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笔者受国家汉办委派,赴美担任中文教师,同时任职于波特兰州立大学与一所公立中学,兼任俄勒冈大学中文领航项目的中文沉浸式教学(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指让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完全沉浸在中文环境中,直接运用目标语中文进行教学,而不以其母语作为中介语)工作。同时,因为参加美国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和本土中文教师培训,有更多机会了解到美国大中小学的一些教学情况。两年的工作,直接投身于美国学校课堂,授课、听课、参加研究培训、教师聚会、家长会、学生家庭节日聚会等各种活动,与美国学生、教师、家长、教育界领导等零距离的接触观察和亲身体验,笔者有很多的发现和惊奇,也有太多的感慨与思考,在此愿与大家分享。
一、多元开放
如果有人问:“美国是什么样的?”这真是一个太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美国都是一个大杂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元性、开放性就是它最大的特点,其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母语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也是如此。尤其是外语教师,一般都由母语是该种语言的教师来任教。所以,有一个中国老师来到中学任教汉语沉浸式教学项目,这个消息由中学校方向家长正式告知后,笔者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热情欢迎。
美国学校从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到具体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
学校当然是教学的重要场所,但课堂绝不仅仅在学校。网络早已深入课堂,学校除了拥有专门的电脑教室外,还有若干笔记本电脑,放在专门的可随时充电的移动推车中,在全校各个教室间轮转,一般每个教室一至两周可轮到一天。有电脑的那天,老师们都会充分利用起来,布置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上网查找资料,使其丰富自己的学习研究。网络早已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家长也成为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家长成为学校的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文化学识背景与专业所长,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打开更多了解周围世界的窗户。平时的课外辅导、周末学校和参观访问高一级学校,每学期由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带领的野外旅行(Field Trip),暑假的夏令营、图书馆专题讲座、专题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乃至短期的出国交流学习等,教育教学绝不仅仅被局限在学校。正如美国的学校没有围墙一样,可以说社会有多辽阔,课堂就有多广大。
在教材使用方面,美国学校、教师有着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根据美国宪法,各州在教育方面拥有自主权,联邦政府原则上不加干预。各州自己选择合适的中小学教材,有时甚至学校、老师也有权力做出一定的选择。笔者任教的汉语课,就选用了多套教材,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取调整。一年又一年,厚厚的大开本的精装教科书都只是放在老师的教室里循环使用,需要时发给学生临时查找阅读,而不会跑到学生小小的瘪瘪的书包里。教师对教材也只是挑选其中的一部分来学习,不会从头教到尾,不存在“赶进度”“完不成”的问题。因为教材只是个例子,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教会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等方面,师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例如中文沉浸项目的七年级社会研究课上学习《伊斯兰的崛起》,老师先对伊斯兰世界及其历史作了初步框架式的介绍,接着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提出并整合自己希望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形成几十个子课题。其中有关于自然环境、商业贸易、宗教信仰、城市发展的,也有关于阿拉伯人的服装、食物、香料的,甚至有一位女生专门研究伊斯兰女性的一种叫做“曼海蒂”(Mehndi)的手部彩绘装饰艺术。学生各自选择课题后,或独立或合作,通过查找书本、网络,调查周围伊斯兰信仰人群等方式来完成这些课题,然后形成报告相互交流。这样,关于伊斯兰的知识,虽然每个人掌握得并不全面,但都有自己深入研究的点,并在交流中拓展了解更多。每一年的学生不同,兴趣与研究不同,所以教师的教学也是常教常新,与学生共同切磋探讨。同样是教社会研究课,Bee老师常常会摆出她周游列国时收藏的各国工艺品,放在课桌拼成的一片片“田野”里,让学生来进行模拟考古,请学生根据这些物品研究推测该国文明的特征;Gardener先生会让班里同学根据所学来自编自导课本剧,在他的课上我看过孩子们表演亚伯拉罕与伊斯兰起源的传说;周老师教中世纪欧洲历史时,学生们分别扮演国王、神父、贵族、骑士和农民等角色,体会不同社会阶层的权利和义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平等交流
