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使用教材问题驱动思考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xiao032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但他们会缺乏创新意识,“四基”目标更落不到实处。怎么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呢?受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五中的第7题的启发,我产生了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想。本来该题是作为这课的练习题,我却把它作为这课的开始部分。该题为: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宽15㎝,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上课伊始,我先出示上题的第一问,并拿出用细木条订成的长方形框。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很快求出了它的周长和面积。我再出示第二问,同时展示拉的过程并按图定格,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后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之后我请学生汇报,学生的回答有两种:周长和面积都不变,持这种观点的约占60%;周长不变,面积变了,持这种观点的约占40%。我故意说,少数服从多数,看来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哪位同学来说说理由。生1: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它的周长没有变,面积当然也不会变。生2:我可以又把它拉回成长方形,所以它的面积不变。生3:我还可以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然后移到另一边,它又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所以面积不会变。话音未落,持反对意见的一学生激动地走到讲台前,拿着长方形框不断地往下拉,平行四边形都快变成一条线了,并追问台下同学:你们说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会变吗?现在面积都快变成0了!台下同学一看,是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它的面积是在不断地变化,越变越小了。我接着重复那个学生的展示,趁势又问:那把平行四边形拉回成长方形,面积会变吗?在学生回答后,我把平行四边形慢慢拉回成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整个变化的过程,生1、生2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一起用“归谬”的方法对原先错误的想法进行了纠正。同时,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也在思考、演示中为学生所体验。可是,生3站起来说:我现在知道面积会发生变化,可我是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吗?我先请他上台来演示,让其他同学明白他的意思。我让学生思考: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它的面积会变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会等于原来的那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们在热烈地讨论后,明白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图形的面积不变,但剪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比原来的长方形的宽要小,而长是相同的,因此原来的长方形面积要比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再次吹响了思维的号角,引出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转化”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而且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到了真正的原因,解决了心中的困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高涨了!
  然而,对这题的利用还远未结束。我再次拿起长方形框,不断地慢慢来回拉动,让平行四边形不断变化。我问:是因为什么的变化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断变化?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跟着变了。我接着问:如果底变长或变短了,面积会变吗?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回答的基础上,我再问:知道了底和高,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呢?这个问题不在于发现公式,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
  因为长方形框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拉回成长方形,加上生3剪拼的“转化”方法,绝大部分学生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即上图所示),我追问: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更学到了比公式更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通过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在“转化”的方法下得出的结论,部分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或许存有疑惑,这时我才让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每个学生都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再把学具中的“方格器”放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上面,数出它的面积,看看会不会和算出的面积相等。这样,从抽象的公式回到具体的验证,更好地照顾了全体学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的最后,我又一次拿起长方形框,结合拉转到一定角度后的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固定吗?除了高在不断变化外,还有什么在不断变化?让学生注意到相邻两边的夹角也在不断变化,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角度中发现其面积与相邻两边的长短及它们所夹的角度有关,从而产生“要是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和所夹的角度,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总之,整节课我先从问题入手,在演示和思考中让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决定的 ,再用“转化”的方法剪拼推导出其面积,然后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结论,创造性使用教材。在一次次的问题中,知识层层推进,不断地“引人入胜”,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转化”的思想都得到发展,较好地落实了“四基”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金溪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对“平均分”有模糊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知道一共有12大格、60小格;知道时针、  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小时=60分钟。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上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由于班额大,真把我搞得焦头烂额:布置一件事,学生回家叙述不清楚,安排的值日学生也不会做;家长不放心孩子,三天两头为一些小事来学校找老师;甚至有些爷爷奶奶索性就待在教室门口看孙子上课;课间吵闹声、叫喊声不绝于耳……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如何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怎样使教学工作转入层次化、条理化,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文先学人”,意思是
摘要: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现今的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是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在高年级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年级语文教学;途径探究  我们知道,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使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通过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工活动正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泥工活动中常常会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我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这种辅助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废旧物品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利用废旧物品,多方位支持幼儿大胆创作;多途径展示废旧物品泥塑,延续幼儿继续创作的热情。幼儿在这个快乐的创作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养成了环保的良好品质。  一、收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如何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呢?  1.创设和谐的评价氛围  人的智商是先天已有的,而情商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
摘要:中职学校餐旅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餐旅专业人员的责任,学校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专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其五方面的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相关学科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迎接社会的挑选。  关键词:餐旅专业;专业素质教育;学生素质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假日旅游蓬勃
摘 要:思维能力的训练,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训练必须寓于语言训练之中,语文训练靠思维来实现,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则对思维训练植根于语言训练进行重点研究,并分别从语感训练及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教学过程;语感;智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界对教学过程的理论探索越来越深入;优化教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方式。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能使抽象的语言生动化、形象化。本文主要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趣味教学情境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创设;趣味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善于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在“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能明白创设情境对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期望达到情知交融的和谐境界。但并非所有情境的创设都是有效的,有的课堂老师激情洋溢、自我陶醉,多媒体也用得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却始终没能走进文本,走进老师创设的情境;有的老师创设的情境没有一个基本的中心的氛围和场景,太乱,让学生无所适从;有些情境的创设的确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这些流于形式、缺乏必然内在联系的琐碎情境同时也把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