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家书之外的曾国荃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rob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总结有清一代历史的官方作品《清史稿》,能入编纂者之法眼而得以跻身书中之人,自然属于在此近三百年历史时期内有着举足轻重影响之角色。晚清湘军重要人物曾国荃,便以不平作为入围列传第二百篇。对曾之一生勋业,《清史稿》做如下评骘:
  曾国荃当苏、浙未复,孤军直捣金陵,在兵事为危机,其成功由于坚忍。铲其本根,则枝蔓自绝,信不世之勋也。屡退复起,朝廷倚为保障,以功名终。
  不难看出,此论将曾之一生,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为限,划为两段,一段是以军事发迹,立不世之功;另一段则是所谓于“同光中兴”时代宦海浮沉,终身名俱泰。
  对于前一段,世人多有听闻,至少曾老九陪着兄长曾国藩沙场搏杀,鬼门关上走了无数遭,笔墨上的恳谈与较劲亦是无数次,这在《曾国藩家书》中在在可见。然之于第二段,不知何故,历来载者不多,论者亦少,遂致老九的后半生不为众人所知。其实,即使那一段追随阿兄东征西讨、南下北上的光辉岁月,也往往是在后人纵论曾国藩时,才顺带言及。于是,或因不断积累的言说惯习,或因兄长的光芒夺目已勾勒出历史的浓重底色,一百多年倏忽而过,曾国荃的真实面目,终究还是半遮虚掩,逃不出不清不楚、欲语还休的尴尬境地。
  然而,是否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所思所想、所秉所持,就代表着晚清湘军乃至湖湘军功集团和士林群伦的全貌?有无另一种湘军湘人风貌存在?毫无疑问,讲透与阿兄性格、遭际迥然相异的曾国荃,或可触及晚清湖湘的另一种可能性,亦可从更纵深的角度考察“后曾国藩时代”的湘人气象。
  可喜的是,来自于湖湘的刘绪义先生经历九载反复打磨的近作《曾国荃与晚清大变局》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此一缺憾,践履了这一可能性。
  此书甚为厚重,洋洋洒洒近40万言。一气读完,着实令我兴奋,仿佛一位活在《曾国藩家书》之外的曾老九从白纸黑字中跳脱出来,与你共话当年咸同往事、同光景象。
  作为笔者目力所及的首部有关曾国荃的传记,首要任务,便是应厘清其完整的人生轨迹。作者做到了,且做得尽心与尽力。作者用四个大篇章来勾勒曾国荃传奇一生,可谓铺陈甚开,用尽笔墨,将其由书生到猛将、由蛰居到复出的历程描绘得起伏有致、扣人心弦,且其中多巧用湖南本地土话俚语,文采之妙,笔法之精,若非文坛老手,怎能驾轻就熟?特别是开篇与下篇《赴国难》,这龙首与凤尾两部分,将平叛前的青涩老九模样,与闲居八年后的暮年大佬状态,刻画得极其传神,一头的曾老九自检不甚严,而大无道之事,断不敢为,同时又认为整个湖南官场“文武官员无一可恃之人”,另一头的忠襄公自道“内用外用,皆听天由命,中怀毫无希冀之念”。两相比较,可知个人气质之变化与仕途之升降间关系很是微妙。读罢掩卷,颇有值得回味之处。
  古人读史,既求泛览,更贵约取。用南宋朱熹的论断概括,即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古代中国并无政治学科,历史实际上承载着提高执政者政治素养的功能。因此古人读史,犹如模拟政治操作的沙盘推演,紧扣大事件,从而扩展胸中之格局与見识。显然作者心中有此意识,故在涉及关乎湘军命运或朝野走向的大事件上,都不惜笔墨,加以深挖。如安庆之围的艰辛与时运、打下金陵后的传闻与真相、同光时代政争之下的意气与腐朽、《湘军志》兴与废的重重缘由,刘先生皆徐徐道来,不啻是透过曾国荃之双眼来窥识天下残局。
  一提晚清名宦,往往也要谈其幕府与幕僚,著名者无非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端方等几位。曾国荃虽无阿兄养士与用人之气魄与眼界,但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能于一片混沌纷纭的咸同政局中崛起,自有其助手帮衬。而作者亦注重曾氏左右的研究。如在“老九手下悍将如云”一节中,他以入与不入《曾国藩日记》为标准,非常细致地列举了“吉字营”中的诸多将领,其中不乏像萧孚泗、熊登武、廖世霖、李臣典这般的狠角色。
  既是开荒之作,自然不可能将自家旗帜插满山头,尚有能拓展之处。依笔者愚见,大致有两个方面可再完善。