作为一个信奉平等自由的国度,美国的校园文化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点。例如举行全校性集会、演出时,校长并不是正襟危坐在主席台或观众席前排中央——其实活动通常在学校体育馆举行,根本没有主席台,观众们也往往是前几排席地而坐,后面的学生坐在看台台阶上,校长就或坐或站在学生堆里,也常常会走上舞台为师生们秀上一把。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彼此平等的关系。校园走廊上学生见到老师,有的会微笑打招呼,有的也只是擦肩而过;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必起立,教师巡视课堂个别交流时,常常会蹲下身子……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引导者,但学生才是主体。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授一般不超过15分钟甚至不足10分钟,大部分时间是要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学生有时独立有时以小组为单位,或看书或查资料,或讨论或动手写写画画,忙着完成自己的报告。老师有时巡视课堂个别指导,有时自管自备课批作业,间或回答学生问题。也有那些偷懒贪玩的学生,无所事事浪费时间,老师的批评往往也是点到为止,留有分寸,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触犯更高的原则。
一个单元或专题的学习,最后需要学生完成自己书面和口头的报告。先是小组内一遍遍地练习,然后是向全班做报告。这时,其他同学就会担当评委,为他打分并写明理由。书面的报告将绘制成或大或小的海报,大的贴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全校师生都能看见,小的报告是A4或A2纸张大小,放在自己的作业夹里,家长会时可以给家长看,也是老师打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样的交流表达中,不仅学科知识得到了强化、巩固与拓展,而且学生的写作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提高,其编辑设计、装帧美术、文字书写等水平都得到了展现。 教师作为权威垄断知识、垄断学习、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中,学生不是仅仅跟着老师学,向书本学,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各种渠道资源获得知识获得信息,从已知出发,向着未知领域探索迈进;并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提高;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获得那种独立求知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
走在美国学校大楼的走廊里,你几乎看不到什么伟人、名人的墨宝踪影,但你能看到学生们的各种创作和成绩展示。校长室旁的学校公告栏里,有本校篮球队的奖杯,伟伦跆拳道比赛的金牌,清丽参加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市大剧院公演的剧照,当地报纸对鹏鹏举办个人社区音乐会的采访报道等;各个教室外的墙上,贴着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本门课的作业报告,有文学课上写的诗,科学课上写的实验报告,美术课上做的陶艺雕塑等。新学年开始时,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在学校走廊、楼梯、图书馆的墙上写字画画。“如果生活给你一个柠檬,你就把它做成柠檬水喝”,楼梯扶手的墙上画着一只卡通柠檬,正快乐地顺着楼梯扶手滑下,每次见到它,我都不由得嘴角上扬,给自己一个由衷的微笑。
三、求真务实
美国中等教育的教学科目非常庞杂,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外语、数学、科学、人文学科;另一类是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学生必须修满这两大类课程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说到数理化,每个中国孩子刚到美国都会觉得轻松——课程内容早几年都已经学过,美国的高中数学还在教我们初中时的所学。但渐渐的,就会觉得也不是那么容易。概念还是那些概念,也许没有那么多艰深的难题,可是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与其他科目的联系也更为广泛,更需要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理解力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课有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大量的现象、数据中去观察提炼,找出规律发现问题探索答案,而不是像我们国内的实验课那样根据已有的结论凑好数据加以简单的验证。数学课上学习微分方程,要学会以此建立模型来表示细菌的增长,算出某个时间某种细菌的总量。来自洛阳的鹏鹏被美国家庭收养刚到我们中学,为了学习做实验、写报告,学校专门为他配备了一位来自台湾的指导老师,专门单独辅导了整整一年。
文科的学习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Emily老师的英语文学课上,除了词汇、修辞等学习外,你还常常能读到、听到一部完整的中篇甚至长篇小说,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但是每次课上你都要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最后必须交出一篇自己撰写的文学评论。中文沉浸项目班级学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思想,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列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学生个人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家,写出一篇议论文与其他两家进行论辩。七年级的社会研究课学习古代罗马历史,有这样的研讨作业:
“历史学家对罗马的衰亡归纳了很多原因。请在以下每一个卡通画的右边写下一两句话,并仔细想一想,小组讨论古罗马和今天的美国有哪些相近和差异的地方?”
