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即永恒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11年成功举办首展之后,“当下”系列展览(SHOW+ING Exhibition)再次将中国最具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集中呈现于世界创意中心伦敦。为期一周的展览联合了来自装置艺术、互动媒体、影像、摄影、时装设计、产品设计等不同领域的旅英青年华人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
  “当下”既是一个瞬间性的时间点,也是一个持续性的时间概念。当下系列展览关注人生中特殊的时刻,关注自我的改变,关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碰撞与融合。当下艺术与设计展希望通过这样一年一度的展览形式,体现现阶段在英国留学的华人艺术与设计学生以及旅英艺术家与设计师,在这种特殊语境下所产生的新生作品与新生精神状态。
  当下展2011年首展以“相遇”为主题,在展览中表现了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不同意识形态的作品,在各种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取得创作上的进步与成熟。延续2011年度首展的轨迹,2012年度当下展以“对话”为主线,令参展的艺术家及设计师与观众进行了一次“当下的对话”。
  《surface》精选了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并“对话”作品的创作者,请他们讲述各自创作中的“对话”历程。
  万一方:不同领域设计师的合作是一项有趣的试验
  万一方,女装设计师,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科毕业作品成为当年毕业秀冠军,并获得L’Oreal大奖。同年,以全额奖学金就读于伦敦中央圣马丁女装设计专业硕士班。最终她的硕士毕业作品也成功登上伦敦时装周,该季作品中的一套设计更被Lady Gaga选中,作为近期亚洲巡演的备选服饰之一。
  万一方通过研究上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设计出备受好评的硕士毕业作品。本次展览,万一方也携带了该系列的作品参与展示。关于万一方的作品,她认为服装是一项软雕塑,因此软雕塑与硬雕塑的结合就成为本季作品的一个主线。
  本季作品中腰带的设计也正是出于这样关于软硬雕塑结合的考量。而这个配饰的设计想法也是与其他产品设计师交流的结果。万一方认为,与不同领域的设计师的合作帮助自己看到不同的工艺。整个合作过程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试验,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经验。硬雕塑的很多制作工艺其实也可以应用于服装,而对于雕塑家们而言,如何用布料完成一个作品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周杉、凯瑟琳 (Catherine Weir)与法比奥 (Fabio Lattanzi Antinori):我们都希望将科技与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周杉与他的两位合作伙伴凯瑟琳和法比奥是在伦敦金史密斯(Goldsmith)学院相识的。三人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凯瑟琳来自苏格兰并拥有摄影与数码媒体的专业背景,法比奥是来自意大利的独立艺术家,而周杉是来自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与装置艺术家。三人的合作始于关于科技以及文化差异对人们的影响的讨论。三人都希望能够做一些将科技与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合作一直非常顺利,这也基于他们良好的合作方式。在创作的初期阶段,每个人都会对作品的发展提出不同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拥有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获得大家的意见之后,三人会分工并各自解决自己负责的问题。最后,再集体将各自的部分整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流程令团队可以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同时又可以令每位团队成员各显其能。
  三人团队为本次当下展带来的是一个公共互动艺术装置——《萤火虫》。艺术家们通过萤火虫般光亮的影像与观展者自身动作之间的配合,创造出一个令观众可以欣赏、触摸甚至驱赶它们的互动体验。艺术家希望将这种微小、脆弱的生命象征移植到城市景观中来,从而产生一个融合时间与空间的对话。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参观者和这个互动艺术装置接触后与主创团员聊道,这个作品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家乡时的经历。但是,这种与家人一起观看萤火虫的经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去不复返,“而它使我重新拾起了这种体验”。
  杨铁男与欧文(Owen Patterson):
  我们的合作是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变
  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杨铁男与来自英国的艺术家欧文(Owen Patterson)合作完成了本次展览的4件作品。他们的合作试图探索东西方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不同视角,杨铁男的发展方向着重于二维平面,雕塑专业出身的欧文,主要的兴趣一直是在三维的空间中。
  而这次作品最初的想法,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一种转变过程。在作品的延伸过程中,表现形式由印刷平面发展到雕塑。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也希望将不同文化的想法与知识运用于作品中,希望挖掘出中西文化的碰撞点。
