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大道和生”要感谢金岳霖和冯友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道和生学”是我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生”思想,进行挖掘、梳理、研究与创新,所形成“和生学”的新哲学体系。它所回答的是宇宙万物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大道和生学”主张“万物产生于大道之和气”。
  “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渊源与显著特征
  “大道和生学”这一哲学体系理论渊源于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庄子的“气生”说和《周易》的“太和”说与“生生”说。
  这一哲学体系研究特点是即哲学史讲哲学,将传统哲学中4个重要的核心理念,“道”“和”“气”“生”相结合,作为理论命题,并以大道立论,将“和生学”提升到“大道”的本原与规律的高度,形成为“大道和生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评价说:“鸿文联系史伯与老子加以发挥,并以大道立论,实为灼见。”
  “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周易》:“一阴一阳为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也”。老子:把“道”视为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金岳霖认为:正是作为“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因此,“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金岳霖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P20)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访问印度时提出:“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和”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提出“万国和”(《史记·五帝本纪》)。随后, 尧帝提出了“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周礼·天官冢宰》“礼典”推出“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史伯更提出:“夫和实生物”,影响深远。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等等,形成了我国的“和”文化悠久辉煌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与灵魂。
  “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特点。中国传统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研究生命体如何使其生生不息,永恒发展。《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第一章》)“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上·第五章》)“乾……以大生,坤…以广生。”(《系辞上·第六章》)“生生之谓易。”(《系辞上·第五章》)《周易》就是通过阴阳变化来研究、揭示世界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并认为促进生命共同体的生生不息是为“大德”“盛德”。
  “和”与“生”的关系紧密相连:“和”是“生”的手段、方法、大道。“生”是“和”的目的、归宿点、最大价值、最高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最高理想。“和”的本质与最大价值在于“生”。“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和”离开了“生”就失去目的、归宿与价值。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与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气”文化。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主张万物是阴阳二气“和生”而成。庄子:至阴至阳“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也”。(《庄子·田子方》)同样主张万物是阴阳二气“和生”而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阴气阳气相交成“和气”,即“二”气变成“一气”,“一气”非他,乃“和气”是也。归根结底,万物生于“一气”即生于“和气”。我国的宝藏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理人体中的阴氣阳气之平衡与和谐,把人体失衡与失和之阴阳二气调理至平衡与和谐,则“和气”形成。“心平气和”即健康是也。
  国外的有识之士,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的“和气”说,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大道和生学”将以上“道”“和”“气”“生”这四个传统哲学中的核心理念相结合,作为理论命题,即哲学史讲哲学,构成了这一体系的显著特征。
  “大道和生学”的创立受到我的两位恩师金岳霖和冯友兰对我的教诲与启迪。金先生对“道”情有独钟,对“分析哲学”造诣精深,以其名著《论道》构建“道”的新哲学体系。冯友兰高度评价为“论超白马,道高青牛”。冯先生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十分重视“和的哲学”,他早年提出“大和”说,认为“各种好皆包在内”,是“惟一的好”;晚年提出了“和解”说,认为张载所说“‘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冯先生又提出研究中国哲学史应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高要求,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大道和生学”的理论创新
  1、继了史伯的绝学,将“和实生物”说新诠为“和生”学,将“以他平他为之和”说新诠为我国和文化史上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2、将老子的“道生”说,新诠为“和生”说。
  3、打通了史伯的“和生”说与老子的“道生”说。将“和生”思想提到“大道”的高度,创立了“大道和生学”新的哲学体系。
  4、将有子的“礼之用,和为贵”新解为“生物之用,和为贵”,揭示了“和”的本质与最大价值在于“生”。
  5、率先肯定史伯是中西哲学史上第一人,将中国哲学提前近三百年。超越了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开端于老子和孔子的主张。又将史伯和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泰利斯(Thales)比较,史伯早约200年。
  “大道和生学”的意义与价值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大道和生学”充分体现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大道和生学”在理论上发展了“和”文化,创新了“和生”学。“和生”即“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的相融共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生学”的五大核心理论要素:多元、平衡、和谐、共生、生生不息。“大道和生学”是以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促进人的个体生命、人类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然界生命健康成长、幸福成长,皆大欢喜。“大道和生学”在实践上有益于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四大危机,人的身与心的危机、人与人的危机、人与社会的危机、人与自然界的危机,有益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绿色中国,有益于我国的和平崛起、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以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有助于联合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主张。
  因此,“大道和生学”有幸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限于篇幅,下面仅介绍几位名家的宏论高见与大家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家方克立评价说:
  大作揭示了老子“道生”说与史伯“和生”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贯通、整合、提升为“大道和生学”,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创见。大作《“大道和生学”简论》只有短短七千字,讲清楚了中国哲学中宇宙生成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民出版社编审金春峰评价说:
  “大道和生学”为吾兄力作,字斟句酌,有朱子“格物补传”之风。“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兄殆新张子也。较之“仇必和而解”“兼和”“和合学”,一“生”字画龙点睛,得往圣道统之妙。
  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评价说:
  “和生”说可谓抓到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和实生物”的原理,不仅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人类社会也是人们奉行的基本法则。……“和生”说不仅揭示了万物生成的客观规律,而且还树立了处理人事、成就事业的绝对真理!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教授王莹莹评价说:
  希望您能继续做史伯的研究。国外对他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哲学界,很少有人知道史伯。您的研究有很高的国际价值!
