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一个亿的“慢爱情”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toumonnoko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导演 李路
  
  江苏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国家一级导演
  主要作品有《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
  
  2007年1月2日,刚刚经过跨年欢腾的人们正在休新春假,著名出版人张小波正在运作的《山楂树之恋》即将付梓,50多位名家的联名推荐也使这部小说成为当年出版界的盛事,以致第一时间来抢购影视版权的人络绎不绝,包括张纪中、柳云龙等知名演员、导演和制片人。
  
  导演李路敲开了张小波的门,他们是老朋友了,像这样的惫夜来访并不是第一次,关于《山楂树之恋》的影视版权问题,他们已有过无数次或电话或约见的沟通磋商。最后,张小波选择了与李路合作,一是多年朋友相交,二是多次诚心打动,最重要的是,李路作为江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亲自参与运作过上千部影视剧,他作为圈内著名的投手,有着丰富的制作经验。另一方面,李路当即拍板,拉张小波进来作为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的最大投资商。
  然而,尽管《山楂树之恋》在出版方面已经先声夺人,但把它作为一个影视项目来操作时,却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这部流淌着那个年代纯净爱情的作品,没有显性的商业元素,要改编成电视剧难度非常大。李路作为专业电视人,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商业价值的呢?正当人们期待着电视剧快速出街并揭晓答案时,却进入漫长的制作周期。三年剧本,四个月拍摄,九个月后期制作,这期间,李路同时创作了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从购买版权到销售完成,《山楂树之恋》历时4年多。去年北京电视节上,它创下总价1个亿的电视剧最高卖价,令业内咋舌。
  
隐性商业价值的显性开发
  《影视圈》:在这部戏里,您既是投资人、制片人,又是导演,这样一个多角色的身份。以您的经验看,这部剧的商业空间在哪里?
  李路:前些日子在一个导演聚会中大家还在问我,说拿一个没有商业元素的题材做剧,是比较冒险的。我说它只不过没有所谓显性商业元素,我们要学会如何看它背后的商业价值。比如,当年出版时,张小波请到50余位名人做封套推荐,之后这部书在网络上的热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做过调查,“山楂迷”上到省领导,下到饭店服务员,可谓遍及各个阶层,而且数量庞大。很多人甚至热烈地在追寻这个故事,甚至组织上百人在老三去世那天去集体吊唁,并在网络上积极寻找静秋的原型。我在想,他们寻找的虽然是这个故事,更是我们这个年代里缺失的一种价值,这才是最可贵的。
  
  《影视圈》:您指的是作品的人文价值?
  李路:从2007年1月拿到版权,到2010年8月26日开机,拍摄历时四个半月,后期又做了九个多月,直到3月12日江苏卫视上星播出,这将近五个年头里,我还做了《老大的幸福》,这部戏是我一个人从头到尾地做下来,也给我带来一个经验,因为它在当时的影响力是持续的,很多城市都专门设立了幸福热线,市民可以给市长打电话,也让中国人开始正视自己的幸福感。
  正是这种相同的价值,也培植了《山楂树之恋》的话题性。中国人现在处在一个速配爱情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做出一个“慢爱情”的概念。为什么呢?我看到现在有一种“慢递公司”,比如说自己给亲人写一张明信片,可能对方收到这个东西要很久很久,但大家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在下意识地追求一种慢生活。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也存在着很多不健康的感情观,我们就要思考如何让“慢爱情”成为一种时尚,这就是《山楂树之恋》的隐性的市场价值,它可以成为有影响力、话题性,甚至引领潮流的作品。
  
  《影视圈》:是您预期的热议效应,让这部作品创下电视剧销售的天价吗?
  李路:去年的北京电视节上,《山楂树之恋》卖到1个亿,在全国电视剧售价中拔得头筹,而且首轮由江苏卫视独家买断,在宣传推广上,我们的费用高达几千万,在全国铺开,几乎没有宣传死角。这是一次合力营销,几家股东,电视台、新媒体全部都在奉献自己的资源。中视传媒有自己的广告公司,江苏卫视是媒体平台,还有乐视网的推广,等等。所以说,这个案例远不是一个导演所要做的,我把自己作为一个操刀人来培育一个项目,也把它看成影视产品的全案范例。
  
  《影视圈》:现在看来这已经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请您讲讲当时的销售过程。
  李路:我的后期做了九个月,为什么这么慢,我的进度就是要在剪完后销售完。果然,就在我们做完后期的第二天,就一次性卖给中视传媒,它是上市公司,1个亿包括了海外版权。而且我在卖剧的时候也没有谈判余地,那天下面坐的不是娱乐记者而是财经记者,大家说这事让中视传媒的股票一个月拉了三个涨停板。这就是影视产品的最大价值,《山楂树之恋》作为年度口碑最好的电视剧,股民会关注商业板块上的变化,它能卖这么贵是有价值的。
  