  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发展一些基于对自己影响颇深的艺术作品的再创作。与此同时,表达他们对这些艺术家的致敬。其中一件由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urst)的作品《For the Love of God》发展而来的作品就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伦敦作为世界艺术中心与设计先锋城市,凝聚着来自全世界的艺术与设计人才。中国新一代艺术家与设计师也正在这股潮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像当下艺术与设计展这样的平台将会呈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以及其与世界艺术的碰撞。
其他文献
当这个世界变得拥挤,多种族、多文化在同一区域里共存,“公共家具”也映照着我们共有的理性、情感与习惯。  波兹南:科技新泉  政府与企业对公共设计的重视,在世界各地同时上演。波兰波兹南(Boznan)市在今年初推出“Design for Poznan”公共设计大赛,旨在促进本土设计发展趋势,发掘当地设计潜力。其中,designlab工作室设计的“电子座椅(eletricity bench)”于今年米
期刊
在2012年开年之际,上海当代艺术馆有幸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联手主办“怀念——东亚当代艺术展”。本次展览由亚洲著名策展人金善姬女士精心策划,邀请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总共14位艺术家参展,旨在通过当代艺术层面的沟通来促进东亚三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三国艺术家都将时代发展中本国所形成的独特思想和表现方式体现在了作品中。  跨界艺术第四季——任哲艺术展  由矢量文化鼎力推动、跨界中心与著
期刊
并非只有奇珠异石才可以成为无价饰品,在某一类设计师眼里,连石油、棉绳都可以是颈上奇观,真正无价的正是这独特眼光。  古董宝石的二次生命  现已定居安特卫普的珠宝设计师Heaven Tanudiredja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他的童年时代,巴厘岛还没有成为今天的度假胜地,在物质匮乏的生活里,想得到他喜欢的机器人玩具,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他儿时的乐趣在于石头,当然是他在看来与众不同的石头。  
期刊
王汁(Uma Wang)回国来发展,才一年多的光景,却已 “甚嚣尘上”,时装界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龟”,津津乐道于她成熟的系列、精美的面料,听来很像一位去西天取了经回来的大德。而她却永远在谈实惠的事儿、做实在的事儿,守着自己的小庙,普渡那路过的失心人便罢了。你很容易在她身上,想起中国人常说的“本分”,但那又不是“死守本分”,准确地理解,应该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不
期刊
厌倦了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充满生命感的野外丛林和珍稀猛兽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活力。美国的插画家Micah Lidberg在LACOSTE LiVE的衣衫上还原了一场丛林大逃亡。  Micah Lidberg用了将近一个夏天的时间,将脑子里有趣的幻想和奇特的自然场景,用画笔勾画出来。无论是花草鱼虫、瀑布河流还是毒蛇猛兽,都染上了他脑海中的色彩,鲜明的个人风格在LACOSTE LiVE这一系列中被活灵活现
期刊
理发师集体罢工的第364837天,市民们的尊容如何?当上流社会闯入南极,谁有权力让企鹅做服务生?死于愚蠢的人的葬礼是什么样的?这些荒诞不经的想法都来自Froidevaux两兄弟的明信片作品。  瑞士的Froidevaux兄弟从未想过成为正经的艺术家,在外人看来,他们始终过着不曾规划的随性人生。弟弟休伯特(Hubert Froidevaux)和哥哥雅克(Jacques Froidevaux)是家族中
期刊
在英文设计评论中,“自然现象”(natural phenomena)起初多用于描述设计师们从大自然现象中采撷灵感,突出表现在作品的形态方面。可是现在“自然现象”也常被用以表达设计师对制作过程的“自然性”追求,一方面意在这些最终成品是自然形成的,其结果往往不可逆转且独一无二。好比将水直接洒出后定格在空间中,水滴的形状、位置及大小都是随机的结果。更确切地说,设计师们剔除了作品的“人为”制作部分。另一层
期刊
韩国艺术家徐道濩说:“我想保护我的个人空间,将它随身携带。”  韩国艺术家徐道濩(Do Ho Suh)1999年建造了他第一个织物纤维寓所“首尔之家/拉斯维加斯之家”(Seoul Home/L. A. Home)。它是一个外形似房屋的半透明丝绸华盖,需要时可以折叠起来放入手提箱。通过这样建筑化的叙事,徐道濩重新定义了住宅与私人空间的概念,用作品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我对环绕在我身边与跟随我移动
期刊
奥运有两部史,一部是人类体能纪录史,与之平行的,是一部 “材料” 史,正是后者——使前者得以不断刷新。  在这部史上,起初是一些人类熟悉的东西,比如南瓜、猪胃、华夫饼、山核桃……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之后,那些诸如碳纤维、聚氨酯、合成树脂一类的科学产物的加盟,使这一部材料史显得有点生涩了,但同时也绝对威武。  谨以此文,纪念奥运史上那些智勇双全的 “材料勇士”们,奥运纪录,由它们刷新;同时也由它们
期刊
我们的故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说起,那时物料的丰富让运动服饰开始产业化,设计已开始追求个性主张,并体现运动的价值和魅力。专业运动品牌开始出现,这带给服装材质一场时代革命——诸如诞生于德国的adidas、美国的Nike,它们作为运动品牌的早期代表,开启了一个奥运服饰的新时代。  那时人们已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技术革命掀起了浪潮。运动服装的材质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最早的棉布到尼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