其漫画内容涉及物价、税收、教育、宗教、环境、军事等各个方面,在学习罗马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美国社会现实,教学的广度、深度与尖锐性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课堂教学,在此尤其想谈谈其独特的教学形式“Field Trip”——野外旅行。美国中小学每学期都会组织野外旅行,年级越低,次数越多。每次旅行前都会通知家长,征得家长的签名同意。老师、家长志愿者或高年级志愿者随行,学生们接触自然,接触人类文明的精华,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开阔心灵世界。每次旅行的时间、地点、内容都不尽相同:半天、一天,一周、两周;学校附近的博物馆、科技馆,远郊农场、森林、山区,甚至国外。在Columbia河谷,Sherrie指给我们看那些山岩,能一一道出它们的来历、构成,指出其中可能蕴藏的矿物;在火山湖边的森林公园,Andrew教给我们哪些野果可以食用,哪些植物有毒不能碰触,遇到山火该怎样做,迷路了该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些知识都来自他们学生时代的野外旅行学习。俄勒冈大学中文沉浸项目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中文,到八年级时会花近一年的时间学习《中国实地研究与调查》这门课,任课的Kojo老师曾有长期留学台湾、上海的经历,他自己设计研发课程,带领学生学习研究有关中国的各种实际问题,从食品、购物、亲戚称谓,到学校、交通、独生子女问题,林林总总。每年的四五月间,Kojo老师会带上全班学生飞越太平洋,来到中国实地参观访问。每个孩子会住在姐妹学校——苏州某中学的中国学生家中,与中国孩子共同学习生活几天;然后三四个人结成一组,去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旅行。教师和志愿加入的家长只是随行监护,并不指导包办。从之前的举办慈善晚宴、拍卖会筹集资金(学生家长不必为自己孩子的中国之行付费,但可以做慈善,自愿为活动捐款),办理签证、机票,到在中国旅行时设计路线、购票坐车,具体事务都由学生自己安排完成。这些孩子也许现在还显稚嫩,将来大学毕业了,岂不就是一个个中国通?
有人曾比较过中外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中美国中等教育的“七大原则”是: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可见,美国中等教育所承担的,不是为高等教育选拔输送人才,而是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公民;所采用的也不是精英教育模式和选拔淘汰机制,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接受教育的天赋权利。美国也有自己的高考——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考试成绩是美国本土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但没有哪所美国高中会以SAT为指挥棒来展开教学,更不会大搞题海战术。何况申请美国大学,凭的不仅仅是SAT或ACT成绩,还有社会服务、成长经历、爱好特长、申请文章等多种因素,因为美国教育工作者们坚信:专业的修养能力必须首先建立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我国的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正努力不懈、愈挫愈奋地展开,有识之士高屋建瓴登高疾呼,努力呼唤着中华民族真正的素质教育。人们认识到: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语),“应试教育”必须改革,中国教育那种过度的筛选、选拔的精英教育功能,应该转化为素质教育下的发展功能,注重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应努力养成学生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乐观向上,充满希望,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美国中学教育的某些理念、做法,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其利其弊,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策划编辑:蹇 影)
一、多元开放
如果有人问:“美国是什么样的?”这真是一个太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美国都是一个大杂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元性、开放性就是它最大的特点,其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母语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也是如此。尤其是外语教师,一般都由母语是该种语言的教师来任教。所以,有一个中国老师来到中学任教汉语沉浸式教学项目,这个消息由中学校方向家长正式告知后,笔者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热情欢迎。
美国学校从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到具体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
学校当然是教学的重要场所,但课堂绝不仅仅在学校。网络早已深入课堂,学校除了拥有专门的电脑教室外,还有若干笔记本电脑,放在专门的可随时充电的移动推车中,在全校各个教室间轮转,一般每个教室一至两周可轮到一天。有电脑的那天,老师们都会充分利用起来,布置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上网查找资料,使其丰富自己的学习研究。网络早已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家长也成为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家长成为学校的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文化学识背景与专业所长,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打开更多了解周围世界的窗户。平时的课外辅导、周末学校和参观访问高一级学校,每学期由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带领的野外旅行(Field Trip),暑假的夏令营、图书馆专题讲座、专题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乃至短期的出国交流学习等,教育教学绝不仅仅被局限在学校。正如美国的学校没有围墙一样,可以说社会有多辽阔,课堂就有多广大。