  《影视圈》:现在首轮江苏卫视播出,二轮销售情况如何,您的预期怎样?
  李路:二轮还没有开始发售,我估计会有20%~30%的盈利率。《山楂树之恋》这种操作模式目前在全国是首例,也规避了电视台尾款收不回来的风险。中视传媒是A股上市公司,我等于是在给中央电视台唯一的上市公司股民打工。
  
让情感世界更多元
  2007年1月2号之后,李路开始找编剧,但不少人在分析过故事和人物后,都觉得很难构架成一个长度30多集的电视剧,因为作品的人物矛盾少,现代商业元素也少,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现实的。直到有一天,他偶尔看到几棵树——《香樟树》、《相思树》、《亲情树》三部作品,编剧是同一个人,而且风格独具,感情细腻,而且极具人文情怀,这对他触动很大。这位编剧就是顾伟丽,她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影视系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由于对作品一贯的负责态度,顾伟丽最初顾虑很多,原因是前面几棵树都是她的原创,而她因为是第一次做改编,压力很大。经过反复的电话沟通,多次见面游说,顾伟丽终于答应下来。等到初稿完成,已经是2009年。
  《影视圈》:在剧本出来后,您专门组织了研讨会?
  李路:没错,不仅做了讨论,我们还专门听取了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专家的意见,他们说这个戏要有三大规避:第一是青少年早恋问题,第二是“文革”的敏感问题,第三是只谈恋爱不励志的问题。我感觉这些意见都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们把静秋的身份做了改变,又在两个人的情感过程中加了励志的东西,把“文革”末期的一些敏感问题也做了淡化。比如打砸抢尽量少出现,标语和口号也经过过滤,尽量用一些中性的、积极向上的东西。
  
  《影视圈》:这部剧恰恰迎合现在主流收视群体的情感诉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怀旧,那么,对年轻人的影响是什么?
  李路:原本我们的预期是拍给50、60后观众看的,但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网上有好多80、90后在关注这部剧。甚至他们还开很过激的玩笑,说你们再不播我们就要跳楼啦!这个听起来蛮耸人听闻的。其实,他们这个年龄层对爱情是有憧憬的,他们也有了解那个时代爱情的心愿。那是相对干净的一个年代,那时候的人们很看重个人涵养,不像现在的物欲横流。你可以很好地去展示那个单纯的年代,那段如童话般美好的爱情。
  
  《影视圈》:我们的励志感也是做给年轻观众看的。
  李路:对。比如说,我们在服化道上做年代还原时,发现那个时候的人们的衣服,就像打着补丁,但也是极干净的;家里没有什么家具,就像摆个柳条箱,也擦得一尘不染,而且整个人的感觉是向上的,成分不好的人更是要好好劳动,好好工作。在静秋这条线上,我们突出了她的贫穷,她必须去打各种工才能勉强维持一个家,贫穷和奋斗是静秋推动这部剧的源泉动力,也是励志的一部分,这对年轻观众来说都是积极有益的。
  
  《影视圈》:我们在镜头语言和音乐上做了哪些,以突出您前面提到的“慢爱情”的味道。
  李路:《山楂树之恋》它是一个爱情故事,是一段生死恋。它的小说成功了,电影成功了,而电视剧的长度正好可以弥补小说和电影无法展开的空间,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些细节。张艺谋的电影影像没的说,我们在影调上不要输给别人,并且在叙事上,电视的细节更多,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很长的恋爱过程,以及其他的人物关系。
  包括我都不用执行导演,自己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来拍,一节一节亲自来剪。我的音乐都是没有用现成的俄罗斯音乐,而是请来德国和奥地利的音乐人来作曲,全部都是原创。用什么人,什么景,什么特效,都是精心设计的。比如我们是去这段故事的发生地宜昌实地取景,而作为主要道具的山楂树找了很久,它非常高有上百年了,长在野山里,为了有地平线上长出来的感觉,我们特别修了条路上去。整个置景非常费心思,差不多搭了二十多个场景,这比一部高成本的电影都要多。
  
  《影视圈》:无论纯爱,或是慢爱情,会因这部剧的播出而改变一些人的爱情观吗?
  李路:这个生死恋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的曲折,有很多温情的东西,它是一个长景式展示爱情的过程。虽然慢爱情不一定会成为爱情的一个主流,但起码可以让人看到一种感情方式,让我们的感情世界更多元,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婚恋观走过了哪些阶段。
  
