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人格可塑性大,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正确地分析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对于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危险期”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就分析我县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原因,从而得出预防他们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且文化程度不高。以前,青少年犯罪作案的高峰年龄以16岁至18岁居多,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年龄进一步呈下降趋势,不断呈现低龄化特征,以14岁至15岁年龄段为多。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县审查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分别占25%、27%和30%,初犯年龄也由过去的15岁提前到13、14岁。如2008年3月份,审查起诉的一起孙某等4人抢劫案中,年龄最小的刚过14周岁的生日,而年龄最大的还没有过16周岁的生日。他们这些人,年纪很小就不上学,在社会上混,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犯罪客体以侵财为主。近三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在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性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或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的渠道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往往一些不正当途径来获取。如临沂某中学17岁学生李某,家庭贫困。李某上高中后,看到有些同学手拿MP5,腰带手机时,感觉自己不如人家,于是,趁同学们上课时,就溜回宿舍偷人钱财,买来MP5,手机等用来在同学面前“显摆”,最终被绳之以法。
三、犯罪动机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具体表现在犯罪动机简单,作案没有明确目的,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是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寻求刺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2006年12月10日,费县某初中生张某和李某在课下玩耍时,张某占了“下风”,自以为丢了面子,于是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在李某身上乱捅一阵,最终导致李某死亡。事后,张某虽后悔莫及,但仍然受了法律的惩罚。
四、作案手段的暴力化、团伙性倾向加剧。一些青少年通过玩网络游戏相识遂结伙作案,相互壮胆,互相教唆,这样既能使利用网络游戏中的“智慧”进行部署安排,又能在力量上达到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如刘某、冯某等抢劫、强奸一案中,刘某从小迷恋网络游戏,对于从游戏中所学到的抢劫、发生性关系等非常向往,在打游戏的过程中结识冯某、赵某、张某等人后,遂利用QQ聊天进行预谋,选择作案时间地点后进行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人身权、财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其团伙性组织性之严密、暴力性之血惺在近年来我县所发生的犯罪活动中,实属罕见。案发后,刘某等人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青少年处在心理、生理变革时期,思想比较单纯,易冲动,分辨是非能力差,法制观念淡漠,遇到问题不能冷静思考,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好不好,对于青少年能不能正确的认知及处理一些事情起到决定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管教方法不当。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用暴力对其严加管教,一定要孩子们“成龙成凤”、出人头地,殊不知这样是走了两个极端,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失调。过分溺爱者使子女从小形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心理状态,成人后勇武好斗,蛮不讲理,往往容易行凶杀人,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严加管教者则使孩子对其父母丧失感情,形成“仇恨”对抗心理,这样的青少年容易被社会上的流氓犯罪团伙网罗进去,参与违法犯罪活动。(2)疏于管教。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长在外挣钱,孩子在家留守,家长疏于管教,孩子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管束。时间一长孩子学习不好,家长想管也管不了,致使孩子过早步向社会。有些是“问题”家庭,父母离异或分居,致使部分青少年生活无着落,四处流浪,或在新家庭中成为多余的人,使他们饱受离异家庭的痛苦,缺乏家庭教育,失去家庭幸福,从而到社会上寻找“关心”、“同情”,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在2006年至2008年的青少年犯罪中,35%的是留守青少年犯罪,40%的是“问题”家庭的青少年。
三、学校原因。(1)教育导向问题。“素质教育”虽然提出了好多年,但在现有考试制度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后进生”,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没有精力管理他们,只好听之任之。(2)教育方式不当。学校缺乏必要的心理教师,有些教师身兼数职,难免照顾不过来,对学生缺乏耐心、爱心,极易使部分青少年产生抵抗情绪甚至破罐破摔,从逃学到辍学,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3)法制教育缺乏。有些学校,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偶尔上一堂法制课也是走形式,雨过地皮湿。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犯罪后,还以为只不过是和同学闹着玩的。
四、社会原因。(1)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对他们稚嫩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场所不足,致使不少青少年经常到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治安复杂场所打发时光,沉迷游戏,由于无经济来源,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近日,在审查王某抢劫一案时,王某作案动机很单纯,就是想弄“两个钱”上个通宵。(2)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失业和待业青年逐年增加,这些闲散的青年整天无所事是,三五成群,稍有不甚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关。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困惑,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防患未然。对失足学生,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抛弃、不放弃,关心爱护他们,使失足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积极推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使法律真正的走进课堂。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走进学生的内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社会上应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改革教育制度,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每一位学生,落后生不落后,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到实处。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就业机会,减少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从而减少犯罪,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庭”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以最鲜活、最感人的体验,使未成年人受到感悟,不断增强以法保护自己的意识,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树立起预防违法犯罪观念,提高自警能力,做到遵纪守法,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总之,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探索建立健全青少年预防犯罪及帮教工作的长效机制,从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且文化程度不高。