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9日,由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南通市海安市教育局、海安市实验小学承办的“南通市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教学研讨活动暨海安手足双门球项目推进会”在海安市实验小学拉开帷幕。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陆志平,南通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沙晓峰,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曹桂林,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杨浩,海安市教育局局长汪宁、副局长祝和娟,海安市实验小学校长周振宇,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体育教研员、南通市各县(区)体育教研员及两地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近300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杨浩主持。
曹桂林在开幕式上指出,本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教学研讨活动的举办,是对南通市《关于强化中小学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化特色课程建设”的具体落实。事实上,南通市各县(区)特色运动项目已经开展多年,特色体育课程建设已经具备了基础和条件,如通州区坚持毽球运动长达10余年,如皋市整体对跳绳运动进行推进,海门市开发了手足双门球项目并已在全市推广多年等。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杨浩告诉记者:“运动项目不应该仅仅以训练、竞赛等形式展开,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走特色发展之路并形成区域品牌,通过运动项目的课程化开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运动项目的普及与运动参与的全员”,并表示,“目前南通市的特色体育课程已经初见成效,如,如皋市以白蒲小学的《青浦绳韵》为蓝本正在制订区域的课程計划;通州区毽球已经有了匹配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正在全区推进;海安市《手足双门球技战术与裁判法》一书即将出版。”
对于南通市积极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教研员孟文砚教授予以了充分肯定。她表示,特色体育课程建设将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对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她对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建议:作为课程开发,就应该有课程建设的主题思想,要具备课时、教材、师资等系列条件。
本次活动围绕“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这一主题,从特色课程介绍、特色项目的课堂展示、专题讲座与沙龙研讨4个单元进行了呈现。其中:
课堂展示单元共呈现了12节课,分别为:海安市的《手足双门球》(3节)《海安花鼓》、海门市和港闸区的《足球》、通州区的《毽球》、崇川区的《篮球》、启东市的《羽毛球》、开发区和如皋市的《花样跳绳》、如东县的《抖空竹》。从教材内容来看,既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整体推进,也有地方特色项目的课程化建设;从教学效果来看,充分体现了执教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如,《抖空竹》一课中,执教教师组织合理、方法得当,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达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地区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
专题讲座既有立足教育理论的启发,也有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的实践探索。其中陆志平从“素质教育: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战略”“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新追求”“深度学习:学习科学的发展”“互联网 :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以文化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和思路”5个方面展现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立足教育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进行了启发;孟文砚教授理论结合实践,展示了江苏省特色体育项目的培育与成长情况,为各地如何推进特色运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指导;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潘绍伟教授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与会教师厘清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校本化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体育教师本身的素养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关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教授以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为例,对如何进行课程开发进行了指导和经验分享。
此外,特色课程介绍单元展示了不同区域推进特色项目及项目课程化推进的思路、过程及其成果;沙龙研讨则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周兵教授的主持下,邀请南通市各县(区)的体育教研员、骨干教师共同探讨了各地打造特色项目及推进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取得的经验,让与会者进一步明晰了思路、提供了经验与方法。
研讨活动于21日落下帷幕。杨浩在总结中表示,通过活动的举办,一是深化了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坚定了改革信念;二是增长了推进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智慧,增强了改革信心;三是明晰了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操作策略,提高了改革的前瞻性。下一步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行动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优化组织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待,南通市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能够科学有序推进,切实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化改革。
曹桂林在开幕式上指出,本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教学研讨活动的举办,是对南通市《关于强化中小学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化特色课程建设”的具体落实。事实上,南通市各县(区)特色运动项目已经开展多年,特色体育课程建设已经具备了基础和条件,如通州区坚持毽球运动长达10余年,如皋市整体对跳绳运动进行推进,海门市开发了手足双门球项目并已在全市推广多年等。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杨浩告诉记者:“运动项目不应该仅仅以训练、竞赛等形式展开,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走特色发展之路并形成区域品牌,通过运动项目的课程化开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运动项目的普及与运动参与的全员”,并表示,“目前南通市的特色体育课程已经初见成效,如,如皋市以白蒲小学的《青浦绳韵》为蓝本正在制订区域的课程計划;通州区毽球已经有了匹配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正在全区推进;海安市《手足双门球技战术与裁判法》一书即将出版。”
对于南通市积极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教研员孟文砚教授予以了充分肯定。她表示,特色体育课程建设将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对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她对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建议:作为课程开发,就应该有课程建设的主题思想,要具备课时、教材、师资等系列条件。
本次活动围绕“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这一主题,从特色课程介绍、特色项目的课堂展示、专题讲座与沙龙研讨4个单元进行了呈现。其中:
课堂展示单元共呈现了12节课,分别为:海安市的《手足双门球》(3节)《海安花鼓》、海门市和港闸区的《足球》、通州区的《毽球》、崇川区的《篮球》、启东市的《羽毛球》、开发区和如皋市的《花样跳绳》、如东县的《抖空竹》。从教材内容来看,既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整体推进,也有地方特色项目的课程化建设;从教学效果来看,充分体现了执教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如,《抖空竹》一课中,执教教师组织合理、方法得当,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达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地区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
专题讲座既有立足教育理论的启发,也有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的实践探索。其中陆志平从“素质教育: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战略”“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新追求”“深度学习:学习科学的发展”“互联网 :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以文化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和思路”5个方面展现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立足教育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进行了启发;孟文砚教授理论结合实践,展示了江苏省特色体育项目的培育与成长情况,为各地如何推进特色运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指导;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潘绍伟教授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与会教师厘清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校本化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体育教师本身的素养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关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教授以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为例,对如何进行课程开发进行了指导和经验分享。
此外,特色课程介绍单元展示了不同区域推进特色项目及项目课程化推进的思路、过程及其成果;沙龙研讨则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周兵教授的主持下,邀请南通市各县(区)的体育教研员、骨干教师共同探讨了各地打造特色项目及推进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取得的经验,让与会者进一步明晰了思路、提供了经验与方法。
研讨活动于21日落下帷幕。杨浩在总结中表示,通过活动的举办,一是深化了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坚定了改革信念;二是增长了推进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智慧,增强了改革信心;三是明晰了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操作策略,提高了改革的前瞻性。下一步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行动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优化组织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待,南通市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能够科学有序推进,切实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