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增的一门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的基础课程,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它有着这样的特点: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操作性强。因其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再遵循以往的教育模式即“粉笔加黑板”的教法,那样严重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评价课程优异与否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笔者通过大量的学习与课堂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 教师信息素养扎实,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记得看过一篇短文章:雪化了是什么?有的孩子答是“水”,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个孩子写出了“春天”,老师给了一个大大的错号。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反思,“春天”不对吗?“春天”不是更有深意吗?不知道答出“春天”的孩子在看到老师给的错号时会怎么想,或许这个错号便把孩子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火苗扑灭了。
  因此,培养学生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教师必须能够在信息处理、信息传播过程表现出较高的素养,要能够引导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为学生指明创新的方向。当然,这些能力要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时刻处于创新的激情中。
  二、 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到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信息技术课中,创新情境的建立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学习ppt演示文稿制作时,我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北京奥运会宣传片的演示文稿,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带领他们浏览了我们所在城市的旅游局官方网站,让他们结合自己平日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家乡形成一个感性认识,最后让他们根据课本自学ppt制作方法,并制作以“我的家乡”为题的简单的演示文稿。在作品展示阶段,我发现同学们并没有将家乡的风景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做出了风格各不相同的作品,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即为学生创建合适的任务,并提供达成任务所需的资源,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以任务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予以学生最大限度的信任与自由,鼓励学生采取不同方式方法达成任务。例如在学习编程语言logo时,我先是介绍了几种logo语言,随后便提出任务:用logo语言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确定画图步骤及所用编程语言,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小组所用的logo语言并不相同,所呈现的图形也是各不相同,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万花筒等。对于他们的努力合作,我给予了赞扬和鼓励,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达到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完善创新意识
  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是简单的,性格也是不完善的。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深入了解学生,按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将学生分组,练习时,提供不同评价标准,以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别人身上的发光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现代世界的窗口,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人才,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数学问题浩如烟海,面对一个个数学问题如何着手求解?  有些学生痛下决心埋头苦干,一头扎进“题海战”做了大量的题目,但考试遇到新题型或只是稍稍变换一下,就不知所措,原因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缺乏数学思考方法。  一、类比法的概念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一针见血地说:“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  我这里要说的是在数学学习中最常用也很重要的方法一——类比法。类比是一种常用的
期刊
幼教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带班,看似枯燥无味,实则充满着欢乐和幸福。从08年毕业开始,我一直从事着幼教工作,在幼儿园,每天和孩子们重复着有规律的生活,陪伴着孩子们成长,这一路上,我播种了爱,收获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快乐是感动是幸福!  被学生喜欢是幸福的。  在天真灿烂的孩子群体中生活,每天都有不同的小惊喜,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喜欢用语言表达,有的孩子喜欢送些花花草草或亲
期刊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名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学校开展了“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以民俗音乐艺术文化的渗透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形成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校本
期刊
一、皮影戏源说  1.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地位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起源于2000多年前,是世界电影的鼻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国传统皮影戏可谓是:画中有戏,戏中有画。它与民间剪纸、地方戏曲、舞台表演、文学历史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考究的制作工
期刊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阳光下,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聊天游戏,气氛和谐而宁静。”这幅画面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支撑着我最终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然而,现实往往令人惨不忍睹。当我带着笑容走进一年级教师的那一刻起,便被孩子们那天性好
期刊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两种呈现的方式:显性文化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和传播途径呈现出来;隐性文化通过校风建设、师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高级形式呈现出来。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美、自然、和谐。倘若以“美”为基本标尺,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来说,也就能更好地在审美体验中意识到个体的存在,得到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美
期刊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只有通过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才能得以实现。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
期刊
王安忆应属当今文坛中较为独特、突出的一位女性作家。她不但是一位高产作家,且作品风格多变、视野广阔,对读者的喜好不断的进行调整,这是其他女作家无法比拟的。在她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总结出了她自己的一套创作理论,被称之为“四不原则”,即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这个“四不原则”可以说贯穿在王安忆所有的作品当中。下面,我主要以她几部著名小说为例,分析其小说的艺术
期刊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虽然传统教育理念认为,美育只存在于与艺术相关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堂中,然而在现今的各科教育教学中,都能看到美育的影子。英语教学便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语言是声音的载体,而声音则是语言的表象。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很早就提出“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因此,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借音乐实践,助学生学会歌曲  (一)以情境教学,培养音高感念  在学唱《海》这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