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软件人才培训事业,扶持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在该政策的支持下,山东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建立了软件研发基地、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结合学院化教育与职业化教育,整合学校和IT企业资源,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缓解人才缺乏现象。研发中心以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相结合为中心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培养富有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信息化人才。通过研发中心的建立,在校企共建的机制下,更突出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关键词:软件研发中心;校中厂;现代学徒制;对接
一、具体研究内容
1、构建软件技术研发中心新体系
(1) 发挥学院主导作用。研发中心是建立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的,成立研发中心时基于研发中心目标的定位,选择了具有一定研发功能、产品在国内软件行业较为知名的企业作为研发中心的合作单位。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和企业牵头成立了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两套班子指导研发中心开展工作。
(2) 强化系部主办质量。指导委员会的功能职责有:确定研发中心的建设目标,对研发中心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和落实研发中心的制度和政策;为研发中心筹措资金,调配经费;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行政把关;管理和维护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
2、建立“校中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建立“校中厂”:由学院提供场地 ,与行业企业合作 ,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院研发中心 ,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 ,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3、探索研发中心对教学改革的创新
依托研发中心的建立,探索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最终实现专业设置与IT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全面提升IT 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目标
建成集产品开发、教学活动、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以“校中厂”为载体,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摸索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之路,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重点实现“四个对接”:
(1)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 ,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院研发中心,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建立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与国内软件行业较为知名的企业进行合作。
(2)实现技能与岗位对接。深化学徒培养,强调职校毕业生“双证书”率。在研发中心期间,学生不仅有成熟技术的学习实践,又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的实践。通过在研发中心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首岗胜任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而且形成了很强的发展潜力,有助于学生就业后目标岗位的实现。
(3)实现师资与师傅对接。推进师资建设,帮助教室迅速成长,快速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100%;在企业聘请 “技師型”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企业师傅队伍指导学徒实践。
(4)实现项目与课程对接。推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及生产岗位的需要,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要,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需要。加大项目课程改革。
学校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形成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研发中心通过研发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为学校取得社会效益。但是,研发中心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研发中心的性质属于资源共享平台,是学校专业教师接触前沿科技的窗口,研发中心的设立给校企之间的合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开展创业型教育。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又要关注学生非专业性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还着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研发中心期间,学生不仅有成熟技术的学习实践,又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的实践。通过研发中心的建立,实施融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为一体的教学综合改革,有力地推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及生产岗位的需要,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要,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之路,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教材体系结构建设探析[J]. 张汉君,肖满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01)
[2]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思考与实践[J]. 王龙葛,王倩.计算机时代. 2011(03)
[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 王海峰.软件工程师. 2013(12)
关键词:软件研发中心;校中厂;现代学徒制;对接
一、具体研究内容
1、构建软件技术研发中心新体系
(1) 发挥学院主导作用。研发中心是建立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的,成立研发中心时基于研发中心目标的定位,选择了具有一定研发功能、产品在国内软件行业较为知名的企业作为研发中心的合作单位。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和企业牵头成立了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两套班子指导研发中心开展工作。
(2) 强化系部主办质量。指导委员会的功能职责有:确定研发中心的建设目标,对研发中心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和落实研发中心的制度和政策;为研发中心筹措资金,调配经费;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行政把关;管理和维护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
2、建立“校中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建立“校中厂”:由学院提供场地 ,与行业企业合作 ,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院研发中心 ,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 ,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3、探索研发中心对教学改革的创新
依托研发中心的建立,探索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最终实现专业设置与IT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全面提升IT 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目标
建成集产品开发、教学活动、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以“校中厂”为载体,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摸索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之路,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重点实现“四个对接”:
(1)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 ,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院研发中心,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建立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与国内软件行业较为知名的企业进行合作。
(2)实现技能与岗位对接。深化学徒培养,强调职校毕业生“双证书”率。在研发中心期间,学生不仅有成熟技术的学习实践,又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的实践。通过在研发中心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首岗胜任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而且形成了很强的发展潜力,有助于学生就业后目标岗位的实现。
(3)实现师资与师傅对接。推进师资建设,帮助教室迅速成长,快速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100%;在企业聘请 “技師型”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企业师傅队伍指导学徒实践。
(4)实现项目与课程对接。推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及生产岗位的需要,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要,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需要。加大项目课程改革。
学校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形成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研发中心通过研发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为学校取得社会效益。但是,研发中心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研发中心的性质属于资源共享平台,是学校专业教师接触前沿科技的窗口,研发中心的设立给校企之间的合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开展创业型教育。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又要关注学生非专业性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还着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研发中心期间,学生不仅有成熟技术的学习实践,又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的实践。通过研发中心的建立,实施融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为一体的教学综合改革,有力地推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及生产岗位的需要,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要,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之路,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教材体系结构建设探析[J]. 张汉君,肖满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01)
[2]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思考与实践[J]. 王龙葛,王倩.计算机时代. 2011(03)
[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 王海峰.软件工程师.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