公布了其下属各企业三年的排放数据。这相比以往其他企业异常简略的报告,是非常不容易的进步。”他说。
  从环评公示的目的来看,为的是接受公众的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本身或许并不是终极目的。环保组织希望的是,以环保核查为契机督促中石化及时纠正暴露出来的污染问题。
  而外界关注的焦点是,中石化本次再融资是否能过关。
  此前,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中石化已就此与环保部有过沟通并作了解释,再融资被搁浅的可能性不大。对此,前述中石化集团办公厅负责人表示做出如此判断还为时过早,需要等待环保部门的核查结果。
  “上市融资作为一件公开事情,环保不能存在漏洞,中石化环保违规问题得到整改之前融资请求不应该轻易得到批准。至于中石化是不是会尝试其他渠道去融资,环保组织管不了也不会去干预。我们只是代表公众参与的力量,呼吁中石化采取更多负责任的行动。”倪一璟表示。
  在现实情况下,以环保组织为代表的公众一方也只能停留在呼吁阶段。政府部门虽然对上市企业做出了环保核查的要求,但核查企业环保做到什么程度下可以过关、不过关时是否会阻碍融资进程,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标准和法律依据,甚至存在着环保核查不达标但通过上市融资申请的先例。
  “现在的环保核查制度缺乏硬约束,尤其存在在后督察环节缺失的难题。有企业在环保核查中暴露出了问题,环保部门也出具了整改意见。一旦上市融资完成,环保违规整改没整改就不知道。”马军告诉记者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紫金矿业(601899.SH)。2008年2月,紫金矿业环保核查申请没能通过,但其上市步伐并未停止。在作出“限期整改”承诺后,紫金矿业顺利拿到了上市环保审核批文并于当年4月登陆A股。
  2010年5月,环保部对2007~2008年通过环保核查的上市公司进行核查发现,58家公司中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尚未按期整改,其中就包括紫金矿业,此后紫金矿业依然没有采取切实整改措施。及至今年7月,隐患爆发酿成了严重的“7·3”环境污染事件。
  “从核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一年,我们很关注这些出现问题的企业现在是否已经作出整改、停止了对环境的危害。如果确实如中石化所言已经作出了36项整改,应该及时公布出相关信息接受公众和政府的监督。”马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说。“企业公布详细环保核查报告,迈出了信息公开的第一步,我们要求企业对整改措施作出说明。政府公开信息、作出处罚,公众督促企业作出整改,目前看效果还是蛮好。我们希望中石化这次公布的详细核查报告也不会只是一份‘花架子’”。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首个PE一级市场交易平台启动,PE非上市退出渠道也渐渐打开    11月13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北金所”)发布《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私募股权交易规则》,为私募股权退出提供服务。由此,北金所正式启动了国内首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一级市场交易平台。  这意味着,国内的PE机构,除了在一级市场变现投资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安全退出,有效缓解了PE面临的沉重的退出压力。  北金所的一
期刊
A股大小非到西藏减持“只能流传,不做宣传。”但目前已有大量限售股到西藏减持股份    在A股市场全流通之际,西藏自治区因税收政策的优惠,引得众多机构竞相西迁,二级市场“大小非”也将西藏视为减持的首选之地,俨然形成了一个大小非减持的避税新天堂。  中国平安(601318.SH)的员工持股公司深圳新豪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新豪时”),也于2010年早些时候迁至西藏林芝地区。仅以其持有的中国平安流通
期刊
2010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制造商美国德州仪器(下称TI)宣布,收购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成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在中国的第一家生产制造厂。  对纠结的各方来说,这是一个最“体面”的告别式。  作为中西部第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成芯曾被寄予光荣与梦想。对中国最大的本土芯片企业中芯国际来说,建立成芯是其摆脱资金钳制,开始快速产能扩张的起点。在成都与其他中西部省会争夺“芯片
期刊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二十年的今天,决策层下决心减少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建立市场秩序。1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处罚全面升级。  中国的证券市场不应该成为内幕交易者的盘剥平台,此前新《证券法》的修订,赋予了证监会准司法权。此次意见的出台,显示对内幕交易的打击迅速升温。  减少内幕交易,不仅要赋予监
期刊
当下最不值钱的,恐怕就是“钱”了。  在“流动性泛滥”又一次令亚洲各国谈虎色变,在G20峰会上“热钱”一词屡被提及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全世界竟无从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虽然说堵不如疏,但是当洪水来临,堵是首当其冲。”一位金融决策层的官员建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国内应该进一步加强资本管制,目的在于“抵御洪水”。  2010年11月,中国货币当局逆势加息并在10天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大
期刊
超越极限的增长,代价可能越来越高,改革的成本和阻力也将越来越大    2010年12月,又一个会议月。在这个月度里,将召开一系列中央层面的会议,决定来年中国经济的政策走向。  最重要的首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部委的年度会议也依次召开。前者是决策,后者则事关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没有人怀疑,2011,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最为扑朔迷离的一年。宏观决策面临诸多
期刊
增势良好的iphone手机让苹果公司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但其供不应求的销量也暴露出苹果产业链条的缺陷。要将iphone的辉煌延续下去,乔布斯的苹果,还需要面对更多挑战    北京西单大悦城一层,苹果公司旗舰店内人潮攒动。  进入这家旗舰店的顾客大部分介于15岁至45岁之间,每个体验产品的顾客身后都有人在排队等待。  在这里,不但有苹果热销的产品iphone4,也有稍早的ipod,以及新推出的ipa
期刊
上汽以投资者形象参与通用IPO,既帮助通用借“中国概念”抬高新股发行价;同时深化了与通用的合作伙伴关系,借助通用推进自身国际化进程    “国 际化”势头正劲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汽”),敲开了华尔街的大门。  11月18日,上汽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33美元的价格,共计5亿美元的资本,认购了美国通用汽车(下称“通用汽车”)配售的15151515股普通股,约占后
期刊
资深汽车评论家。原新华社国内部编委、经济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是国内媒体呼吁“轿车进入家庭”第一人    放开汽车合资企业50%对50%的股比限制,最近引起一轮热炒。在中国竞争性产业中,还保留合资企业股比限制的,仅汽车一家。然而,留不留这条“小尾巴”,在汽车业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官员、国企、“意见领袖”群情激奋,惊呼股比是一道“马其顿防线”,放开股比底线,中国汽车将危在旦夕。  这种反应一定程度上代
期刊
大连船舶船坞倒塌事故,折射中国造船业产能急速扩张的背后,存在技术和管理的双重软肋    从 12米高的船坞支架摔下来时,45岁的外协员工杨长明脑子里只来得及闪过一个念头——死定了。  杨长明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大连船舶)的外协工。11月26日上午8时40分,大连船舶一辆正在组装的30万吨船舶发生船体倾斜,船坞倒塌造成正在作业的多名工人死伤。  “多亏身上的安全带拉了兄弟一把。”杨长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