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万载之奇幻品悟“化石”之美妙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趣引诗
  师:同学们请观看屏幕上一幅化石图片,发挥联想、想象,准备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生1:我看图片上是鸟的化石。
  生2:这只小鸟歪着小脑袋不是想干啥,却变成了化石。
  师:你俩说得很好。同学们再发挥联想和想象,这只鸟在变成化石前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它变成了化石?
  生3:这肯定是一只活泼的小鸟,生活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正高兴地在枝头呼朋引伴,卖弄着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地陷。鸟和树木都被埋于几十米深的地下,若干年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全班学生鼓掌,喝彩。)
  (教师展示课件)呈现与化石同一姿态的翠鸟栖于枝头欢快鸣叫的情景。学生眼前一亮,异口同声:“好漂亮!”
  师:是很漂亮!这是摄影家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活灵活现的情景。科学家们研究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更可贵的是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诗歌形式来表达他所见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化石吟》。我们在反复阅读诗歌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共同感知作者“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品悟出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二、感读知诗
  1.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分别在句末用“K”、“X”、“G”标记出作者表达“看到的”、“想到的”、“感到的”的诗句。并准备合作交流(教师同时屏显默读要求)。
  生4:作者看到的是最早的鱼化石、鸟化石、树化石。
  生5:作者想到的是“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师:这是在第一节作者看到的、想到的。后面的6个自然节呢?请概括地说说。
  生6:第二节作者想到“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生7:作者的思绪引向了远古,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生8:作者感受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听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说的话。
  2.读出内容
  师: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还要先理解诗歌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诗节的主要内容。同时思考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生8:第一节,四个问句引发思考;第二节,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三节,写化石承载的信息,揭示生命的起源;第四节,化石经受亿万年的考验;第五节,化石具有永恒的记忆力;第六节,赞美化石的伟大;第七节,称赞化石记忆万物的历史作用。
  3.读出感受
  师:同学们初读感知很到位,我们继续体会作者的感受,请大家轻声朗读诗歌,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中用“/”标出诗句内部的停顿,用“·”标出诗句中的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诗节中的韵脚,用“”或“ ”标出语调的变化。准备给大家展示朗读(同时屏显阅读要求)。
  生9~15依次朗读诗歌七个自然节。
  教师范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教师点拨:只有读准节奏、读出重音、读出上扬的语调,才让人感受到不论多么久远、多么艰难,生命的航船都会一刻不停地向近代进发!
  4.读出层次
  师:同学们,请先自由朗读。
  生16、17、18分别朗读全诗。
  师生交流:①~②节为第一层,通过对化石发问引发联想;③~⑥节为第二层,具体书写无限遐想;⑦节为第三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5.读出画面
  师:同学们,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我们分角色读诗,大家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听读出情境感、画面感。准备交流,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生19:(角色演读后交流)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林木葱茏、茂密,恐龙在林间追逐,猛犸在草丛中玩耍,它们高兴起来就忘情地引颈长吼。我仿佛也是这奇妙的神话世界中的一员。
  生20: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一大片一大片茵茵的绿草地,活跃着一条条没有腿的鱼儿;一弯弯一道道潺潺流水,嬉戏着一尾尾没下巴的鱼儿;一坡坡一梁梁葱茏茂盛的无花树间时隐时现嘴长牙的始祖鸟,时而发出奇怪的叫声。
  生21:我想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也有过灾难,可能奇寒无比,也可能酷暑难耐,也经常发生地震、海啸、火山熔岩喷发等,这些都把你们几位心目中的纯美世界彻底毁坏。
  生22:我还在课外书上了解到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确实像你说的那样。大约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经过赤日炎炎、电闪雷鸣、火山喷发等多种因素形成原始的大气层、原始的海洋、原始的生命;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进化出原始的藻类植物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后来他们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师:你们联想得真丰富,想象得真神奇,描述得太形象了!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在诗歌中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联系具体的诗句来说说。
  生23:化石说:“海枯,石栏,日转,星移……时光在它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这“皱纹”就是“生命的档案”。科学家们探查这些真实的档案就会发现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
  生24:化石说:经过“海枯,石栏,日转,星移……”、“我的肉体早已化为乌有”,就剩下这些“冰冷的骸骨”,但我这里仍有着“生命的信息”,这信息就是一串串珍贵的历史密码。
  生25:化石说,我这些“骸骨”中的“信息”、“密码”、“档案”足以证明世上并不存在什么造物主,不存在什么“神”。
  三、味读品诗
  师:引发同学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都源于诗人运用语言的功力。请大家默读课文,批注自己感觉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可以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感情表达、巧妙构思等方面进行批注赏析,5分钟后准备交流,读出其中的“好”,说出其中的“好”。
  生26:本文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发了我们无尽的联想与想象,很值得我细细品味。
  师:好,那你能选其中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说说其中的好处吗?