  其一,曾国荃由湖湘兴起,虽是地方武装,但毕竟参与了波及南方数省的平叛运动,加之日后官阶升擢,不免与清廷发生主动或被动的复杂关联。故在探讨曾老九政治行为时,应更侧重中央与地方互动的视角。具体而言,便是中央对湘淮系的倚重与控扼,及历来不得不说的满汉关系,借两个维度考察曾国荃的行为,或能发现事件背后更复杂的权力网络与人事纠葛。不妨以同治五年(1866)弹劾官文事件为例,除却二把手叫板一把手的常规剧情外,曾国荃弹劾奏折中有“弥缝要路”一条,揭露官文与钦差胡家玉有公款私馈之罪。原来同治四年,胡自湖南查案归京途中路过湖北,官文“以胡家玉为贵近之臣,乃从粮台取银四千两,作为馈送之礼”,希冀讨好胡氏,望其帮己掩盖不堪之举。经尚书绵森、侍郎谭廷襄赴鄂调查,“上年胡家玉等差竣过鄂。官文等查照向章,由省提银支应以免州县赔累。濒行又因水程阻滞沿途需添雇车马犒赏,费用孔多,另筹银二千两致送。胡家玉、张晋祺始而力辞。继因水程费重,恐致沿途周折,权留备用。核其情节,虽与私相馈送者有闲,究属不知远嫌。”既然属于违纪受贿行为,胡家玉交部议处,免去军机处职务。其实钦差大臣沿途接受馈赠,捞点儿灰色外快,本属常情,同僚大都心照不宣。只是这次是曾国荃爆料,且胡身处要害位置,朝廷必须有所表示,否则实难服众。于是恭王好不容易培养的嫡系便就此退出政治中心。可见曾国荃这一封奏折,掀起了朝堂不小的波澜,影响了之后的政治走向。因此之后老九备受朝廷摧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二,综观学界对于曾国藩的研究,其仕宦生涯、心路历程与其所秉承的学术宗旨密切有关,通常都认为曾氏崛起得益于晚清的“理学复兴”思潮,并升格为彼时倡扬理学经世的泰山北斗。与此同时,具体到其为人处世,民国掌故名家黄濬比较过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之禀性,曾“为一极深沉有心术之人,性毗阴柔,实师黄老”;左“则为阳刚,好大言出奇计之人,但粗豪耳”。可知曾之学术多有驳杂兼宗的特质。由此及彼,曾国荃一生处世态度的变迁,与其经历相关,当也与其学术旨趣的变化有着隐幽的联系。故而若能对曾国荃学术宗旨进行辨析,无疑更能增强理解其后期人生处世原则的说服力。
  写来写去,无非是择取个人肤浅之见供作者参考,难免以偏概全。惟愿作者在此坚实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或许不但能揭示出曾国荃更多不为人知的面目,还可以证明其恐怕并非如今学界所认定的二流政治人物而已。
  (作者系史学博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其他文献
家庭伦理,作为调节整个家庭成员由于血缘、姻缘、收养等基本关系而衍生出的行为准则,是整个社会伦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规范。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长此以往的延续,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家庭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因而,“忠孝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一直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国
讲经典,没有常规,讲述者各有各的法门。可要想讲得好,讲得妥帖有趣,也不容易。我很喜欢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小册子,13篇,不到十万字,是他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写的,里面介绍了《说文解字》《易》《书》《诗》《史记》《汉书》等传世经典以及辞赋、诗文等文学史常识。喜欢,是因为这本小书知识上简洁精辟,行文又是浅明晓畅的白话文,堪称典范,至今不知印了多少册,自己也成了经典。传统文化、传世经典需要“常”谈,但怎么
在自媒体时代里,随着大众传媒的便捷,作为历史见证者,“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使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有据可查的文本世界,意味着中国公众史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但如何通过正确引导,使中国公众史学由“可以”变成“可行”,进而成为一门学科,宁波大学钱茂伟先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公众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重大,今日中国逐步