寻找老三和静秋
  《山楂树之恋》的成功之处,最重要在于人物身上所展开的爱情已经置于更为广阔的时代画卷里,用“爱情”铺陈出的百味人生才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基础。我们记住了与贫穷奋斗的静秋,也记住了那个年代的冷暖和温馨,更记住那个年代稀有的、令人难忘的“情圣老三”……李路在拿到影视版权后,关于老三和静秋的人选,也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并引发圈内演员纷纷自荐,甚至不少粉丝在《山楂树之恋》贴吧推荐自己的偶像出演,比如孙俪、杜淳,等等,以至后来主创专门做了一个“寻找老三”的网络选角活动。李路说,差不多是那个年龄段的演员都通过各种关系找过来,而在网络票选老三中,李光洁人气很高,而静秋我们首选是江一燕,但因她当时有一部电影合约,电视剧要展现春夏秋冬的全貌,必须8月开机,所以没办法等她。
  
  《影视圈》:跟您自我推荐的演员很多,为什么定下李光洁和王珞丹?
  李路:李光洁在票选中人气很高。见了他之后,虽然感觉稍微有点偏差,但他的思想和身上的文气,那个儒雅的状态,包括身高都很有那个年代人物的感觉。而且拍这部戏时他只有27岁,比“老三”大不了几岁。看到有观众质疑说光洁不够嫩,褶子有点多,是因为大家可能不太清楚,那个时代大院长大的孩子就是这样的。
  
  《影视圈》:合作下来,您对他的表现怎么看?
  李路:光洁真是很不错。包括表演啊,台词啊,合作态度都非常好。我拍戏都是二三十条地拍,他也没什么疑义,很好地按要求来。所以说很多导演说一条过都有点扯,台词才对明白,潜台词怎么能理解透,戏怎么可能好呢?只有对来对去,才能知道编剧的隐喻是什么,接口该怎么搭。我们这个戏就是这么磨出来的,也会给演员时间。
  
  《影视圈》:小说里的老三可谓那个时代的异类,老三迷甚至比静秋迷更多?
  李路:对,我们对他这个情圣的定位是不变的。而且他这个人要一贯地保持和气温暖。比如老三要跟谁发生一点争执,我跟光洁说,你不要演急了,你要稳住,你这个人物的性情都是通过细节,从小事到大事一点点积淀出来的,要让大家觉得这人真是人品不错。
  
  《影视圈》:前几天看报道,王珞丹说自己是史上最黑的静秋,这与小说里的描述是有出入的,是如何选定她?
  李路:她当时来见我时自我介绍,我问她,你有名气吗?她说有点儿。当时感觉傻傻的,说导演你签了我吧。我说考虑考虑,后来我从长城饭店一出来,看广告路牌上好多她的广告,那时她应该是刚演完杜拉拉,什么苏宁、蒙牛、麦斯威尔,等等,觉得她的确还挺有名的。但我没看过她的戏,就让助理调出她的片子看看,还真觉得有点意思。后来我们开会商量,电视剧不像电影可以用一张白纸的孩子,镜头可以反复调教,我们没时间培训新人,而且这个载体更大众,如果用个不出名的新演员,片子的到达率是不够的。再看二字头没到三十岁的女演员,论号召力,王珞丹还是可以的,之前她演的时装剧多,如果用她来演静秋,也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最起码观众会觉得新鲜。所以,我们没刻意突出外形上一定要白,再说静秋天天风吹日晒地打工,怎么会白白嫩嫩呢?皮肤白还是黑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她演出了静秋的硬劲、自信、不服输这些状态,才也敲定她演静秋的主因。
  
  《影视圈》:片里有大量的劳动,他们做了哪些功课?
  李路:我们的演员全部去到农村体验生活,剧组这边做其他的筹备,就把他们先放下去,也请了很多老师跟他们讲当年的状态,“文革”末期发生了什么,总之是很多方面的信息收集来做功课。
  