以前,青少年犯罪作案的高峰年龄以16岁至18岁居多,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年龄进一步呈下降趋势,不断呈现低龄化特征,以14岁至15岁年龄段为多。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县审查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分别占25%、27%和30%,初犯年龄也由过去的15岁提前到13、14岁。如2008年3月份,审查起诉的一起孙某等4人抢劫案中,年龄最小的刚过14周岁的生日,而年龄最大的还没有过16周岁的生日。他们这些人,年纪很小就不上学,在社会上混,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犯罪客体以侵财为主。近三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在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性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或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的渠道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往往一些不正当途径来获取。如临沂某中学17岁学生李某,家庭贫困。李某上高中后,看到有些同学手拿MP5,腰带手机时,感觉自己不如人家,于是,趁同学们上课时,就溜回宿舍偷人钱财,买来MP5,手机等用来在同学面前“显摆”,最终被绳之以法。
三、犯罪动机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具体表现在犯罪动机简单,作案没有明确目的,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是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寻求刺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2006年12月10日,费县某初中生张某和李某在课下玩耍时,张某占了“下风”,自以为丢了面子,于是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在李某身上乱捅一阵,最终导致李某死亡。事后,张某虽后悔莫及,但仍然受了法律的惩罚。
四、作案手段的暴力化、团伙性倾向加剧。一些青少年通过玩网络游戏相识遂结伙作案,相互壮胆,互相教唆,这样既能使利用网络游戏中的“智慧”进行部署安排,又能在力量上达到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如刘某、冯某等抢劫、强奸一案中,刘某从小迷恋网络游戏,对于从游戏中所学到的抢劫、发生性关系等非常向往,在打游戏的过程中结识冯某、赵某、张某等人后,遂利用QQ聊天进行预谋,选择作案时间地点后进行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人身权、财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其团伙性组织性之严密、暴力性之血惺在近年来我县所发生的犯罪活动中,实属罕见。案发后,刘某等人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青少年处在心理、生理变革时期,思想比较单纯,易冲动,分辨是非能力差,法制观念淡漠,遇到问题不能冷静思考,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好不好,对于青少年能不能正确的认知及处理一些事情起到决定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管教方法不当。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用暴力对其严加管教,一定要孩子们“成龙成凤”、出人头地,殊不知这样是走了两个极端,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失调。过分溺爱者使子女从小形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心理状态,成人后勇武好斗,蛮不讲理,往往容易行凶杀人,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严加管教者则使孩子对其父母丧失感情,形成“仇恨”对抗心理,这样的青少年容易被社会上的流氓犯罪团伙网罗进去,参与违法犯罪活动。(2)疏于管教。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长在外挣钱,孩子在家留守,家长疏于管教,孩子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管束。时间一长孩子学习不好,家长想管也管不了,致使孩子过早步向社会。有些是“问题”家庭,父母离异或分居,致使部分青少年生活无着落,四处流浪,或在新家庭中成为多余的人,使他们饱受离异家庭的痛苦,缺乏家庭教育,失去家庭幸福,从而到社会上寻找“关心”、“同情”,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在2006年至2008年的青少年犯罪中,35%的是留守青少年犯罪,40%的是“问题”家庭的青少年。
三、学校原因。(1)教育导向问题。“素质教育”虽然提出了好多年,但在现有考试制度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后进生”,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没有精力管理他们,只好听之任之。(2)教育方式不当。学校缺乏必要的心理教师,有些教师身兼数职,难免照顾不过来,对学生缺乏耐心、爱心,极易使部分青少年产生抵抗情绪甚至破罐破摔,从逃学到辍学,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3)法制教育缺乏。有些学校,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偶尔上一堂法制课也是走形式,雨过地皮湿。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犯罪后,还以为只不过是和同学闹着玩的。
四、社会原因。(1)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对他们稚嫩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场所不足,致使不少青少年经常到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治安复杂场所打发时光,沉迷游戏,由于无经济来源,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近日,在审查王某抢劫一案时,王某作案动机很单纯,就是想弄“两个钱”上个通宵。(2)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失业和待业青年逐年增加,这些闲散的青年整天无所事是,三五成群,稍有不甚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关。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困惑,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防患未然。对失足学生,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抛弃、不放弃,关心爱护他们,使失足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积极推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使法律真正的走进课堂。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走进学生的内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社会上应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改革教育制度,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每一位学生,落后生不落后,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到实处。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就业机会,减少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从而减少犯罪,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庭”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以最鲜活、最感人的体验,使未成年人受到感悟,不断增强以法保护自己的意识,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树立起预防违法犯罪观念,提高自警能力,做到遵纪守法,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总之,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探索建立健全青少年预防犯罪及帮教工作的长效机制,从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