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与独一无二的中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q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读书到教书再到写书,偶尔也评书——我写过一些书序和书评,我的大半辈子都在与书籍打交道,不敢说“嗜书如命”,但对书绝对是“情有独钟”。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笃信“读书使人生更精彩”。
  我们这一代人是生长于“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那个年代的。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然而,靠从小给别人织毛活才勉强上过四年学的母亲却告诫我们兄妹:“读书是有用的。”于是,尽管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书可读;尽管上中学时,工厂实习、下乡锻炼、野营拉练、建校劳动、挖防空洞、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但在非常有限的文化课上,我还是非常认真地学习,始终保持着一种阅读习惯。“文革”之后,我考上了大学,之后又上了研究生、博士生,那个时候,我感觉母亲说得真是对的,读书真的很有用,否则我上不了大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我越来越认识到,读书不应当仅仅只是为了考学、晋级、升迁。读书的功力之大,大到能让一个人从愚钝变为开化,从粗俗变为高雅;大到能让一个国家从贫穷变为富裕,从羸弱变为强大。
  30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体会到“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最本质的一个区别在于国民素质的不同,而国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一个国家读书人群的数量以及阅读的目的、对知识尊重的程度、对他国优秀文化的吸纳和对本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力度来体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最欣赏的读书画面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地铁上、飞机上乘客们静静阅读的场景;最感到温暖的读书画面是家人、朋友围座一起,安静阅读的场景;最感到震撼的读书画面是躺在病榻上,生命即将终结的人平静阅读的场景。历史上曾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德国元帅毛奇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这里且不去评价国家、民族之间战争的是与非,仅就文化所能釋放出的能量来看,它是无法计量的软实力。正因为如此,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才发出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感叹。
  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指挥权是硬实力;而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所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就是文化软实力。历史和未来终将证明,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最终是体现在文化上的。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还不是强国。因为强国的标志不仅仅只是庞大的经济总量,还必须看这个经济总量所反映的内容、结构以及人均水平;强国的标志也不仅仅只是经济指标,还必须包括思想、价值观、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软实力”,对外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现代社会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超级竞争力、巨额利润的背后,比拼的是高科技含量,而高科技含量蕴含的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后者根植于深厚的阅读、思考习惯和质疑、创新精神。被称为“日本现代企业之父”、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从干实业的第一天起,就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号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企业家。
  直面中国的现实,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总体来说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曾经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再加上一句:“一个读书少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受世人尊重的民族。”
  什么时候国人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作为一种时尚,什么时候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考学,为了晋级、为了升迁,而是为了内心的平和,为了思想的深邃,为了精神的富有;什么时候读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成为国人生活的必须,成为生命的一个部分,那么,中国人的形象就会更好,中国的国民素质就会大大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也因为如此,“强国梦”的实现才会更有根基。
  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博大精深历史文明的大国,要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扮演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需要全体国民努力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养分,修身养性,提升素质,以文化自信,支撑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前主席。)
其他文献
作为总结有清一代历史的官方作品《清史稿》,能入编纂者之法眼而得以跻身书中之人,自然属于在此近三百年历史时期内有着举足轻重影响之角色。晚清湘军重要人物曾国荃,便以不平作为入围列传第二百篇。对曾之一生勋业,《清史稿》做如下评骘:  曾国荃当苏、浙未复,孤军直捣金陵,在兵事为危机,其成功由于坚忍。铲其本根,则枝蔓自绝,信不世之勋也。屡退复起,朝廷倚为保障,以功名终。  不难看出,此论将曾之一生,以平定太
死亡,是必然会来的事实;厄运,是猝不及防的悲剧。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的长篇纪实作品《忽如归》(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以母亲的去世遗体运回故土落葬为开端,以父亲病逝与母亲合葬为结束,中间则主要叙写大弟戴华光1977年因“人民解放阵线案”被判无期徒刑的故事,其实戴华光是因从事宣传和平统一、避免民族分裂活动而获罪,被定性为制造暴乱的“共谍案”。作品的扉页引用了曹植的诗作《白马篇》,该诗描绘了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里又有一波飞絮如约而来。这是京城的第四波飞絮,也是最后且最严重的一次。从每年4月初开始,北京的杨柳按着毛白杨、柳树、青杨、黑杨的顺序依次吐絮传播种子,持续30-40天,最近终于轮到栽植量最大的欧美杨等黑杨了。2012-2015年,北京第一期百万亩造林工程实施,巨大的作业量和紧迫的工期要求,导致绿化苗木供给“饥不择食”。虽然绿化主管单位在标书中均明确提出必须使用杨柳雄株品
五集科技纪录片《你好 AI》在人们关切的目光中上线了。这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成功突破,更是一次科技影像的饕餮之旅。  该片导演陈怡说,通过这部片子我要想人们看到中华古老的文明,也要让大家看到祖国的青山绿水,还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坚守,年轻一代的自信。诚然,在这部片子中她做到了。  人工智能作为肇端于美国的一项新科技,半个多世纪以来备受全球关注。人工智能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人工智能到底发展到
何谓中国?我们基于何种认同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对于现代中国而言,这个问题似乎处于被悬置的状态。社会的同质化逐渐瓦解了国家群体性的自我认同,理性文化逐渐趋于被放逐的状态,因为究于根本,国家仅是一种历史构建的文化理解,是抽象的,甚至是虚拟的群体状态,也由此似乎并不构成我们对其产生强烈归依的基础。但是,尽管人在现世追逐中虚化自身理性,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否认,其自身有一种独特的自我确信,这种确信来
山石林泉,自然生態,是中国传统诗词最习见的歌咏题材,也是中国诗人以人文情怀关注与表现社会生活的最深刻题旨。石尔的《林间撷韵》以自然山林为吟咏对象,以生态思想为主旨,是其继《林间拾韵》后的又一次生态诗的奉献,成功展示了诗人以传统诗词表现现代生活与生态思想的诗艺才能。  石尔,本名张凤桥,蒙古族,河北丰宁人,森林警察,已是好几个诗词学会的会员了,常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诗词、楹联等赛事中获奖。
今年华罗庚逝世已经30周年了,人民没有忘记他,很多人很多地方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他。华老在1984年8月25日写的“述怀”中有这样的话:“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华老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我们要把他的学问、品德与情操告诉后人,使后人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与教益。  华老的治学经验与他的爱国主义崇高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华罗庚是我国现代史上
这是一个需要文学杰作,也产生了文学杰作的时代。《白鹿原》就是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达到经典高度的杰作。一部文学杰作,要担得起经典二字,必得在风格和主旨方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出版至今已逾26年,但是《白鹿原》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对它的解读和阐释,依然是一个学术热点。  当代文学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白鹿原》一样厚重的作品。作为一部宏大的民族秘史写作,它从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生活全景式地纵深铺
教育信息化和新教育理念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支持。美国学者B.Dodge和T.March 1995年提出的WebQuest教学模式的适时引进,正契合了学校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探究学习的需求。从2001年底“惟存教育”网站将WebQuest教学模式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以来[1],教师和研究者们对WebQuest寄望甚高,有学者甚至称它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2]。许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
“大道和生学”是我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生”思想,进行挖掘、梳理、研究与创新,所形成“和生学”的新哲学体系。它所回答的是宇宙万物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大道和生学”主张“万物产生于大道之和气”。  “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渊源与显著特征  “大道和生学”这一哲学体系理论渊源于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庄子的“气生”说和《周易》的“太和”说与“生生”说。  这一哲学体系研究特点是即哲学史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