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不好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耽误了教学进程,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意义重大。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后,教师可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1排8座,另一张是11排9座,对学生说:“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拿到这两张电影票后小明高兴地说:‘8和9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坐在一起的。’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发现——”“同学们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学生非常感兴趣,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奇数列、偶数列和自然数列中相邻的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a、(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b、(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和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四、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某种特定的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表现。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设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扉,获取反馈信息,切忌把设问作为考问学生,甚至为难学生的手段。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提问心境下,教师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提问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也格外亲切、关爱。这一切,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愉快学习,积极思维;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导引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
五、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哲学家指出:外因的作用能使內因发生变化。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的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不好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耽误了教学进程,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意义重大。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后,教师可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1排8座,另一张是11排9座,对学生说:“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拿到这两张电影票后小明高兴地说:‘8和9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坐在一起的。’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发现——”“同学们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学生非常感兴趣,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奇数列、偶数列和自然数列中相邻的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a、(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b、(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和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四、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某种特定的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表现。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设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扉,获取反馈信息,切忌把设问作为考问学生,甚至为难学生的手段。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提问心境下,教师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提问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也格外亲切、关爱。这一切,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愉快学习,积极思维;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导引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
五、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哲学家指出:外因的作用能使內因发生变化。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的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