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与“仁”中寻求突破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令不少师生心生烦恼。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诗歌学习素养参差不齐,二是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缺少妙招。对于这种解释,不少教师难以接受,认為诗歌有其自身特殊的体裁特点,难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将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认为“苗子”不好,难以将其培育成参天大树。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撂担子”行为,其背后的实质就是教师缺乏教学智慧。
  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为将之道,要有智慧,要守信,要仁爱,要果敢,要严格。比之教师,笔者觉得尤其要借鉴其中的“智”与“仁”两方面。下面,笔者就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借助“智”与“仁”开展智慧性诗歌教学,提升教学效益。
  一、以智为先,让智慧之光闪耀全程
  教学是一门科学,是关乎教与学方方面面的智慧工程。但可惜的是,在常态化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是将教科书及其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传”给学生,就是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展示给学生。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只关乎自己的教学,或者说只是开展了割裂教与学有机关联的“教”,忽视了课堂学习另一个主体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注定是无效的,因为这里欠缺最起码的教学智慧——心中要有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学生生命体。
  为此,我们期盼让智慧之光闪耀教学全程。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必须整体把握学生及其学习实际。例如,对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有整体认知,对于本班学生的整体以及个体的人格特点有清晰的感知。因而,要顺应学生的实际个性品质,开展合乎其身心规律的教学。在此之后,教师更须要开展学情“侦查”,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情检测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在某个知识单元或某个点方面的现有基础。例如,对于初中古诗鉴赏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先提供一个整体性的鉴赏尝试。之后,教师须要结合学生的鉴赏呈现,进行合目的性的鉴赏评估。这里讲的“合目的性”,是新课开始之前的教学目标设置而言的。教师以学生的基础,查找薄弱环节,例如是否对意境认知不清和解读有误,是否对诗中所写之景用意把握不清等。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必须带足“智慧”能量,适时调适课堂教学的流程、重难点等。例如,在执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苏大学士情感的跨越难以跟进,因为在这首词之中,词人在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实际与虚幻之间不断地切换,似乎很有魔幻色彩。在这种新学习生态情境下,教师必须作出变化回应。于是,笔者跟进了豪放诗派知识的介绍,补充了诗歌与想象的关联性知识。再次,在教学总结阶段,要存有较大的智慧。按以往意义上的总结,大多由教师“独断式”地完成。实际上,这存有相当大的危险。因为教师对教有发言权,但没有对学的发言权。于是,智慧的教师总会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学习心得乃至学习困惑,而这恰恰是后继教学的前奏和基础,是教学效益提升的必要保障。
  二、以仁为继,让关爱之心陪伴始终
  《孙子兵法》对为将之道的阐释,也十分精彩地推介了“仁”。对于“仁”的定性,很多人就简单地理解为仁爱。而杜牧的注解却是别开生面,他认为“仁”的核心是“爱人悯物”和“率先勤奋”。其实,这样的注解对于教师之道很有启发意义。
  一是表现在爱人方面。教师要爱自己,要让自己不断在教学钻研之中爱上这个特殊的职业,并进而在职业的成长中收获个人素养的提升,获得职业、生活和人生的丰足感。例如,在对古诗的精细、深度研读中,获得人文思想的多元、立体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爱学生,要将其爱表现在对其成长的关注之中。例如,对学生古诗学习的关爱,教师要真正地放在心上,要搞系统化的真研究。教师可以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将古诗鉴赏作为一个整体项目进行研究;之后,将意境、艺术技巧、思想情感等鉴赏作为分项目,根据年级特点分项推进研究和实践。
  二是表现在悯物方面。在这方面,教师不可能像将领一样呵护百姓的庄稼、财物等,但也有须要关爱的东西。例如,在古诗教学方面,教师须要引导学生关爱自然,追求人与物的和谐、相融;要引导学生认知古代诗人“移情于物”的思维倾向,以及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天悯人情怀。其实,有了这样的准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就有了相当好的基础。
  三是表现在勤奋方面。为将之道倡导将领要率先垂范,为师之道也相当有必要仿效。首先,教师要在专业素养方面勤奋耕耘。例如,对古诗要有大量的阅读,对中秋主题的诗歌有广泛的涉猎,在给学生的诗歌呈现中,展现给学生一个很好的阅读和学习姿态——由此及彼,由少聚多。其次,教师勤奋地给予学生学习、成长指导。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必然会遭遇很多困惑。适时、适度的指导犹如一碗心灵鸡汤,必然会给其人生长途中的可持续成长提供强大的思想和技术层面的支撑。
  三、以效为重,让成长之路收获精彩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和呼吁效益的提升。当然,教学也不例外。在我们收获了来自《孙子兵法》中的“智”与“仁”之后,为人师者就须要将其整合到教学效益的提升之中。
  以对古诗中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为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陈述对这个课题的总体认识。之后,教师不可以心急,要学会耐心地等待,等待学生的下一步反应。此时,最忌讳的就是教师直接给出自己的评判,或者提出自己看似权威的见地。其实,如果这样造作,必定违背“智”和“仁”的核心要义。因为这样的行动必然会给予学生生硬、粗暴的打击,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继而会在今后放弃自己的进一步求知行动,乃至会在后继的表达中“哑口”。此外,学生会习惯性地等待教师的答案呈现和“施舍”,而不是去自主探究。为此,“智”、“仁”型教师会耐心等待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呈现。让学生在相互的质疑、争辩、认可、共识之中,不断发现自身力量的强大,继而不断享受人生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幸福感。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必要的。例如,在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多层级认知之后,依然存有不足之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度的提醒,比如提醒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即使在这个环节,教师也不太适宜直接给出答案,还须要等待学生在这个提示之后的发现。说白了,让给学生自行发现,让他们有发现的惊喜和深度体验。其实,有了这样不再“僭越”的教学点拨之后,学生在成长之途中将收获一路的精彩。