  (作者系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邹小燕的《金融情 艺术梦》改变了我对金融人数字头脑、赚钱眼光、精明高傲、条理刻板的一贯看法,原来新时代的金融人也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们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还跨界成为了艺术家。  《金融情 艺术梦》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它不是小说,却有着如小说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和百转千回的情感升华;它不是教科书,却让人从作者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作历程中攫取金融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它不是传记,却凝练了作者对人
作为总结有清一代历史的官方作品《清史稿》,能入编纂者之法眼而得以跻身书中之人,自然属于在此近三百年历史时期内有着举足轻重影响之角色。晚清湘军重要人物曾国荃,便以不平作为入围列传第二百篇。对曾之一生勋业,《清史稿》做如下评骘:  曾国荃当苏、浙未复,孤军直捣金陵,在兵事为危机,其成功由于坚忍。铲其本根,则枝蔓自绝,信不世之勋也。屡退复起,朝廷倚为保障,以功名终。  不难看出,此论将曾之一生,以平定太
死亡,是必然会来的事实;厄运,是猝不及防的悲剧。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的长篇纪实作品《忽如归》(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以母亲的去世遗体运回故土落葬为开端,以父亲病逝与母亲合葬为结束,中间则主要叙写大弟戴华光1977年因“人民解放阵线案”被判无期徒刑的故事,其实戴华光是因从事宣传和平统一、避免民族分裂活动而获罪,被定性为制造暴乱的“共谍案”。作品的扉页引用了曹植的诗作《白马篇》,该诗描绘了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里又有一波飞絮如约而来。这是京城的第四波飞絮,也是最后且最严重的一次。从每年4月初开始,北京的杨柳按着毛白杨、柳树、青杨、黑杨的顺序依次吐絮传播种子,持续30-40天,最近终于轮到栽植量最大的欧美杨等黑杨了。2012-2015年,北京第一期百万亩造林工程实施,巨大的作业量和紧迫的工期要求,导致绿化苗木供给“饥不择食”。虽然绿化主管单位在标书中均明确提出必须使用杨柳雄株品
五集科技纪录片《你好 AI》在人们关切的目光中上线了。这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成功突破,更是一次科技影像的饕餮之旅。  该片导演陈怡说,通过这部片子我要想人们看到中华古老的文明,也要让大家看到祖国的青山绿水,还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坚守,年轻一代的自信。诚然,在这部片子中她做到了。  人工智能作为肇端于美国的一项新科技,半个多世纪以来备受全球关注。人工智能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人工智能到底发展到
何谓中国?我们基于何种认同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对于现代中国而言,这个问题似乎处于被悬置的状态。社会的同质化逐渐瓦解了国家群体性的自我认同,理性文化逐渐趋于被放逐的状态,因为究于根本,国家仅是一种历史构建的文化理解,是抽象的,甚至是虚拟的群体状态,也由此似乎并不构成我们对其产生强烈归依的基础。但是,尽管人在现世追逐中虚化自身理性,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否认,其自身有一种独特的自我确信,这种确信来
山石林泉,自然生態,是中国传统诗词最习见的歌咏题材,也是中国诗人以人文情怀关注与表现社会生活的最深刻题旨。石尔的《林间撷韵》以自然山林为吟咏对象,以生态思想为主旨,是其继《林间拾韵》后的又一次生态诗的奉献,成功展示了诗人以传统诗词表现现代生活与生态思想的诗艺才能。  石尔,本名张凤桥,蒙古族,河北丰宁人,森林警察,已是好几个诗词学会的会员了,常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诗词、楹联等赛事中获奖。
今年华罗庚逝世已经30周年了,人民没有忘记他,很多人很多地方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他。华老在1984年8月25日写的“述怀”中有这样的话:“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华老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我们要把他的学问、品德与情操告诉后人,使后人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与教益。  华老的治学经验与他的爱国主义崇高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华罗庚是我国现代史上
这是一个需要文学杰作,也产生了文学杰作的时代。《白鹿原》就是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达到经典高度的杰作。一部文学杰作,要担得起经典二字,必得在风格和主旨方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出版至今已逾26年,但是《白鹿原》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对它的解读和阐释,依然是一个学术热点。  当代文学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白鹿原》一样厚重的作品。作为一部宏大的民族秘史写作,它从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生活全景式地纵深铺
教育信息化和新教育理念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支持。美国学者B.Dodge和T.March 1995年提出的WebQuest教学模式的适时引进,正契合了学校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探究学习的需求。从2001年底“惟存教育”网站将WebQuest教学模式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以来[1],教师和研究者们对WebQuest寄望甚高,有学者甚至称它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2]。许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