在教材使用方面,美国学校、教师有着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根据美国宪法,各州在教育方面拥有自主权,联邦政府原则上不加干预。各州自己选择合适的中小学教材,有时甚至学校、老师也有权力做出一定的选择。笔者任教的汉语课,就选用了多套教材,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取调整。一年又一年,厚厚的大开本的精装教科书都只是放在老师的教室里循环使用,需要时发给学生临时查找阅读,而不会跑到学生小小的瘪瘪的书包里。教师对教材也只是挑选其中的一部分来学习,不会从头教到尾,不存在“赶进度”“完不成”的问题。因为教材只是个例子,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教会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等方面,师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例如中文沉浸项目的七年级社会研究课上学习《伊斯兰的崛起》,老师先对伊斯兰世界及其历史作了初步框架式的介绍,接着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提出并整合自己希望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形成几十个子课题。其中有关于自然环境、商业贸易、宗教信仰、城市发展的,也有关于阿拉伯人的服装、食物、香料的,甚至有一位女生专门研究伊斯兰女性的一种叫做“曼海蒂”(Mehndi)的手部彩绘装饰艺术。学生各自选择课题后,或独立或合作,通过查找书本、网络,调查周围伊斯兰信仰人群等方式来完成这些课题,然后形成报告相互交流。这样,关于伊斯兰的知识,虽然每个人掌握得并不全面,但都有自己深入研究的点,并在交流中拓展了解更多。每一年的学生不同,兴趣与研究不同,所以教师的教学也是常教常新,与学生共同切磋探讨。同样是教社会研究课,Bee老师常常会摆出她周游列国时收藏的各国工艺品,放在课桌拼成的一片片“田野”里,让学生来进行模拟考古,请学生根据这些物品研究推测该国文明的特征;Gardener先生会让班里同学根据所学来自编自导课本剧,在他的课上我看过孩子们表演亚伯拉罕与伊斯兰起源的传说;周老师教中世纪欧洲历史时,学生们分别扮演国王、神父、贵族、骑士和农民等角色,体会不同社会阶层的权利和义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平等交流
作为一个信奉平等自由的国度,美国的校园文化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点。例如举行全校性集会、演出时,校长并不是正襟危坐在主席台或观众席前排中央——其实活动通常在学校体育馆举行,根本没有主席台,观众们也往往是前几排席地而坐,后面的学生坐在看台台阶上,校长就或坐或站在学生堆里,也常常会走上舞台为师生们秀上一把。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彼此平等的关系。校园走廊上学生见到老师,有的会微笑打招呼,有的也只是擦肩而过;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必起立,教师巡视课堂个别交流时,常常会蹲下身子……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引导者,但学生才是主体。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授一般不超过15分钟甚至不足10分钟,大部分时间是要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学生有时独立有时以小组为单位,或看书或查资料,或讨论或动手写写画画,忙着完成自己的报告。老师有时巡视课堂个别指导,有时自管自备课批作业,间或回答学生问题。也有那些偷懒贪玩的学生,无所事事浪费时间,老师的批评往往也是点到为止,留有分寸,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触犯更高的原则。
一个单元或专题的学习,最后需要学生完成自己书面和口头的报告。先是小组内一遍遍地练习,然后是向全班做报告。这时,其他同学就会担当评委,为他打分并写明理由。书面的报告将绘制成或大或小的海报,大的贴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全校师生都能看见,小的报告是A4或A2纸张大小,放在自己的作业夹里,家长会时可以给家长看,也是老师打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样的交流表达中,不仅学科知识得到了强化、巩固与拓展,而且学生的写作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提高,其编辑设计、装帧美术、文字书写等水平都得到了展现。 教师作为权威垄断知识、垄断学习、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中,学生不是仅仅跟着老师学,向书本学,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各种渠道资源获得知识获得信息,从已知出发,向着未知领域探索迈进;并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提高;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获得那种独立求知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
走在美国学校大楼的走廊里,你几乎看不到什么伟人、名人的墨宝踪影,但你能看到学生们的各种创作和成绩展示。校长室旁的学校公告栏里,有本校篮球队的奖杯,伟伦跆拳道比赛的金牌,清丽参加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市大剧院公演的剧照,当地报纸对鹏鹏举办个人社区音乐会的采访报道等;各个教室外的墙上,贴着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本门课的作业报告,有文学课上写的诗,科学课上写的实验报告,美术课上做的陶艺雕塑等。新学年开始时,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在学校走廊、楼梯、图书馆的墙上写字画画。“如果生活给你一个柠檬,你就把它做成柠檬水喝”,楼梯扶手的墙上画着一只卡通柠檬,正快乐地顺着楼梯扶手滑下,每次见到它,我都不由得嘴角上扬,给自己一个由衷的微笑。
三、求真务实
美国中等教育的教学科目非常庞杂,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外语、数学、科学、人文学科;另一类是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学生必须修满这两大类课程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说到数理化,每个中国孩子刚到美国都会觉得轻松——课程内容早几年都已经学过,美国的高中数学还在教我们初中时的所学。但渐渐的,就会觉得也不是那么容易。概念还是那些概念,也许没有那么多艰深的难题,可是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与其他科目的联系也更为广泛,更需要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理解力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课有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大量的现象、数据中去观察提炼,找出规律发现问题探索答案,而不是像我们国内的实验课那样根据已有的结论凑好数据加以简单的验证。数学课上学习微分方程,要学会以此建立模型来表示细菌的增长,算出某个时间某种细菌的总量。来自洛阳的鹏鹏被美国家庭收养刚到我们中学,为了学习做实验、写报告,学校专门为他配备了一位来自台湾的指导老师,专门单独辅导了整整一年。
文科的学习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Emily老师的英语文学课上,除了词汇、修辞等学习外,你还常常能读到、听到一部完整的中篇甚至长篇小说,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但是每次课上你都要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最后必须交出一篇自己撰写的文学评论。中文沉浸项目班级学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思想,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列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学生个人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家,写出一篇议论文与其他两家进行论辩。七年级的社会研究课学习古代罗马历史,有这样的研讨作业:
“历史学家对罗马的衰亡归纳了很多原因。请在以下每一个卡通画的右边写下一两句话,并仔细想一想,小组讨论古罗马和今天的美国有哪些相近和差异的地方?”