  学生的成长是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大事,作为最为重要的助推者,教师要竭尽教学之“智慧”,施行教育之“仁”。有了这样的标准和实践,有效教学必然会成为当下的事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214021)
其他文献
“托物言志”就是寓意于物,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特征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情怀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的写法。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呢?我以部编七下语文教材《一棵小桃树》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托物言志的散文阅读。  一、由形而神,分析事物特点  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作者要借助一定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引导学生挖掘出“物”的内在
期刊
几年前读过于漪老师主编的《语文可以这样教》,对书中那句“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记忆犹新。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人的心愿,但课改十余年,似乎语文教学的生态依旧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难以企及。最近我在读张正耀《语文,究竟怎么教》一书,这本书不仅是从题目上和于漪老师的著作相呼应,而且也解决了一些“不能教,不会教,教不好”的问题。  一、能领悟,充分开展活动  张老师通过几篇连续的教学手记,分析了“讲故
期刊
古诗词,词语凝练,意蕴丰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提出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实际教学古诗词时,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却存在一些障碍。如何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有效且有趣,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抓手,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期刊
初中生的习作呈现出素材单一、陈旧,内容干瘪,缺少生活气息的特点。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少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缺少细致描写对象的方法;缺少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缺少提炼升格语言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观察积累素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教师要引领学生采撷生活,带着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留心周遭。每天上课之前,安排“小小演讲台”活动,即由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观察话题,并说说对这
期刊
写作素养是对细观、倾听、品读、畅说能力的综合操控,是对各种素质的巧妙融合与驾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细观自然之美,丰富写作素材之源;倾听世界之声,升级写作审美体验;品读笔墨之韵,提升写作学习能力;畅说生活之实,铸就写作创新精神。  写作素养象征着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观察大自然、倾听世界、品读笔墨、畅说生活的能力逐渐成熟,象征着学生在长期积淀的学习中获得写作素材丰富、审美体验升级、学习能力提高、创
期刊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语文学科教学新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表达出来,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是,教师能否理解和把握其内涵是决定网络学习平台质量的关键因素。  案例一:某校一位女生,在教师的倡导下开始尝试网络学习,她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网络上搜索、浏览与学习有关的网站、网页,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书目。她的家长告诉老师,现在她的孩子上网聊天、游
期刊
《背影》在民国时已选入语文教科书,是“父子之爱”教化和“语体文”学习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任务”而被逐离教科书,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课文,并实现了主题的回归。《背影》作为朱自清先生一篇经典散文,它在教学史上去留的变化足可见此文得到历史的考验,它在滋润读者心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都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一双摄像的眼睛,记录下父亲舐犊情深的背影,用一个凝望的眼神,诠释一段慈父孝
期刊
如何处理教材?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努力探究,给出的答案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有的教师会从中解读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有的教师则会解读成父与子之间亲情和情绪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文本解读的标准问题,也就是教材处理的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教材的处理策略方面有一种
期刊
生命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品味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1.地位和
期刊
一、激趣引诗  师:同学们请观看屏幕上一幅化石图片,发挥联想、想象,准备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生1:我看图片上是鸟的化石。  生2:这只小鸟歪着小脑袋不是想干啥,却变成了化石。  师:你俩说得很好。同学们再发挥联想和想象,这只鸟在变成化石前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它变成了化石?  生3:这肯定是一只活泼的小鸟,生活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正高兴地在枝头呼朋引伴,卖弄着清脆的喉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