碑志文源于先秦时代,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其实际功用大致是记功、记事和记墓主,一般来说以事实为依据,以真实为追求,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也是后人研究历史时常用的重要材料。学界关于碑志文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两个侧重,一个是侧重于研究碑志文的史学价值,另一个是侧重于研究唐前碑志文。徐海容著的《唐代碑志文研究》则专门以唐代的碑志文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补充了学界的空白。该著作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付梓刊行,在
//壹//  1981年,我从家乡的前仙中学毕业,考上了县城里的元氏一中。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离开过前仙村前后左右高低错落排列着的那一圈山环。只有一次学骑自行车,不小心一路向东骑到了十五里地开外的南佐。南佐是个有好几万人口的大镇,有好几条通往不同方向的公路在这儿交会,于是,南佐也就成了周围四里八乡的贸易中心。我爷爷他们那代人总是走着去南佐赶集,买卖各种农副产品和家庭用品,遛遛达达走一趟正好一整天
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言及竹枝词的起源地:“《竹枝》本出巴渝。”杜甫在夔州寄居期间作的《夔州歌》中有“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中唐顾况《杂曲歌辞·竹枝》也提及“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可知巴渝民间歌唱竹枝词盛况。从朗州到夔州  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与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湖南朗州。《太平御览》记载:  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比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与言者
我一向坚信亲人或相知甚深的人之间存在某种奇妙的心灵感应。2021年1月15日,我在校园中散步,思绪刚好想到吴老师,想何时再请他来湛江做客,突然在微信群里看到了“吴福辉先生今晨在加拿大突然逝世,享年82岁。医生诊断心脏病突发”的消息。我想这决不是偶然,它应该就是我们师徒之间的一种心灵感应吧!得知消息,我的心情悲恸,精神恍惚,眼前始终晃动着老师那威严而又温和的影子。  我最早感受到吴老师的威严是在20
晚清的改良派,由于接触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开始觉得汉字繁难、文言艰深,推进切音字运动之馀,大力提倡白话文,试图把白话变成维新变法的宣传工具,办白话报传播其主张,影响力有限。黄遵宪1902年《致严复信》明确提出了文体改良的意见,乏有响应者。章太炎等革命派,政治立场激进,思想和文体上守旧,坚持国粹主义,在文学上以复古为革新,驳斥所谓采用万国语(世界语)的论调。  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无果而终。壹  辛亥革命
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信息革命的新台阶。如果说农业革命解决了人类的生存和温饱,工业革命提高了物质生活的品质,那么信息革命将以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为终极目标。站在人类文明变革的转折点上来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一次新的飞跃。从技术变革与人类发
邹小燕的《金融情 艺术梦》改变了我对金融人数字头脑、赚钱眼光、精明高傲、条理刻板的一贯看法,原来新时代的金融人也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们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还跨界成为了艺术家。  《金融情 艺术梦》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它不是小说,却有着如小说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和百转千回的情感升华;它不是教科书,却让人从作者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作历程中攫取金融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它不是传记,却凝练了作者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