其漫画内容涉及物价、税收、教育、宗教、环境、军事等各个方面,在学习罗马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美国社会现实,教学的广度、深度与尖锐性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课堂教学,在此尤其想谈谈其独特的教学形式“Field Trip”——野外旅行。美国中小学每学期都会组织野外旅行,年级越低,次数越多。每次旅行前都会通知家长,征得家长的签名同意。老师、家长志愿者或高年级志愿者随行,学生们接触自然,接触人类文明的精华,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开阔心灵世界。每次旅行的时间、地点、内容都不尽相同:半天、一天,一周、两周;学校附近的博物馆、科技馆,远郊农场、森林、山区,甚至国外。在Columbia河谷,Sherrie指给我们看那些山岩,能一一道出它们的来历、构成,指出其中可能蕴藏的矿物;在火山湖边的森林公园,Andrew教给我们哪些野果可以食用,哪些植物有毒不能碰触,遇到山火该怎样做,迷路了该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些知识都来自他们学生时代的野外旅行学习。俄勒冈大学中文沉浸项目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中文,到八年级时会花近一年的时间学习《中国实地研究与调查》这门课,任课的Kojo老师曾有长期留学台湾、上海的经历,他自己设计研发课程,带领学生学习研究有关中国的各种实际问题,从食品、购物、亲戚称谓,到学校、交通、独生子女问题,林林总总。每年的四五月间,Kojo老师会带上全班学生飞越太平洋,来到中国实地参观访问。每个孩子会住在姐妹学校——苏州某中学的中国学生家中,与中国孩子共同学习生活几天;然后三四个人结成一组,去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旅行。教师和志愿加入的家长只是随行监护,并不指导包办。从之前的举办慈善晚宴、拍卖会筹集资金(学生家长不必为自己孩子的中国之行付费,但可以做慈善,自愿为活动捐款),办理签证、机票,到在中国旅行时设计路线、购票坐车,具体事务都由学生自己安排完成。这些孩子也许现在还显稚嫩,将来大学毕业了,岂不就是一个个中国通?
有人曾比较过中外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中美国中等教育的“七大原则”是: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可见,美国中等教育所承担的,不是为高等教育选拔输送人才,而是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公民;所采用的也不是精英教育模式和选拔淘汰机制,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接受教育的天赋权利。美国也有自己的高考——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考试成绩是美国本土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但没有哪所美国高中会以SAT为指挥棒来展开教学,更不会大搞题海战术。何况申请美国大学,凭的不仅仅是SAT或ACT成绩,还有社会服务、成长经历、爱好特长、申请文章等多种因素,因为美国教育工作者们坚信:专业的修养能力必须首先建立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我国的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正努力不懈、愈挫愈奋地展开,有识之士高屋建瓴登高疾呼,努力呼唤着中华民族真正的素质教育。人们认识到: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语),“应试教育”必须改革,中国教育那种过度的筛选、选拔的精英教育功能,应该转化为素质教育下的发展功能,注重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应努力养成学生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乐观向上,充满希望,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美国中学教育的某些理念、做法,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其利其弊,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策划编辑:蹇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