  生27:比如第一节,开篇就连续使用四个问句,语势句句增强,而且朗朗上口,富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有一种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生28:同感,同感。这样的排比句式作诗歌的开头能很好地引发读者想象与联想。
  生29: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将化石当成会说话的人来写,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灵性,便于抒发感情。
  生30:比喻的运用。“生命的档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些都是对化石的恰当比喻,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增加了诗的形象感和意象美。
  生3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这两句诗兼用拟人和比喻。这里却不是在写人,而是在写化石。如果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脸上的皱纹就是古生物的“生命档案”。这里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说明了化石的作用──记录生命的历程。太妙了!
  生32:前呼后应的写法也很巧妙。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否重现”。
  师:同学们慧眼识金,发现这么多语言运用的妙处。
  师:同学们,化石本无言,作者却让我们欣赏到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科学是严肃的,作者却用親切、自然、生动、形象又含蓄的语言引发了我们探求科学的强烈欲望。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课下做两件事:一是用“读一读 写一写”的词语写一段文字描绘出你在本课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将有关知识记录下来,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教育研究室(024300)
其他文献
所谓问题式阅读法是以问题为导线,通过问题引导完成阅读任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以讲授方式进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阅读中的积极性不强。提倡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完成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更利于让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從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以问导学,提前了解  在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
期刊
“托物言志”就是寓意于物,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特征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情怀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的写法。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呢?我以部编七下语文教材《一棵小桃树》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托物言志的散文阅读。  一、由形而神,分析事物特点  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作者要借助一定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引导学生挖掘出“物”的内在
期刊
几年前读过于漪老师主编的《语文可以这样教》,对书中那句“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记忆犹新。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人的心愿,但课改十余年,似乎语文教学的生态依旧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难以企及。最近我在读张正耀《语文,究竟怎么教》一书,这本书不仅是从题目上和于漪老师的著作相呼应,而且也解决了一些“不能教,不会教,教不好”的问题。  一、能领悟,充分开展活动  张老师通过几篇连续的教学手记,分析了“讲故
期刊
古诗词,词语凝练,意蕴丰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提出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实际教学古诗词时,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却存在一些障碍。如何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有效且有趣,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抓手,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期刊
初中生的习作呈现出素材单一、陈旧,内容干瘪,缺少生活气息的特点。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少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缺少细致描写对象的方法;缺少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缺少提炼升格语言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观察积累素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教师要引领学生采撷生活,带着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留心周遭。每天上课之前,安排“小小演讲台”活动,即由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观察话题,并说说对这
期刊
写作素养是对细观、倾听、品读、畅说能力的综合操控,是对各种素质的巧妙融合与驾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细观自然之美,丰富写作素材之源;倾听世界之声,升级写作审美体验;品读笔墨之韵,提升写作学习能力;畅说生活之实,铸就写作创新精神。  写作素养象征着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观察大自然、倾听世界、品读笔墨、畅说生活的能力逐渐成熟,象征着学生在长期积淀的学习中获得写作素材丰富、审美体验升级、学习能力提高、创
期刊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语文学科教学新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表达出来,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是,教师能否理解和把握其内涵是决定网络学习平台质量的关键因素。  案例一:某校一位女生,在教师的倡导下开始尝试网络学习,她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网络上搜索、浏览与学习有关的网站、网页,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书目。她的家长告诉老师,现在她的孩子上网聊天、游
期刊
《背影》在民国时已选入语文教科书,是“父子之爱”教化和“语体文”学习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任务”而被逐离教科书,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课文,并实现了主题的回归。《背影》作为朱自清先生一篇经典散文,它在教学史上去留的变化足可见此文得到历史的考验,它在滋润读者心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都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一双摄像的眼睛,记录下父亲舐犊情深的背影,用一个凝望的眼神,诠释一段慈父孝
期刊
如何处理教材?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努力探究,给出的答案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有的教师会从中解读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有的教师则会解读成父与子之间亲情和情绪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文本解读的标准问题,也就是教材处理的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教材的处理策略方面有一种
期刊
生命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品味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1.地位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