  李光洁在网络票选中人气很高。
  见了他之后,虽然感觉稍微有点偏差,但他的思想和身上的文气,那个儒雅的状态,包括身高都很有那个年代人物的感觉。
  
  王珞丹皮肤白还是黑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她演出了静秋的硬劲、自信、不服输这些状态,这才是敲定她演静秋的主因。
其他文献
有一句话说得好:“高大的橡树也曾是小坚果。”  这句话让人听了之后顿时觉得身体里有无限的能量,  更不觉得自己现在对未来的期望、设想有任何的疯狂和夸张。  就像佟丽娅,看上去娇小细弱,  但其实结实而又有爆发力。  让你觉得今后的她,  再经些雕琢和磨炼,  谁也不知道会长成多茂盛的参天大树。    《北爱》除了让佟丽娅有了更多事业上的成长之外,似乎更重要的是她的情感归宿。她的事业刚刚起步,未来的
期刊
当今中国电视剧市场,只有几种类型剧勉强还算是有固定收视群体。比如以《奋斗》为代表的都市青春励志剧。这一类剧集的特色,大体上是假励志的名义,实写现代都市男女的爱情生活。这类剧集大多以北上广都市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多数立足于一个大而无当的职场类型,混搭职场与情感剧,浮光掠影地展现一下所谓职场内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爱情。按照这个标准,《时尚女编辑》显然是非常标准的类型剧,但是尽管在解密时尚编辑这一群体工
期刊
对乔柏华来说,“FEEL”是他觉得影视艺术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最具美感的FEEL来自视觉。  “当你看到一部有着文学美感的作品转换为影视的全过程,真的很爽。”    出生于1987年的制片人乔柏华,对影视艺术的所有情结可以浓缩为一个词:Feel(感觉)。而最直接的Feel,来自天生的兴趣。  当他还是个16岁的中学生时,便进到一个剧组里做文学统筹。他说,“我当时上学,看到数理化的课本瞬间头痛,也不知
期刊
一部作品先历经了小说的大众追捧,再经历电影的关注如潮,那么电视剧该如何吸引观众呢?  尽管导演李路的版权购买在先,但不可否认被电影捷足在先的事实,因而改编更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丰富、扩展故事脉络,还要不失原著的清新、唯美、感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前,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的播出,再次将“影视剧改编”这个传统的话题推向讨论的焦点。网友观众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首先是28岁的王珞丹和31岁的李
期刊
出版人 张小波    张小波: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作家,知名文化商人。  生于196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最早策划《中国可以说不》系列而崛起于中国出版界,成为成功书商。 从此,张小波就与中国图书市场的风云变幻密不可分,他用《求医不如求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国不高兴》、《山楂树之恋》等一本本畅销书搅动着公众的阅读趣味和取向,引领出版之风潮。 
期刊
3月12日下午16:00,  优酷网联合土豆网发布公开消息,  共同宣布双方于3月11日签订最终协议,  优酷和土豆将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  新公司名为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优酷占71.5%的股份,  土豆占28.5%,  土豆网将退市。    料峭春寒里,  一个60后的香港人与一个70后的福建人,  摒弃前嫌、把酒言欢。  优酷,6岁,双子座;  土豆,7岁,白羊座  ——中国视
期刊
奥斯卡奖落幕了,但对中国影迷来说,这一届奥斯卡奖说得上是充满遗憾,耗资6亿、备受瞩目的申奥大作《金陵十三钗》,却没有在电影市场和电影奖项上收得应有的成效。  耗尽心力的张艺谋、张伟平、刘恒等人,最后得到的成效却并不让人满意:40%的媒体好评率、27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昭告着这部电影巨轮在世界影坛上的沉没。  口碑之路一路高开低走  尽管由于制作周期上的一些问题,《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赶上戛纳电影节或者
期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事实上收视率不仅对广告投放的平台选择关系重大,  而且还是电视台工作绩效的直接考评者,  更是电视剧从业者的命脉所在。  由于国内对收视率调查的管理监管不到位,  导致了索福瑞提供的收视数据缺乏比对、缺乏监管,  这种市场操作不透明和无竞争的潜在危险,  碰到电视台追求高收视率的火花,  进而导致电视台贿赂、污染样本户,  个人或某些机构操纵收视数据等行为的出现。  这才是收
期刊
中美电影合作新政策颁布  2012年的春天注定对中国电影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中美电影合作新政策的推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的颁布不仅让整个电影界陷入一片哗然之中,也使得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变得不可预知起来。    风暴前的中国电影  中美电影新政和《电影法征求意见稿》    随着2月末中国电影新政策的公布,好莱坞的电影大军们在内地的势力一下子扩大了不少。14部增加的分账片名额和中
期刊
古人曾云:治世若烹小鲜。  拍电视剧也是如此,  主抓内容的同时务必兼顾口味。  做得出好菜的人不一定做得出好剧,  但做得出好剧的人  ——培养培养,都可以是好厨师。    我的家邻近北京的三环路,路边有一个饭馆。很多年了,招牌经常换,什么华仔餐厅、海南黑山羊、湘菜等等,也不知多少老板折在这儿了。我很好奇,觉得是不是风水原因。忽有一天,又开张了,这次是川菜馆。我想这又是哪儿来了个不知死活的。可这
期刊