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是永恒的事业,创新是永恒的主题。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的基本价值取向“精英”专业人才的培养,考虑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不仅注重教学,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教师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应试教育的阴影长期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穿新鞋走老路(重教轻学)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教学中,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针对此现象,再次粗浅谈谈教学创新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再谈,实施,教学创新
育人是永恒的事业,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创新教育,遗憾的是,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在当时以及以后以来,长时期内未能得到充分的实施与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显示出其应有的光辉和生命力,但其研究的是目的、内容与重点,侧重在操作层面,如搞小发明、小制作等;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后,创新教育便立即被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样也就把创新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长期受“一纲一本”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评价方式的单一“以纸笔测验为主”,导致纸笔考试的成绩成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的唯一标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突出,忽视教师、学生其他方面和内在的自我评价,严重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的基本价值取向“精英”专业人才的培养,考虑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仅注重教学,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以来,我国各地开展的轰轰烈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教师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应试教育的阴影长期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穿新鞋走老路(重教轻学)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教学中,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再次粗浅谈谈教学创新的实施途径。
1、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不变。
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实施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注重学生学科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发展学生学科信息加工能力与生存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弘扬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好角色转换。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合作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深入开发学生思维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启发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思考,不断地对所学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消化吸收获得新知。
4、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程改革。
教学创新之路,就是要切实地变传统的教学观为创新性教学观,变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和学生记忆式接受的教学过程转到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模式上来,积极开展启迪思维、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学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教师还要真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经验、困惑、发展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5、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以评价促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激励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拨功能。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是创新的主体,都有可能通过教育和训练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有希望,都给予鼓励和支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学习探索与交流,都能大胆质疑和创新,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和进行创新的期望或初步的愿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学生成才、成功起步的阶梯。
6、改变单一的工作方式,加强教学互研,促进教改成功。
科任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看的最清、理解的最真切、把握的最准确,他们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影响教学效果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而,教师要不断强化研究意识,提高教研水平;教师之间更加要紧密合作,改革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断的把自己塑造成研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研促教,以教促研,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真正实现。
总之,倡导与推行教学创新,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关键词】再谈,实施,教学创新
育人是永恒的事业,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创新教育,遗憾的是,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在当时以及以后以来,长时期内未能得到充分的实施与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显示出其应有的光辉和生命力,但其研究的是目的、内容与重点,侧重在操作层面,如搞小发明、小制作等;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后,创新教育便立即被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样也就把创新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长期受“一纲一本”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评价方式的单一“以纸笔测验为主”,导致纸笔考试的成绩成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的唯一标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突出,忽视教师、学生其他方面和内在的自我评价,严重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的基本价值取向“精英”专业人才的培养,考虑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仅注重教学,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以来,我国各地开展的轰轰烈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教师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应试教育的阴影长期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穿新鞋走老路(重教轻学)的影子时常出现在教学中,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再次粗浅谈谈教学创新的实施途径。
1、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不变。
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实施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注重学生学科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发展学生学科信息加工能力与生存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弘扬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好角色转换。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合作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深入开发学生思维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启发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思考,不断地对所学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消化吸收获得新知。
4、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程改革。
教学创新之路,就是要切实地变传统的教学观为创新性教学观,变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和学生记忆式接受的教学过程转到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模式上来,积极开展启迪思维、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学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教师还要真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经验、困惑、发展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5、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以评价促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激励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拨功能。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是创新的主体,都有可能通过教育和训练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抱有希望,都给予鼓励和支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学习探索与交流,都能大胆质疑和创新,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和进行创新的期望或初步的愿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学生成才、成功起步的阶梯。
6、改变单一的工作方式,加强教学互研,促进教改成功。
科任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看的最清、理解的最真切、把握的最准确,他们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影响教学效果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而,教师要不断强化研究意识,提高教研水平;教师之间更加要紧密合作,改革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断的把自己塑造成研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研促教,以教促研,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真正实现。
总之,倡导与推行教学创新,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